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围猎装载机需求增长难敌产能扩张
国家实施的宏观经济调控抑制了中国装载机行业超高速的增长。但2005年1~10月中国装载机行业市场总的运行情况比较平稳,且稳中有升。估计这种发展趋势会持续到2006年。
与2004年同期相比,2005年1~10月增长了6.8%,由于我国装载机市场销售量基数比较大,这一增长也相当可观。这说明我国装载机行业到目前已经进入理性发展阶段。预计全年14家主要装载机制造商总的销售量会达到91300多台,比2004年有6.4%左右的增幅,全行业(58家)生产装载机将超过11万台。
集中度提高
回顾装载机行业的历史,每次宏观调控之后,市场集中度都向龙头骨干企业集中。数据显示,1989年~1990年和1993年~1994年的宏观调控,使得前3名龙头骨干企业市场占有率每次都提高了3个百分点左右,这次也不例外。经过这3次宏观调控,前3名龙头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共提高了约10个百分点。
可以看出,在14家装载机企业中,前3名龙头骨干企业的柳工、厦工及龙工,到2005年10月为止的市场占有率为51.21%,2004年同期为47.93%,增加了3.28个百分点。实际上2005年1~10月的市场增长量基本为3家龙头骨干企业所占有。从销售数量可以十分清楚看出,市场在向龙头骨干企业集中,这是整个行业在向良性方向发展的表现。
出口快速增长
今年以来中国装载机出口量的增长率远远超过了近两年来国内市场“井喷式”的增长率,中国装载机开始真正走向国际市场。
2004年柳工出口装载机突破了200台,比以前出口最多的年份翻了3番以上。到今年10月,柳工的装载机出口已超过600台,是2004年的3倍,其中出口欧盟73台。
徐工到10月也已出口装载机800余台,其中一单出口ZL50G装载机50台到波兰。其他如常林、厦工、成都神钢(原成工)、临工等都加大了装载机的出口力度,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这几家企业从今年元月到10月出口都在100台以上,常林已达280多台。新入装载机行业的福田重工,到10月出口装载机也已超过200多台。
业外企业涌入
目前中国装载机行业1t以上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有130多家,据30多家主要企业统计,其年生产能力已超20万台。产能大增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行业外的企业大量进入装载机行业。前几年由于中国装载机行业超高速发展,且仍有一定利润空间,在红火的市场吸引下,许多其他行业的企业纷纷进入装载机行业。比如汽车行业的宇通,农机行业的一拖、山东的常林不但进入装载机行业,而且已具备了1000多台至2000多台以上的市场规模。特别是2004年福田重工从农机行业进入装载机行业,到今年10月为止,用了1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装载机销售量2600多台,把前10名的两家老牌装载机企业甩在了后面,位居前9名之列。另外工程机械领域的推土机行业、叉车行业、建筑机械行业、挖掘机行业等部分企业也进入了装载机行业,使装载机行业的产能迅速增加。
二是民营资本大量进入装载机行业。到目前民营资本已占到40%以上,还在继续上升。特别是近两三年来我国装载机行业“井喷式”超高速发展,民营资本更加大量进入了装载机行业。比如山东的泰安鲁能、肥城松特重工、肥城金城机械、临沐山东卡特重工,青州威猛、福建的厦门盖克、厦门天马、厦门大山、厦门金华、厦门厦强、厦门欣厦龙、三明厦宏等。可以想像这么多的民营资本进入装载机行业,自然会引发装载机产能的增长。
三是主要装载机企业通过技改扩大了产能。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向前推进,我国许多老牌的装载机企业大多数都将企业搬至城市外建新企,如此一来,企业面貌不但焕然一新,而且产能也大增。厦工目前在新区年产能已达2万台,还有临工、成工、徐装、泉州建德等产能也都有大幅增长。另外许多主要企业即或是未能搬迁的也都进行了大的技术改造,大大扩充了产能。比如柳工本部经过技术改造,装载机的年产能基本上可达2万台,在江苏镇江投资建“江苏柳工”,其装载机的年产能也可达3000~5000台。上海龙工经二期技术改造,装载机的年产能也可以比较轻松地超过2万台。
四是中小型装载机企业通过改革重组扩大了产能。通过近十多年来的激烈竞争,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国有装载机企业,如四平华银、朝阳工程、烟台工程、衡阳工程等逐步退出了装载机行业,在近两三年装载机市场红火的情况下,通过改革改制、收购兼并、破产重组等方式,这些企业更换门庭后,又重振旗鼓,以新面貌回到了装载机行业。比较典型的如四平华银,通过破产重新建立的“吉林恒业工程”,产能不但在恢复,而且有所增加。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目前中国装载机市场仍然是经久不衰,但目前中国整个装载机行业产能已大大过剩,市场竞争必然更加激烈。
小装异军突起
小型装载机(1t、1.5t及2t,主要是1.5t型)近两年来市场增速都相当快,制造企业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近几年增长率都超过35%以上,特别是2004年增幅达90%,这给了人们一个信息,小装可能像两年前小挖一样,出现快速发展之势。
2004年做小装的专业企业,如厦工集团所属的“厦工新宇”、徐工集团所属的“徐特”、柳工所属的“江苏柳工”等。这些企业都是以小装作为主业的独立核算的企业,把小装作为单独的产业来抓,因此上得很快。例如厦工新宇2004年ZL15型做到近650台,比2003年的182台几乎增长了近3倍,徐工徐特2004年约600台,几乎比2003年翻一番等。
至于1t以下的小型装载机(就把它叫微型装载机,简称“微装”)投入批量生产开始出现在山东青州,是由于手扶拖拉机加动臂、铲斗改装而成的,也有用拖拉机传动件,加上专用车架改装而成的等。由于市场需求加速,发展很快,到目前比较先进的已经没有了拖拉机的气息。
微装制造企业主要集中在山东的青州、莱州、泰安;河南的郑州、巩义、洛阳;河北石家庄以及安徽阜阳等。青州目前微装制造企业约有70多家,年产销6000~8000多台;莱州沙河镇及其附近大约有100家,年产销近万台,沙河镇的“莱工”,年产销量在1000台以上。年产销量最大的“青州凯丰”到10月已超过2000台,今年估计能超3000台。估计中国微装企业已达200家以上,总产销量已在1.5~2万台之间。
外资加速渗透
中国装载机市场占据了世界2/3以上,早以令世界装载机大鳄们垂涎欲滴。最近世界装载机大鳄们想通过向中国装载机骨干企业渗透来大举进入中国装载机市场。
他们以为最好的办法是将中国装载机的龙头骨干企业收入囊中,这样很快就能控制中国装载机市场。但由于外资并购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是必须控股;第二是销售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无论哪个中国企业都不甘心放弃自己数十年的积累委身外资品牌,因此收购也就无法实现。于是他们的目光就转向了处于摇摆动荡的第二层次企业,并加快了实施速度。到目前卡特已成功收购了山工、神钢收购了成工,最近美国凯雷又收购了徐工。第二层次的装载机骨干企业已岌岌可危。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企业与政府研究所所长路风教授近在厦门工程机械会议上一针见血地指出:“跨国公司的强势进入,已对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必须引起政府机构、协会组织和相关企业的高度重视。”他认为,工程机械行业大企业之间要有保护产业“生态链”的意识。如果排头兵企业被跨国公司的产业资本收购,行业的“生态系统”必然遭到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讲,外资并购龙头企业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对被收购企业本身,对整个行业而言可能是灾难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