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品牌国际化 装备制造业能否挑大梁?

2007-08-17

湖南“中国品牌崛起”装备机械制造企业负责人座谈会


品牌万里行开到湖南,品牌湘军首推装备制造业  湖南著名美女主播张丹丹(左)与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副司长曹德荣(右)

2006年7月27日湖南省长沙市 商务部“品牌万里行-中部崛起品牌行”的全体成员离开了江西来到了湖南,来到了这个装备制造业的大省。

湖南品牌国际化 装备制造业能否挑大梁?

装备制造业虽然不是湖南经济的第一主体产业,但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占湖南省经济比例的10%、而且占到了湖南省第二产业的40%,而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自然是三一重工与中联高科。

三一进入工程机械领域时,市场上几乎是洋品牌的天下,国内企业规模小,没技术,起点低,虽然引进外资,但是欧美行业巨头的技术壁垒却让很多企业望而却步,没有实际的改善。而中联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惑,中联进入工程机械制造业的时候,适逢国家基础建设正蒸蒸日上之时,“只有做不出的产品,没有卖不出的设备”,这样的口号使得众多企业盲目扩大规模,忽视了对自主技术的研发和对国外技术的消化。

“与其跟着别人走,沦为制造车间,不如自主创新”这是三一人的话。

“我们将销售收入的5%-7%用于自主技术研发,我们拥有1000多名研发人员,占企业全体员工比例的10%”这是中联副总裁郭学红的话。

坚持走品牌创新之路,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增强市场竞争力,成为两家企业艰难而必须走的路。

三一与中联,如何看待彼此的竞争?

两个都是工程机械的龙头企业,市场就那么大,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彼此竞争叫板的时候,尤其是在建筑机械领域。中国建筑机械五大品牌,湖南省占了俩,就是三一与中联,挨得那么近,竞争是无可回避的事情,而面对采访,两家企业的代表也坦然的回答了这个话题。

三一的代表认为市场竞争就是这样,优胜劣汰,强者生存,跟中联虽然有竞争,但绝对不是恶性竞争。三一尊重中联的对行业的贡献,把对方看作是同行业的伙伴,而且两家企业 肩负着艰巨的使命,扛着我国工程机械的大旗。当年在混凝土泵市场上,德国大象占了60%的份额,而如今,它们几乎已经被挤出了市场,洋品牌一统天下的局面已成昨天,以三一和中联为代表的中国工程机械品牌夺回了90%的市场份额,捍卫了民族的品牌。

似乎跟詹纯新的低调一样,中联副总裁郭学红没有在数字上较劲,只是认为,竞争是一件好事,这能让企业有压力,有前进的动力,正是因为有领头企业的彼此竞争,才能拉起行业的发展,政府不需要过多的保护,因为这是正常的市场行为。

郭学红的话不由让笔者联想到前段时间刚刚打破尘封13年之久的男子110米栏世界记录的刘翔,可能我们都在注意刘翔的12秒88的数字,却没有过多的留意第二名美国人阿诺德12秒90的成绩,因为这个成绩也超过了原世界记录,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阿诺德的追赶和压力,或许刘翔就不会创造出奇迹,这个记录可能还要继续延续下去,同样,如果没有三一和中联这样龙头企业的彼此竞争,或许就不会有它们今天取得的成绩,因为有对手,所以有追赶和超越。

民族大旗吆喝着扛,行走中扛

也许三一执行总裁向文波最近听得最多的也是最不想听的就是“炒作”两个字,炮轰“徐工贱卖凯雷”事件让他一下成为舆论的颠峰人物,面对这样的质疑,向文波再次坚定着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徐工绝对不应该卖给凯雷,至少不应该这么卖。

向文波说,正因为被收购对象是徐工,所以自己才会如此敏感,如果换成别的企业,或许自己不会在意,徐工的品牌价值,在装备制造业中是数一数二的,评估80个亿都不足为过,而20亿元的收购价格实在是太低了。

“卖什么都可以,但是不能卖国”这句话想必是向文波在他的博客上一句比较炸眼的话,我们姑且不评论徐工卖给凯雷是不是卖国,我们只想知道为什么向文波会如此激动,激动到要说出卖国两个字。

向文波解释道,徐工他太熟悉了,我们国内的企业,尤其是在国家战略发展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企业,品牌的意义深远,假想一下,徐工被凯雷收购后的2年、3年或者5年以后,会怎样?或许徐工的牌子还在,但是已经沦为国外企业的加工工厂,这样的先例不是没有,而且不少。

尽管向文波在博客上俨然成为了一位爱国英雄,同时也多次表示出愿意多出钱收购徐工的渴望,但是徐工称宁可烂了也不卖给三一,面对这样的答复,向文波更多的只是苦笑。“如果三一收购徐工,必然是一次强强联合,而且是整合,这能让三一的整体竞争力向前推进10年”,向文波的这些话,是否只是南柯一梦呢?

面对国内重点企业被国外跨国公司收购,我们似乎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将时光倒退到2004年底,当杨元庆正式宣布联想收购IBM笔记本和PC业务的时候,全场是集体欢呼雀跃,我想这不仅仅是在为联想欢呼,而是在为我们民族在欢呼,因为被收购的对象是IBM的笔记本和PC业务,是曾经的旗帜。时间再划过几个月,当联想的收购进程遇到波澜,因涉及可能泄漏商业和国家机密导致美国政府干预,全盘收购计划可能夭折的时候,我们又在祈祷,希望美国政府遵循商业市场原则,不要干预。那么重新审视徐工被收购事件,此时我们换向思维,同样是收购,同样牵扯到民族,国家、机密等等问题,只是对象换了,我们成了被收购对象,那么我们该怎么做、怎么看待呢?我们是否能联想到他国企业的欢呼,是否想过我们的政府要出面干预,舆论要干预,而他国企业却指责我们不遵守游戏规则?

跟三一,跟向文波高调地吆喝着走不一样,中联依然在低调中行走,市场经济的原则是:“吆喝不出好酒,但好酒需要吆喝”,如果我们觉得向文波率领的三一吆喝有点过了头的话,那么中联则感觉就差了那点吆喝,尤其是詹纯新。阿富汗“6·10”事件发生后,中联的技术人员再安全回国后不久又毅然重返了客户在阿富汗的工地,而詹纯新当时面对媒体仅仅是回复了一句:“工地又复工了,设备都没问题”。或许这是一个很好的广告案例,或许这是詹纯新宣传自己宣传中联的资本,不过我们并没有看到听到吆喝。

正如文章篇头描述的那样,两家企业,一个拿到了中国驰名商标,一个是2005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第33位;两位巨头人物,一个是会吆喝的高调男人,一个是只会低头跑步的低调男人,或许我们会觉得他们的中和是最好的结果,但不管吆喝也好,低调也好,在湖南这个解放以后就拥有装备制造业基础的地方,在这个具有较浓厚的军工背景的渊源下,三一重工与中联重科无疑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在取得国内市场主导地位的今天和明天,两个企业,两个男人或许要考虑得更多,品牌国际化的路能否走得顺畅,我们或许更期望同时看到吆喝与成绩。

本篇稿件内容系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自第三方网站转载,行业企业、终端用户投稿。若对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立即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将迅速给予回应并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联系电话:010-84673349)。新闻投稿:news@lmjx.net

相关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