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本土化趋势日盛 中国汽车状况分析

2007-08-17

北京一直是车商必争之地,更是中国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几年来一直是中国车市的晴雨表。他们的战事又主要集中在三大汽车交易市场——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北方汽车交易市场、中联汽车交易市场。而目前,这三大战场的主要代表——北京亚市由于奥运规划而暂时不搬的消息,觉得北京车市这个晴雨表也感到了风暴来临了。经销商成批的倒下,银行对车贷的管制,消费者的观望让原来衣食无忧的“地主”也开始为自己的生活担心了。不论北亚车市最终去留如何,车市低迷产生的影响已经开始向产业链的各个方向扩展开来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很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影响,现在银行对车贷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抑制了汽车消费。厂家现在到处喊“我们利润很低了”,其实很像医药行业,从生产到最终销售的环节太多了,造成了高成本向消费者的转嫁。车市现在已经变冷了,国家宏观调控的作用显现了。汽车行业是一个对综合国力依赖很高的行业,他的冷却必然会造成连锁反映。相关的销售渠道,制造业,配套厂,钢铁,橡胶等等行业都会受车市低迷而变冷,变冷后再要启动所需要的成本也将是非常巨大的。小编觉得中国车市会转暖,不仅是因为百姓对有车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的全行业需要发展。这种发展的原动力必然会反作用于汽车行业,从而推动汽车行业的发展。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千种FLASH免费小游戏

  随着越来越多的进口车进入中国市场,国产车必将进一步优化,学习国外的服务意识,管理模式,发挥本土优势,车多了,消费能力也在提高,市场是在不断竞争中进步。种种迹象表明,2004年的车市最终不会是一个平凡的一年。

  风起云涌的中国汽车市场

  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有人向乡亲们说起了汽车。一老人强调说:“你是说桑塔纳吧?”……

  这就是仅仅几年前流传在神州汽车界一段著名的故事。闻者莫不感慨,奇怪也好,震惊也罢,它肯定了这样一个现实。中国的汽车市场当时是太单一、太落伍了。

  事过境迁,一晃出现在人们视线中的汽车多得叫人眼花缭乱。单就新车的名字,不必罗列,随口就可说出一串一串,连伊呀学语的孩子们也会在妈妈的怀抱中指着面前一纵即逝的车来个脱口秀:“快看——QQ!”

  中国汽车市场,在突飞猛进中日益成熟。上世纪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提出让基建、房地产、汽车、旅游、教育等五领域成为经济增长的新热点,至今,这五大新热点已经形成。目前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已经超过法国,跃居世界第四。据不久前的统计数字,2003年中国汽车销量达 万辆,一跃成为排名第二的汽车大国。美国通用公司总裁瓦格纳预测,到2020年,也许更短的时间,中国就将达到美国目前1700万辆的规模,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

  中国汽车销售在2002年发生戏剧性的“井喷”现象,2002也被看作了中国汽车元年。中国汽车销售的“井喷”导火线是中国推出汽车贷款,再加上有许多人等待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降价后才进场,所以当年汽车销售量一下子猛增60%。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统计,中国汽车贷款发展迅速,2002年汽车贷款余额为1100多亿元人民币(约合234亿新元),贷款额比2001年增加了三倍多。

  一如“元年”的强劲增长,一如“元年”的消费热潮,2003年,又有了50多款新车下线,汽车企业纷纷扩能改造,圈外企业争相造车,汽车跨国公司大幅追加投资,宝马奔驰、凯迪拉克等豪华车也相继落户中国……与世界汽车市场的不景气相比,中国汽车市场实在是“风景这边独好”。

  多元化、本土化趋势日盛

  “想到的几乎都来了!”2002年以前,国外的跨国汽车公司都不约而同与国内汽车企业签订一个个大的合资项目。如今,我们似乎又要说“想不到的也来了”。

  先说想到的。世界汽车制造界的各大跨国公司无一不向中国迈出疾劲的步伐。

  在中国首先是大众集团,大众集团最先涉猎中国汽车市场,十几年来步步为营,稳步发展,积极和中国的一汽集团和上汽集团合作,现在拥有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和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一南一北占据中国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

  美国通用公司虽然1999年才进入中国汽车市场,但上海通用总投资超过15.8亿美金,建立起高度自动化和现代化的柔性生产线,在一年后,别克轿车上市销售,随后共线生产的别克GL8商用车,到后来的10万元赛欧轿车、别克君威、凯越,上海通用连创奇迹,抢占市场先机。同时沈阳通用的雪佛来开拓者系列,通用已经在中国南北拥有南北两家整车厂,进展神速。而且通用集团还很有远见的在上海建立泛亚汽车研究中心,真正立足中国市场,开发适合中国的汽车产品。

  美国的福特集团2001年才真正进入中国市场,2001年4月和重庆长安集团合资,成立重庆长安福特有限公司,生产适合中国市场的家庭轿车。不失时机地推动其拳头产品福特特嘉年华、另外福特在中国的“全顺”的商用车项目也日渐昌隆。

  戴姆勒-克来斯勒集团的北京吉普项目,在追加投资,延长合作合同,任命新的总经理,后,迅即推出大切诺基速跑、奥兰德等一系列SUV,其立足中国市场的决心可见一斑。戴姆勒-克来斯勒集团的JEEP和三菱这两个SUV车坛的王牌,坐拥中国SUV市场很大的市场份额。

  “日本战团”的本田丰田分别与1999年和2000年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本田收购广州标致,迅速把最新款的本田雅阁轿车推向市场,迅速得到市场的欢迎,产销两旺,而且新车型也不断推出,特别是广州本田也采用先进的柔性生产线,商用车,小型家庭车也相继推出。广州本田给人的感觉是精明强悍,灵活多变。丰田借壳(日本大发,丰田控股)和天津汽车集团合作合资。首先建立天津丰田发动机公司做铺垫,生产市场非常欢迎的丰田8A 1.3升发动机。而且2000年天津丰田公司成立,计划在1到2年后生产丰田轿车,丰田开始和天津汽车集团全面合作。丰田立足天津,本田立足广州,“日本战团”进入中国市场的竞争。虽然日本公司已经失去进入中国市场的先机,但是日本汽车厂商的产品,非常适合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审美情趣和消费理念。“日本战团”的本田和丰田有非常丰富的国际竞争经验,是一股绝对不可低估的力量。

  “法国军团”与二汽合作,推出东方雪铁龙毕加索爱丽舍。日产集团(法国雷诺控股)和二汽东风采用日产技术的风神蓝鸟汽车,市场反映强烈,连续推出风神蓝鸟I代,II代,真是势不可挡。虽然从表面上看,日产和雪铁龙分别来自日本和法国,但其实他们同属“法国战团”。

  作为汽车巨头的上述几个战团都充分涉足中国大陆,在当前形势是自是必然。另外活跃的还有一汽海马、创造“现代速度”的北京现代、福建东南、南汽南亚等汽车公司。

  再有就是以民族产业为己任的华晨中华(宝马)、奇瑞吉利……

  再说想不到的。这些自然是指涉猎汽车制造行来的新生力量们。

  空调业大腕格林柯尔入主扬州亚星宣称要打造中国客车业旗舰的豪言壮语犹在耳畔,奥克斯又斥资80亿进入汽车生产领域,誓言要为中国汽车业的高利润减肥;近日,沉寂车坛许久的贵航云雀,因早年靠橡胶业起家的浙江民营企业家庞青年入主,成立贵州贵航青年轿车制造有限公司。

  还有曙光集团(主要生产轻型车桥)、德隆集团控股的湘火炬(主要生产火花塞)、浙江万向集团(主要生产万向节)以及较晚一些的重庆力帆、隆鑫,格林柯尔(控股科龙、美的)、奥克斯。空调业的宿将春兰集团动手更早,几年前就开始入围卡车生产。另外,生产冰箱的河南新飞集团、原来生产洗衣机的山东小鸭集团也分别以不同的方式介入冷藏专用车和重型卡车的生产;此外,各行各业意图染指汽车生产的企业像“电池大王”比亚迪、工程机械佼佼者湖南三一重工、“手机中的战斗机”波导、烟草泰斗红塔集团、酒业霸主五粮液、化工行业的蓝星集团以及集装箱行业的深中集等等。这还不包括那些正在冷眼旁观、随时准备来分一杯羹的观望者们。

  有业内人士指出,如果说前两年外行造车还处在一个市场调研、资源调配和生产准备阶段,那么从2004年开始,外行造车将更多地进入投产、销售的实战阶段,并对传统汽车业阵营的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也就是说,中国汽车制造工业已朝着多元化、本土化的轨道发展开来。

  国外品牌伺机瓜分全球汽车界最后一块蛋糕

  根据中国加入TWO的协议,今冬明春,中国将取消进口汽车许可证配额制度。无疑,国外品牌的原装汽车将不遗余力地进军中国大陆。

  《中国商报·汽车导报》连续推出“跨国汽车巨头在中国”系列报道,全面解析丰田、大众、通用、福特、戴-克、日产、本田、PSA标致雪铁龙、现代、菲亚特、宝马11家跨国汽车巨头的中国战略。本期视线,我们将集纳该报的这一系列报道,以期与大家共同了解和掌握目前各大跨国汽车公司在国内汽车市场的沿革、发展和预测。

  所谓群雄并起,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司永远的风光,上个世纪,他们在国际市场相互进行了激烈竞争,现在,在中国市场,他们仍将进行血腥的厮杀。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内汽车企业也将加入到这个战团之中,知己知彼,取长补短。这些具有丰富生产和市场经验的国际汽车巨头,必将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丰田篇:狡猾的战略

  丰田对中国汽车市场的态度,明显有个“前倨后恭”的转变。竞争对手在中国市场的优异表现,中国市场巨大利益的诱惑,迫使丰田的中国战略来了个180度的大拐弯。

  在丰田前社长奥田硕提出丰田在中国“三级跳”发展战略之后,“利用日本大发公司与天汽的技术合作,介入天汽——以天津为中心,建立自己的零部件生产体系,并建立营销服务系统——与天汽合资,拿到轿车项目——以天汽为跳板,伺机谋求更强大的合作伙伴(或实现独资),与一汽和广汽合作——在中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确立在中国市场的强势地位,并完成自己全球化过程中的重要一步”,成为丰田的具体操作思路。

  大众篇:决战40%市场

  20年前,当中国汽车市场还被看作一块蛮荒之地时,远见卓识的德国大众成为第一个掘金者,此后获利甚丰;20年后,这块土地已被评价为“世界最大的潜在汽车市场”,各大跨国汽车巨头蜂拥而至,竞争空前激烈。

  孤独领跑中国汽车市场20年的大众,在通用、PSA标致雪铁龙、本田、丰田、日产等新加入者的不断进逼下,能否捍卫“领跑者”的利益与荣誉呢?

  戴-克篇:战车“奔驰”

  早在1983年,克莱斯勒就与北汽合作,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北京吉普汽车有限公司。然而20年过去了,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外国汽车厂商,克莱斯勒并没有取得应有的位置。

  1998年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合并,组成戴-克集团。2003年9月8日,戴-克与北汽签署协议,重组北京吉普并扩大投资,生产奔驰C级和E级轿车;同时,奔驰与北汽福田在商用车方面的合作已被纳入正式议程。以戴-克集团为主导,并辅之以三菱和现代两个合作伙伴,戴-克战车正以一种高昂的新姿态,“出征”中国汽车市场。

  日产篇:抢占最后高地

  从连续9年的亏损中走出来,再次挤入世界10大汽车制造商的行列,日产公司创造了一个“奇迹”。2003年,当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时,日产投下了最大的“赌注”。能否联手东风,后发制人,这是日产今后在中国,也是在全球发展的关键所在。

  通用篇:借力驱动未来

  只用了不到7年时间,通用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风头已直逼大众,上升到“坐二望一”的位置。但通用并不满足,它的目标是做这个市场的“领导者”,把中国变成它“驱动未来”的强力引擎。

  福特篇:中国战略悄然成型

  福特过去在中国市场的战略是杯“温吞水”,谨小慎微而失去诸多机遇。现在,福特开始改变,以长安集团为核心合作伙伴,将VOLVO、马自达这两个旗下子公司也纳入与长安的合作轨道,将会是福特中国战略的大势所趋。

  现代篇:能否续写中国神话

  虽然进入中国时间不长,但现代集团进攻中国市场的战略已全线展开,合作项目涉及轿车、SUV和商用车。与大众、通用和丰田等欧、美、日企业比较起来,现代汽车在中国的战线拉得更长,大有一网打尽之势。

  本田篇:在中国还能风光多久

  “本田今天在中国享受到的甜头,本来应该是丰田的果实。”丰田(中国)公司有关人士私底下向记者感慨,“如果当初丰田能够抓住时机,那么,现在中国车市被众星捧月的非丰田莫属。

  汽车人才成了“抢手货”

  有关专家指出,随着汽车进入普通家庭时代的到来,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真正的汽车社会,这时候的汽车行业的确充满很多投资机会,但目前真正需要多方投入大力发展的不是在汽车生产方面,而是在以建设品牌连锁经营形式为主的汽车养护、汽车装饰、汽车美容、汽车维修等汽车后市场方面。

  据中华英才网近日发布的全国就业指数调查显示,汽车业在2月就业指数为各个行业之首,远远高于全国就业平均指数167.79,达到482.9。汽车行业的人才渐成职场需求的“新热门”。汽车人才紧俏,汽车业用人量增长明显。

  目前,汽车行业在我国工业领域的地位举足轻重。2003年北京现代汽车的创收占北京工业GDP增长总数的40%。北京汽车产业到2008年有望形成年产100万辆的生产规模,实现增加值280亿元人民币,计划重点发展中高档轿车、中重型卡车、越野车三大龙头产品,带动汽车零部件及汽车服务贸易业等加快发展。

  上海通用公司去年产销量大大高于平均水平,金桥生产基地计划2005年完工,届时包括烟台生产基地在内,上海通用的年设计生产总量达到30万辆。

  在广州,汽车发展规划是:到2005年,汽车工业产值要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5,成为支柱产业。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专业的人才越来越抢手。目前汽车方面的人才,包括研发人员、技术人员、市场人员,以及维修、售后服务方面的人员都是各大企业争夺的重点。但是这些人才在市场上非常欠缺。除北京、上海、广州外,很多汽车企业分布在二级城市,比如说襄樊、宜昌、重庆、沈阳、柳州,有很多汽车企业,这些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比起京、沪、穗还要困难一些。

  2004年,中国汽车仍将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但是由于竞争激烈,市场分割,具体到一些企业,将会进入高速增长后的生产调整期。尽管如此,那些有经验、懂技术、会管理的综合性人才并不会被市场淘汰。

  车市趋冷才是市场趋于正常的表现

  今年以来的车价是一路狂跌不止,但是降来降去车市还是没有了热情,难道是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走向下坡路了吗?我看不然,正因为有了两三年的火暴的增长而是中国车市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才是今日车市的真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市场逐渐趋于正常合理方是真正原因所在。只有这样才会引进真正的竞争机制。因为在初级阶段的市场是不正常的市场,那时的加价卖车就是一个最大的弊病,价格的过高也是致使如今车市趋于走低的一个主要原因,车价虽然一降再降但是利润空间与可降空间还是很大的,所以,很多消费者都还不急于出手买车,但是持币待购与车市的持续趋冷都不会改变中国汽车市场的真正发展的,毕竟我们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有无限的商机等待我们的汽车人去开发。

本篇稿件内容系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自第三方网站转载,行业企业、终端用户投稿。若对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予回应并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联系电话:010-84673349)。新闻投稿:news@lmjx.net

相关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