“十二五”中国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十二五”机械工业面临形势
(一) 政策环境利于行业发展
进入新世纪以来,机械工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非常有利。展望“十二五”,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已经昭示,这一有利的政策环境将继续保持并更加有利。
2006年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8号文)的出台,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科技规划纲要若干配套政策》相结合,“振兴”和“自主创新”两大政策取向相互促进、协同统一,使得以机械工业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进入了一个加快振兴的全新发展阶段。围绕两大政策取向,国务院各部委密切协作、深入研究,多领域、多角度的配套细化政策不断出台,装备自主化要求不断提升,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能力显著增强。
2009年,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刺激国内需求,国务院出台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位列其中,凸显出机械工业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方面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了国家对于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健康发展的高度重视。
2010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加强自主创新,切实抓好节能减排,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进一步为机械工业的转型升级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在国民经济不断升级的大背景下,各行业对装备自主创新的需求将更加迫切,这非常有利于机械产品需求结构的优化升级,将促使机械工业国内需求继续稳步回升,机械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必将进一步提升。
尤为令人振奋的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机械工业就占了两个——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汽车,而且其他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都离不开机械工业的支撑。由此看来,机械工业在“十二五”期间的地位和作用只会更加提高,发展的政策环境只会更加有利。
还必须引起关注的是,作为“十二五”主要追求的“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重大政策取向,非常有利于机械工业的发展。因为机械工业吸纳就业能力较强,从业人员人数超过1700万;同时产业关联度较高,机械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能够带动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的落实。
(二) 需求变化要求产业升级
1、内需形势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不会改变,机械产品市场需求总量仍将保持持续增长,但毋庸讳言,需求增长速度将比前十年趋缓。尽管如此,由于宏观政策注重经济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因此对机械产品品种、质量和水平的要求将受到更多关注。因此,“十二五”我国机械工业必须认清这一形势而加快行业自身的转型升级。
首先,重大技术装备升级势头强劲。电力、石化、冶金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重点建设和技术改造将带来巨大需求。以电力装备为例,“十二五”期间发电设备装机要由2010年的9.3亿千瓦增加到2015年的14亿千瓦,5年新增4.5亿千瓦,年均9000万千瓦,加上改造老旧机组和出口机组,年均需求将超过1亿千瓦,大体可保持“十一五”的需求总量;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核电、风电、水电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设备的需求将有较大增加,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将加快发展。大型石化和冶金矿山设备也将有新的发展需求。百万千瓦火电、百万千瓦核电、百万千瓦水电、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千万吨级煤炭、深海油气开采、大型天然气液化和长距离油气管道输送等重大工程建设将为装备制造业创造巨大的高端装备市场需求。
其次,在国家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背景下,机械工业孕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条件正在趋于成熟。随着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航空航天产业、轨道交通产业、海洋资源开发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崛起,必然提出大量新型设备需求,如余热余压利用装置、高效环保装置、新材料生产和加工设备、海洋工程设备、新能源设备、智能电网设备、新能源汽车及与之配套的新型电池、电机和电控装置等等,为机械行业提供广阔的增长空间。
再次,传统的机械装备市场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在低端设备需求萎缩的同时,以节能减排为取向的产品升级将为量大面广的传统机械产品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仍处于大规模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之中,我国辽阔的幅员和东中西部巨大的阶段性差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工程机械、交通运输设备、通用机电设备等产品的需求将有望持续稳定增长。
最后,随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加快推进,随着“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的实施,与民生和农业相关的机械产品需求将会迸发。如各种轻工和纺织机械、安全应急救灾设备、现代化农业装备、农副产品加工机械、食品包装机械、医疗保健机械、先进印刷装备和民用节能监控仪表等产品的需求将迅猛增长。
2、外需形势
总体来看,“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仍在较大程度上受金融危机余波的影响。
从短期看,尽管国外主要经济体已经出现止跌企稳的迹象,但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全球经济的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复杂的过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倾向重新抬头,我国面临的贸易摩擦有明显加剧之势,这将对我国出口造成不利影响;同时,金融危机造成经济增速下降,失业率增长,对人们消费习惯产生不利影响;在两者同时作用下,短期内我国机械产品的外需增长空间未可乐观。
从长期看,金融危机已促使各国的政策调整,尤其是发达国家正更加注重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的发展,这将会对全球现有的产业分工格局造成重大影响。如美国提出了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的新思路和措施,试图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兴领域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这种趋势会加剧我国在高端装备领域的竞争压力。
与此同时,全球技术革新步伐加快和新兴产业崛起将会刺激机械产品技术和工艺技术的创新,从而可能为我提供新的学习契机。
由于我国机械工业具有比较明显的国际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不能生产的,我们能生产;发达国家才能生产的,多数情况下我们可以更便宜地生产。因此,尽管“十二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以满足内需为主,但出口量仍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不断增长。随着出口的扩大、外资的进入、技术的引进,机械工业的外向型程度将继续提高。在此过程中,外部需求也将促进机械工业产品质量的提高和水平升级。
(三) 能源资源约束更趋强化
能源、资源和环境安全问题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金融危机后,美元持续疲软,带动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能源、资源和环境安全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新能源、节能减排、碳排放控制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语。
我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耗国,为了承担应有的国际义务,我国政府已初步决定,“十二五”期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要由2010年的 8%,提高到2015年的11%以上;单位GDP能源消耗在5年中一共要降低 16%;2015年全国能源消耗要控制在40亿吨标准煤以内,也就是说要以5%的能源年增长率支撑7%的经济年增长率。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要求装备水平大幅很高。
目前我国能源结构和利用效率问题都很严重。随着经济连续多年的持续快速增长,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我国能源需求将不断提高,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中存在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消耗问题,加剧了能源、资源的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要改变这种现状,既要提高我国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又要提高我们经济增长质量,降低单位能耗,采取低碳发展战略。这些都要求先进机械装备的支撑,从而也必然会促进机械产品的结构调整和升级。
从机械工业目前的现状看,无论是所生产的产品,还是自身的生产过程,都与国民经济的上述要求相距甚远。目前机械产品的工作效率、钢材利用率和环保性能普遍低于国际先进水平,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不仅无法支撑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而且也不能适应开放环境下市场竞争的形势,无法保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 行业瓶颈凸现呼唤转型
发展瓶颈之一是需求形势的变化。展望“十二五”,实物产品需求虽仍有增长,但此前高速增长的势头将逐渐趋缓,从而单靠它难以继续支撑行业快速发展;瓶颈之二是供给的变化。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能源、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正日益强化,今后无法继续靠高消耗去实现高增长。上述两点是客观条件的变化,这些大趋势不可回避,必须正视。与此同时,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不能有效地支撑产品的升级;基础发展滞后,制约主机的发展;产能过剩严重,加剧市场无序竞争和恶性价格竞争;高素质人才资源不足,难以保障行业健康发展。这些矛盾都因需求和供给形势的客观变化而激化,但都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去解决或缓解。
面对上述瓶颈约束,“十二五”机械工业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由过度依赖于消耗能源、资源和增加环境成本转向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实现增长。生产模式努力向节能减排、绿色制造转变;产品结构努力向高端产品升级,产业技术向与信息技术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方向转变;商业模式从卖产品向卖服务方向转变;驱动模式从投资拉动向内涵驱动转变;增长点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方向转变。为此今后行业发展要由专注于产能扩张转向更为重视提高产品水平、质量以及品牌形象,更为重视提升人员素质和更新经营理念;由专注于有形产品的传统制造转向更为重视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延伸产业链,增大附加值;由专注于对厂房、设备等“硬”件的投入,转向更为重视提高研发、管理、人才等“软”实力的投入。
“十二五”中国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转型升级为方向,积极推进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按照“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的总体要求,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实现全行业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
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实现产品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企业质态由“小而弱”向“大而强”转变,制造方式由产品为主导的实物产品加工制造向服务为主导的现代制造服务转变,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而使行业发展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
“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就是要着力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加快形成高水平的自主技术、标准和品牌,提高自主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力;着力夯实产业基础,加强基础技术和工艺的研究,尽快实现关键零部件自主化,促进装备国产化进程向纵深发展;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信息技术在机械产品中的深度应用,提升机械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装备制造业整体素质;着力推行绿色制造,千方百计降低单位产出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大力发展节能产品,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二五”中国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发展战略
一、主攻高端战略
一是主攻高技术产品,围绕国家重点工程、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依托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加快发展目前严重依赖于进口的高端机械产品,将以前“吃不了”的需求变成“十二五”的增长空间。
二是致力于传统产品向精品的升级。传统产品只要做成精品,同样可以成为高附加值商品。“十二五”要大力培育全行业的精品意识,大力加强质量管理和产品形象设计,解决传统产品“做不好”“不做好”的痼疾,提升中国机械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形象。
三是力促产业结构高端化。在组织结构方面,要鼓励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提高产业集中度;同时还要因势利导,发展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集聚区,构建支撑大企业成长的优质配套协作体系。在产业结构方面,要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推动机械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在市场结构等方面,不但要抓扩大内需的机遇,而且要积极扩大国际市场份额,致力于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推进国际市场地位的升级;不但要加快“走出去”,而且还要努力“引进来”;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遇,引进国际市场可以为我所用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为我“主攻高端”尽快取得突破提供助力。
二、创新驱动战略
“十二五”机械工业必须从过度依赖于能源、资源等要素投入驱动发展,转向更多地依赖于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管理创新和人员素质提高驱动发展,这是“主攻高端”能否成功的关键。随着我国机械工业与发达国家同行竞争的日渐加剧,某些国外同行对我防范心理日重,向我转让技术已越来越保守,有的甚至以不正当手段阻遏我发展。在“十二五”加快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攀登世界高峰的征程中,全行业必须更加重视自主创新,加大自主创新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力。
实现“创新驱动”不仅需要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更重要的是加强行业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的培育。此外,根据诸多国产化依托工程的成功经验,还要特别注意争取用户和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以更多更好地落实自主创新的市场条件。
三、强化基础战略
改革开放以后,机械工业在许多主机国产化的进程中,实行了先在世界范围内采购关键零部件和材料,系统集成以满足用户需求的“逆向发展”战略。这一战略成就了主机产业的高速成长。但随着高端主机产业规模的迅速发展,无论是进口零部件的价格、数量、水平还是交货期,都已感受到国际竞争伙伴越来越强烈的有意制约,有的已影响到产业安全,因此必须加紧解决。同时,众多主机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已为我国高端零部件的自主产业成长培育了需求条件,而日渐壮大的行业实力,也已为强化基础所需的巨额投入提供了资金可能。再则,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也为我寻求相关技术资源提供了机遇。总之,“十二五”机械工业必须千方百计地强化基础件、基础技术、基础工艺等机械工业的共性基础领域。在加强基础的问题上,要打破原有行业分割,主机行业与零部件行业要发挥各自优势,相互支持和配合,全力推进。
四、两化融合战略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是主攻高端、强化基础的有力保障,也是机械工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两化融合”不仅在于将信息技术融入机械产品之中,加快机械产品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实现传统机械产品功能的提升和可靠性的提高;也不仅在于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机械企业的经营管理,使研发、生产和企业管理向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发展,大幅度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两化融合”的深度推进更在于可以促进新发展理念的建立,促进研发能力、产品水平、市场模式、服务体系等方面的创新,提升研发设计、加工制造、企业管理及营销服务的效率和效益。因此,“两化融合”是“十二五”加快行业由大变强进程的重要抓手。
五、绿色为先战略
“绿色为先”主要有两方面要求:一是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要成为“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自身生产过程必须高度重视的基本要求。尤其是作为机械工业中高耗能环节的热加工企业更要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友好。鉴于机械工业是钢材的主要使用大户,而钢铁制造业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的重点行业,因此节约钢材要作为机械工业为全社会节能减排作贡献的间接节能的关键举措在全行业大力提倡。二是“十二五”机械工业要积极发展高效节能产品,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为各行各业用户的节能降耗减排提供先进装备;同时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要更加关注体现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理念。“高效、低污染、能回收、资源可重复利用”等因素必须置于优先位置。要发展机械产品再制造,坚持走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不仅是打破发达国家正在策划构建的绿色壁垒的需要,也是保障我国机械工业自身长远利益的需要。
“十二五”中国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重点任务
作好六大重点工作
一、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实施“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示范工程”,率先实现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型+服务型”企业转变;发展从事系统集成和设备成套的集成商,培育具有工程总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推进精益生产;建设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发展老设备的维修、改造服务,培育再制造产业;推广工程机械企业融资租赁模式和经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延伸扩展研发、设计、信息化服务等业务,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
• 推进节能降耗减排,由传统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推广先进制造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提高材料利用率和生产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鼓励废旧物资再利用;整合区域内(市、省以及省际间)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能力,建设专业化基础工艺中心。
• 积极推行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利用信息技术等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提高各类装备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将信息技术融入到研发、设计、生产、流通、管理各环节,着力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选择一批重要装备为示范,积极应用嵌入式技术、传感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等,实现信息技术与机械技术的深度融合,使这些装备的功能和性能大幅度提高。同时在企业大力推进设计制造数字化、制造过程智能化、管理网络化。
• 加快企业兼并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
支持行业中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其他企业,鼓励优势互补企业强强联合,鼓励关联企业重组和一体化经营,积极稳妥地推进优势企业境外并购;鼓励业内科贸型央企兼并重组制造企业,发展装备制造业,逐步形成具有工程总承包、系统集成、国际贸易和融资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大中央企业的重组调整力度,推进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的兼并重组;大力推行专业化重组,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二、优化调整产品结构
• 大力推进高端装备自主化
高度重视我国国防工业、能源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所需的高端装备的自主创新,努力填补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的空白,推进重大技术装备和高端装备自主化,助推我国机械产品结构升级。
• 突破关键基础零部件瓶颈约束
着力解决我国关键基础零部件发展滞后的问题,大力推进关键基础零部件和基础工艺的发展,摆脱高档、关键基础零部件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满足主机及设备成套发展的需要,有力支撑重大成套装备及高技术装备的自主化。
• 抑制产能盲目扩张势头
充分认识我国机械工业低端产能严重过剩的危害性,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抑制盲目发展势头,淘汰落后产能,把有限的资源引导和集中配置到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上。
警惕部分高端产品产能的盲目扩张,防止出现过度重复建设,避免因区域产能结构趋同造成新的产能过剩,从宏观角度加强协调,保持总量供需平衡。
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协助有关部门实施科技重大专项
集中力量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加快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技术装备集成创新。做好顶层设计,合理布局,创新重大专项运行机制,突破“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重大专项的关键技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推进产品数字化和企业信息化
以在产品中嵌入信息技术,实现生产装备和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为重点,积极发展数字化制造和信息化管理。以电子专用设备、工程机械、印刷机械、纺织机械等产品为重点,建立数字化产品开发的技术平台,突破产品数字化共性关键技术,提升产品技术水平。
• 继续推进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在充分发挥国家级科技创新机构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机械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完善布局,形成覆盖机械工业主要行业和重点领域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架,逐步建立起一套能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的、相互协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开发和技术创新的机制和体制;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工作,完善科研设施,加强人才培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 加强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
利用现有基础,特别是已改制研究所的优势资源,围绕重点产业,分离、重组或新建一批从事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的公益性研究机构。针对我国机械工业发展中的前沿性技术、关键基础技术以及行业共性技术创新能力弱化,基础共性技术和源头创新技术的载体缺失的问题,充分发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行业重点实验室与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机构的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的研究与投入,整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团结协作,满足机械工业自主创新的需要。
• 完善和提高产品标准体系
加快制(修)订机械产品技术标准,提高通用型标准水平,发展个性化标准,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淘汰落后产品。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趋势,注重与国际标准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修)订工作,争取扩大国际标准工作中的话语权,促进自主创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十二五”中国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对策建议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支撑体系建设
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从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人才培养、作风建设等方面形成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加快建设一批带动性强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工程实验室,提升企业产品开发、制造、试验、检测能力。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投融资体制,发挥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有效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筹集资金,重点支持机械工业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攻关,重点支持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强投资项目的设备采购管理,鼓励使用自主创新的国产装备,建立使用国产首台(套)装备的奖励机制。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创造良好环境,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自主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积极承接国际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向中国转移,探索合作开展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的新形式。
(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制造服务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动产业发展方式转变。
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积极引导机械企业发展新兴产业装备,促进传统机械制造业的技术升级,培育机械制造领域的新兴产业。
选择影响面广、带动性强的高端装备为主攻方向,在国家专项基金支持下实施重大技术创新工程,加快典型高端装备关键技术的突破。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实施重点装备应用示范工程,为国产高端装备突破“首台套”门槛、进入市场提供机会和展示舞台。
支持机械工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和支持机械制造企业所开展的服务业务面向社会并逐步社会化,研究和制定有利于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加强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区域规划和区域合作,按照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建设服务业设施和协同开展现代制造服务活动。
(三)制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规范市场竞争秩序
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合理的行业分割,大力发展工程承包和设备成套服务,促进产需有机结合,积极促进制造领域与应用领域合作发展,努力掌握各类重点用户工程的关键工艺流程和设计规范,并在此基础上掌握设备设计主动权,提高关键设备的设计制造水平,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
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鉴于具有垄断地位的用户涉足产品生产制造领域,自设第二制造体系的做法不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容易形成垄断行业设备采购的高进入壁垒,不利于激发社会设备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积极性,因此强烈建议主管部门向其发出明确的限制信号。
(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探索建立机械工业中小企业发展基金,鼓励特色专业企业在创业板、中小板等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加大对重点基础性配套企业的投入力度,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投向基础零部件领域,发展一批“专、精、特”的配套企业,健全产业配套体系。
以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各类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活动提供社会化公共服务为重点,建设面向全社会的技术服务体系。以促进自主创新为目标,以公共财政投入为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技术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和引导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各类技术服务机构的发展,完善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支持平台;整合科研资源,强化政策激励,显著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
(五)引导产业合理布局,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统筹规划各地区产业发展,有序推进沿海地区装备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避免同质性重复建设,促进机械工业协调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扶持力度,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大力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和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加强行业预警,抑制过度投资造成的产能过剩,利用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
(六)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推进相关装备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以绿色发展带动经济转型,发展绿色产业、开发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减少污染的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制定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等激励政策,对购买高效节能降耗装备产品的终端用户给予适当补贴,刺激相关装备的发展。
全面落实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强化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加快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深化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严格控制“两高一资”,为淘汰落后设备、推广先进设备创造与利的市场环境。
组织开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试点。积极发展绿色制造和再制造工程,构建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生产制造模式。选择典型地区和行业,开展低碳经济发展示范试点。
建立健全科技、统计、信息等支撑体系。加大对节能、清洁能源、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逐步建立温室气体监测统计、气候变化信息共享平台和信息服务体系。
(七)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持续发展基础
大力培养和鼓励引进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强化职工培训,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强高等院校机械专业细分学科建设,以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促进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增加机械工业专业技术人才储备。鼓励提升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研发人员和高级技工等专业人才的待遇水平,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八)健全统筹协调机制,改善机械行业管理
加强规划实施中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部门会商协调制度,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分头实施、协调推进。建立重大技术装备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统筹制定机械工业相关政策,组织协调重大技术装备联合攻关,组织落实依托工程,促进国产重大技术装备在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打破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分隔界限,增强工业部门协调管理能力。
行业协会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情况和诉求,为政府部门改进宏观调控决策提供依据;政府部门要积极支持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支持其维护行业合法权益,发挥行业协会在反倾销、反补贴和涉外诉讼等方面的专业优势;行业协会要积极为会员单位服务,帮助企业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引导企业开拓市场,参与公平的国际竞争。
“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
2012-03-21 10:38:27 来源: manbetx体育
导读: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延续了十五全面高速发展的好势头,无论是行业规模、产业结构、产品水平,还是国际竞争力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一、...
新闻投稿: news@lmjx.net
关注manbetx体育
微信公众平台
了解工程机械每日动态
微信公众账号:lmjx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