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民工和他的“四大发明”
在常人眼里,农民工与发明是很难画上等号的。
但马小利却一鸣惊人,发明创新一个接一个———无焊接开挖台车、喷锚混凝土配料机、H型钢弯曲机、多功能吊装设备,都出自他这位农民工之手。首创无焊接开挖台车
2006年初,35岁的马小利来到中铁二十一局集团三公司都(江堰)汶(川)高速公路项目部打工。这位来自陕西富平、喝着渭水长大的西北汉子,虽然个头不高,貌不惊人,朴素得像渭河里的一粒沙子,却有一副聪明的大脑和一双灵巧的手。
熟悉他的人说:“这是一位能将铁砣砣变成绣花针的人。”
马小利从小因家庭贫困,17岁远离家乡到浙江一个小镇的机修厂当学徒工。由于他生性好学,凭着对电气焊技术的执着和偏爱,逐渐精通了电气焊工的“十八般武艺”。
在此之前,他曾在国道317线鹧鸪山隧道设计加工过两台异形衬砌台车。隧道有一段18米长的喇叭形通风口,大头直径14米、小头7米。如果到厂家订做专门的衬砌台车,一台最少也要花60万元,而且用一次就成了一堆废铁。
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小马决心在设计制造模板上进行技术创新。他用直径12毫米的钢筋做模具,再根据直径变化,每50厘米弯出一道弧形,共做18道。然后再比照钢筋弧度来弯曲工字钢,将其联接起来,外弧用钢模板拼装,最后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从那一刻起,小马就迷上了设计加工各类工程机械。
他所在项目部担负施工的龙溪隧道,全长7300多米,而且是一座高瓦斯隧道。掌子面需要加工一台开挖台车,但瓦斯隧道里不允许电焊作业。如果在洞外制作,隧道里还有衬砌台车挡道,长5米、宽9米、高6.5米的开挖台车根本无法通过。
怎么办?马小利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将制作开挖台车的槽钢、角钢全部设计成用螺栓连接,再运到掌子面组装,整个台车共用300多个螺丝,一天就可组装完毕,既安全又省事。
一位业主方的隧道专家说:“我与隧道打了四十年交道,还是第一次见到不用焊接的开挖台车。”
虽然这些大多是不值一提的小创新,却让项目经理房军看到了这位农民工的智慧潜力,马小利被提拔为加工班班长。自动配料机成工地“香饽饽”
隧道掌子面喷锚,一次需用混凝土50立方,人工供料要5个小时。马小利在现场看到,5名工人一刻不停地用铁铲铲沙石料,也难以供给。
“太浪费时间了。”马小利决定加工一台自动配料机。这一想法得到了项目部的支持,并立即拨出专项资金。
仅用一个晚上,马小利就拿出了设计草图:自动配料机外形长7米、宽2米、高2.7米,由料斗、漏斗、皮带输送三个部分组成。
他还创造性地将料斗一分为二,一边装沙子,一边装石子,一次能装25立方,拌和一次喷锚混凝土,只需用装载机上两次料即可。
为了节省费用,所用制作材料全用工地废弃的钢板、角钢、槽钢来加工,再配一台4千瓦的电机、一个主动轮、37个空心小支撑轮、一条输送带。看过配料机后,人们都佩服其设计的精巧和精密;就连沙子比石子下落速度慢这样的细节都事先考虑到了,他将沙子的漏斗设计得稍陡一些,而且两个漏斗下端各有一个插板,可任意调节沙石下滑速度。机械投入使用后,操作极为简便,手指轻轻一按电纽即可,整个供料系统由过去的5人减为2人,效率提高了一倍。
项目保障部部长张学明说:“像这种二料合一的配料机,市场上还没有见过,成本价才1.7万元;如果按市场定价,至少在10万元左右。”H型钢弯曲机为隧道“强筋壮骨”
龙溪隧道不仅瓦斯浓度高,且地质构造十分复杂,软质围岩占93%,为冰川泥石流堆积碳质泥岩,山体变形大;左右洞300米初期支护侵限达1米多,右洞二衬60多米受到强烈挤压,拱顶混凝土鼓凸30多厘米,隧道面临报废的危险。业主、设计院、监理决定,将原有的18毫米工字钢变为200×200的H型钢支撑,为隧道“挺直腰杆”。
这种H型钢每米重达57公斤,相当于钢轨的重量。要弯曲它,每米需要70吨以上的力,而国内还没有厂家生产这种机械。
而由马小利构思设计的H型钢弯曲机,由三台电动机、三台变速箱、两个主动轮、一个随动轮、一个压轮、一台千斤顶和底座组成。为降低成本,除采购电动机、变速箱、千斤顶外,其余全部自己动手加工。
一般钢材承受不了70吨的强大压力,他就选用优质钢板和特殊的轴、轴承来加工。其机械原理是:由两个主动轮带动型钢行走,千斤顶和随动轮联在一起,以千斤顶伸缩的长度来决定弯曲弧度;型钢受到巨大压力的挤压,易发生扭曲,压轮则负责调平,使弯曲后的钢拱架弧度光滑圆顺,线型优美。一榀榀钢拱架为隧道量身订做,不差分毫,喷锚支护后,就像抹过的一样平顺。
负责隧道支护的工人感慨地说:“有这种钢拱架为隧道强筋壮骨,我敢保证,隧道都会感觉"舒服得很"。”
千斤顶是液压的,受力时会有一定的压缩,弯曲的弧度不准。马小利就对千斤顶动手术,换掉油缸,改人工摇千斤顶为减速机调节,既不费劲,速度又快,整个机械由一个多联铵钮控制,操作十分简便。多功能吊装设备为工人减负
一根12米长的200×200H型钢重量近700公斤,需要10个壮劳力才能搬动。在料场内卸车装车搬运过程中,压伤手指、碰伤腿脚的事儿经常发生。
“有一台吊装设备就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还可以用来配合加工H型钢。”说干就干,马小利将一些报废的角铁、角钢、工字钢收集起来,就像变魔术一般,设计制作了一台高7.2米,臂长12米,酷似塔吊的吊装设备。
马小利将它命名为“多功能吊装设备”。从此以后,凡是料场的装卸活,全部由它包干,效率提高了5倍。
“多功能吊装设备”除三台0.75千瓦的减速机外,其余全部是用废旧钢材制作。3.5米高的底座用的是隧道内废弃的工字钢,转盘座和转盘用的是报废汽车后桥,长臂是用角铁、角钢加工而成。设备能全方位360度转动,提升下降、前进后退、正转反转均由一个多路按钮来控制。以前需要10人的繁重体力劳动,现在只要两个人就能轻松完成。
工友们都说,马小利是一位普通的农民工,却堪称“金牌蓝领”。他的所谓“四大发明”,显然不能与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同日而语、相提并论,但它却真正体现出了一位现代农民工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