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筑起重机械急待专业化管理
产品质量亟待提高原材料缺乏严格的质量把关
以塔式起重机为例,在对这类设备调查中发现有如下一些问题:
首先在结构方面,塔身、臂架、平台等主要钢结构件的焊缝质量较差;附着装置结构件大多采用非标制作件,工艺粗糙、焊缝及连接可靠度较差,很难达到使用要求;塔机标准节主弦杆采用角钢对拼,焊接加工工艺考虑欠周,结构承载后焊接易产生裂纹;由于加工工艺不完整,同一厂家生产的同一型号的塔机塔身标准节不能互换,有的甚至同一台塔机的标准节不能互换。
其次在机构及起重零部件方面,一些小型塔机起升机构卷筒钢丝绳排绳不齐,尤其采用了无绳槽卷筒,排绳及钢丝绳受力更不理想;运动部件的外露部分如制动器、齿轮啮合处等未按规定设置防护罩壳。
此外,一些设备生产厂家对原材料缺乏严格的质量把关,有的甚至采用劣质钢材。如轧制型钢的钢锭,轧钢前钢锭应按标准把两端含有杂质部分切除,有些企业少切些甚至不切,更有甚者用切下的两头进行轧钢,制成钢结件后,从外表无法判别其优劣,用这些材料生产的塔机其寿命显然比使用合格材料产品要短的多。
管理形式的变化带来设备使用管理的缺位
建设施工现场建筑起重机械的设备管理在施工企业内部管理中属配角,企业对设备管理的重视程度相比计划经济时代正在逐步趋向淡化。有的施工企业撤消了设备管理的专职部门,或把设备管理归入工程综合管理当中。由于缺乏专业管理,原有的机械设备日常维护保养及根据其工作特性制定的各级维修保养制度、设备档案、报废设备的规定、设备流转的规定等,都因种种原因而省略了。
以上海某一特级企业为例,其设备新度系数(剩值/总值)仅为0.19,其他企业的情况可想而知,不少起重机械设备已到了甚至超过了报废年限,导致此类机械设备的事故隐患不断及维修成本增加。另有一些施工企业将一些使用15年以上的旧设备转让给一些小型施工企业,这些企业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再转让给另一些小企业或个体户,老旧设备几经周转,已不明出厂年月、生产厂家等,这些设备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不少新建或转制的民营和小型的施工企业对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普遍不重视。如某企业从工地拆卸了设备,不经保养直接运至另一工地进行安装使用,虽然其中节约了一次运输费、堆放的场地费等,但把存在的隐患却带到下一次的使用中。
起重设备安装专业资质审批缺乏严肃性
目前,一些旧的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已与市场的发展不相适应,而对建筑起重机械管理又没有一整套具有指导性的管理要求,因此各方的管理难度也随之增加。
自从建设部对资质管理重新规范以后,对起重设备安装专业三级资质的审批一般由区、县负责,只要企业上报的资料符合要求,均能通过。但这些企业对管理缺乏控制,从业人员的实际素质无法控制,并且出现同样的操作工人在不同的安装单位的情况。在这些企业中存在的挂靠现象、出借资质现象很严重,但查实有难度。
有些建筑起重机械,如物料提升机等,目前还没有相关的国家或行业产品标准,只有安全技术规范或管理规定,导致对这些设备的管理缺乏严肃性。如对货运提升机的定位,理应归入施工升降机,但生产企业将其称为物料提升机,规避了相关的管理。
形成管理中的错位或空白点。如何有效地控制和降低施工现场建筑起重机械的安全事故、有效地保证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的安全正常运行呢,有关专家分析认为:
坚持制度管理抓好设备事故的分析
设备事故虽有其特殊性一面,但是也有其共同性。因此,施工单位应重视收集各类设备事故的信息,通过对各类设备事故的分析,及时进行有的放矢的安全教育,起到"他人亡羊,我们及时补牢"的作用,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制定相应的补充措施。
从事故发生的原因来看,起重设备安装和拆卸、违章作业是事故的主要危险源,如何控制好装拆过程是控制机械设备事故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部门要尽快出台一整套加强机械管理的办法和措施,从各种因素上杜绝事故的发生。
针对违章违规作业情况,加强对施工项目经理的安全责任落实,把项目经理作为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可有效地提高项目经理的安全意识,加强设备管理人员的投入,确保设备安装和拆卸施工必须有施工方案,机械作业有操作规程,机械验收有相关制度。
对相关人员应实行考核及岗位培训
加大对设备安装拆卸的专业资质管理。企业在专业人员配备、设备拥有、管理制度、装拆的要求及安全生产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使从事这类作业的企业都具备相应的条件,确保设备安装拆卸的安全。
对企业的技术、项目负责人和安装拆卸作业人员实行相应的考核及岗位培训。起重设备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企业的技术负责人必须具备机械专业工程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安装拆卸项目负责人必须具备起重设备安装专业项目经理证书,从事安装拆卸的作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岗位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