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轮强国的五年目标如何实现
机械周刊:"做齿轮制造强国和出口大国"这一目标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是否具有可行性?
王声堂:中国成为非常具有竞争力的齿轮出口大国不仅有可能,也有着一定的现实基础。
早在1989年,美国贸易委员在给美国总统的报告中就指出,"中国将成为美国齿轮制造业潜在的竞争对手。"经过此后十几年,尤其是近五年的发展,中国的齿轮行业又有了新的进步。目前,中国齿轮产业的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技术人员的实力也得到国外同行的认同。我们不仅有可能,而且也应该在不久的将来成为齿轮制造强国和出口大国。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越来越不可能分开。一个企业今后要想在国内市场占住脚,就必须在国外市场也占稳脚;倘若在国外市场没有一席之地,要在国内市场占住脚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的齿轮行业应像彩电、打火机行业那样,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机械周刊:面对这样一个目标,齿轮企业最应在哪些方面下功夫?
王声堂:要达到目标有很多方面需要努力,但我认为最首要的是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自主创新。
不引进技术,不跟国外合作,闭关自守的搞国产化是绝对不可能的。行业要发展就必须采用国际上最优秀的科研成果,把人家的东西学进来。但观念必须要清楚:引进的最终结果绝不是把自己卖掉。我们的个别企业或某一产品门类在引进的过程中,逐渐被国外公司控制,这是我们最为忧虑的。希望齿轮行业不要走这条路,应通过引进消化,最后达到自主创新。先引进来,争取与对手并驾齐驱,再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最终超越对手。就如奥运会田径赛场上的跑道,我们与对手应各跑一道,不要到最后,我们中国齿轮行业这条跑道没有了,全给人家占了。
当然,我们主张市场开放,欢迎国外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甚至占去一部分市场。像SEW公司等一批国外独资企业的进入,就激活了中国工业通用变速箱市场,形成了国际品牌与国内品牌激烈竞争的格局。推动了我国工业变速箱产品较快发展,部分产品达到了国际水平,并出口欧美市场;促进了一大批以万杰公司为代表的江浙民营工业通用变速箱企业的迅速崛起。
但我们自然不希望把市场的统治权交给别人,如果中国的齿轮行业沦落到受制于人的境地,那将是我们这些搞齿轮人的悲哀。当然,现在是市场经济,一切都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努力来争取,一切都要由市场竞争来决定。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近十年的奋斗,我们的许多门类产品在引进消化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自主创新,也依然在市场上占居着主导地位。如车辆驱动桥、主被动螺旋锥齿轮、直齿锥齿轮及轮边减速机,大部分已能满足国内配套需要;汽车手动变速箱(含重、中、轻、微),轿车变速箱、摩托车齿轮、工程机械换档变速箱,大、中型农机变速传动的配套,已基本立足国内,并有部分出口;以南高齿、重庆齿轮箱厂、杭州前进集团、郑州机械研究所、洛阳中重减速机公司、沈阳矿山减速机公司等为代表的高速重载齿轮传动制造企业,在引进消化中创新,为我国大型成套装备配套,为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我们也存在着危机,如汽车自动变速箱目前仍被进口产品控制,去年进口的价值达到了8.6亿美元。预计五年之后,一半以上的轿车将采用自动变速箱,这一市场我们不能轻易地丢掉,我们自己的自动变速箱产品一定要上去。协会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最近,我们还将召开自动变速箱技术的研讨会,将全国的科研成果汇集起来,进行展示、交流与研讨,加速中国自动变速箱科研成果的产业化。
机械周刊:齿轮行业目前还有哪些弱点亟待改进,协会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王声堂:当然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协会下一步的工作一是要继续推进齿轮企业的改革改制。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企业改革改制步伐的加速,齿轮行业的企业构成已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国有企业占主导,到现在的国外独资与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改革改制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涌现出了一批像陕西法士特公司、南昌齿轮公司这样的改制成功典型。三年前法士特公司改制时,3000人完成了1亿多元的销售收入,今年,还是这3000人,销售收入将达到25亿元,可见,改革是企业发展的突破口、助推器。但现在行业内仍有为数不少的国有企业受改革改制进度滞后的拖累,潜能得不到充分发挥,有的甚至处在半死不活的状态。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长时期内,改革改制仍将是齿轮行业的一项重要议题。
二是推进齿轮企业重组与市场化竞争。目前业内的重组正积极进行中,今后几年,齿轮行业的重组将可能在中国创造一批世界级齿轮传动知名企业。同时,齿轮行业也应推出一批像天海同步器公司那样的"小而强"的专业化产品生产企业。哪怕是做一个小零件的小企业,也要做到国际一流或全世界最好。只要有这样的雄心,中国的齿轮产品将会行销全球。
此外,还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促进与国际标准的接轨等等。总之,目标已经明确,接下来就看我们齿轮企业自身的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