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销的100t全地面起重机市场分析
随着新机型的推出以填补产品系列之间微小空白和更换老产品,全地面起重机市场正走向繁荣,其中最耀眼的是4桥和5桥的100t产品,成为人们眼中的明星。
全地面起重机的应用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从塔式起重机的安装到一般建筑工程,从钢构件的架设到预制件的吊装。过去用得最多的是40t和50t的机型,但现在重点已转向4桥和5桥的80~120t。更大吨位的5桥起重机可达220t,虽然也很受欢迎,但一般只用于发电厂的建设。
格鲁夫产品经理Michael Preikschas说,全地面起重机的销售有将近一半是100t。Preikschas称,格鲁夫拥有15%的市场份额,仅次于拥有40%以上市场份额的利勃海尔,排名第2。
需求不同
世界各地区的用户对起重机的需求非常不同,这就是格鲁夫现在同时生产5种型号的4桥和5桥全地面起重机的原因之一。制造商们把世界市场划分为3大板块,即欧洲、中东和非洲板块(EMEA),美洲板块和亚太板块。
格鲁夫计划2008年年初推出新型5桥110t的GMK5110-1,就是专门针对美国市场的产品。在这里格鲁夫的畅销产品GMK5100一直销售得不错,因为它符合美国严格的轴荷和轴距法规。
据Preikschas称,4桥和5桥之间的差别非常重要。他说,4桥起重机车身较窄,进出工地容易,方便转场行驶,但这只是与机动性较差的5桥机型相比较而言。“而5桥起重机的稳定性好,因为它更重,重心也较低。”
Preikschas工作的一部分内容是到世界各地的建筑工地走访,调研租赁公司对未来产品的需求。他说,调研的结果有可能指导新产品的开发,也有可能淘汰掉一些曾经是标准机型的老产品。“现在客户的要求是更长的吊臂和更大的起重量,所以我们要开发出满足这种需求的产品。”他说。
据德国利勃海尔爱茵根公司销售推广主管Wolfgang Beringer称,2006年利勃海尔向全世界50多个国家交付了1300多台全地面起重机,其中90%以上销售给了租赁公司。
爱茵根公司生产18个型号的全地面起重机系列产品,起重范围在35~1200t之间,2007年bauma展览会展出了其中3个新产品:LTM1050-3.1,LTM1130-5.1和LTM11200-9.1。
Beringer说,全地面起重机整个系列产品都很畅销,其中100t产品最受欢迎。“100t这个级别可以从事各种不同的作业。虽然它的吊臂较长,但仍属于紧凑机型,且5桥机型还可以在规定的轴荷内携带较多的配重。”
对于整个全地面起重机市场的标准化问题,Beringer补充说:“所有制造商都必须根据道路法规来设计他们的起重机,例如,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都采用12t的轴荷。但也有一些国家在轴荷、整车重量和轴距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 [page]
越来越大
特雷克斯-德马格的Christian Schorr-Golsong也认为100t是非常畅销的产品,但他补充说,由于租赁公司会有额外起重量的需求,更大吨位的200t机型的销售量也会增加。市场的销售情况表明,10年前4桥全地面起重机的最大起重量是100t,而现在已经达到220t了。
Schorr-Golsong说,大吨位起重机发展的前提是允许其附件由单独的车辆运输,这样大吨位起重机的设计就可以不考虑配重,有了更多的选择。德马格起重机还有另外一种运输配重的方法,就是采用承载桥的方法。这种模块式车桥可以集成到起重机转向系统中,并且与主制动系统连接。“这样就可以在法规要求的范围内携带更多的配重。”
能买到新机型当然是件好事,但由于对新机型的需求太大,生产和交货成了大问题。多田野的社长和首席执行官多田野宏一对交货期评论说,“按照机型不同,交货期为一年至18个月,但我们将努力工作,使交货期缩短到3~6个月。”随着多度津新工厂7月份的开工,多田野将增加大约30%的产能。
“起重机市场现在有3种趋势,”多田野宏一说,“一是起重量越来越大,二是全地面起重机越来越普及,三是m.7manbetx 正在复苏。”
多田野宏一继续说:“多田野公司现在有2个指导思想。一个是产品战略,我们将扩大全地面起重机、越野轮胎起重机和m.7manbetx 的产品系列。另一个与地理有关。日本本土历来是我们最大的市场。我们的中期计划是扩大日本以外的美国、欧洲等地的市场。我们要扩大多田野品牌的影响力,在各个市场全面提高公司的地位和形象,完善产品的售后服务。我们现在在欧洲和美国还不是第一。我们要努力接近市场,通过增加在亚太地区的人员扩大对产品的支持,并且增加在中东和美国等地区的人员。产品的售后服务在未来也像技术一样是一个差异化的因素。多田野的产品历来就有结实、简单和可靠的声誉。”
新产品
在过去12个月推出的新型全地面起重机大多数已在2007年4月的德国慕尼黑bauma展览会上展出。利勃海尔50t的LTM1050-3.1是LTM1045-3.1的换代产品,后者自2002年以来已生产了将近500台。该机伸缩臂长38m,比上一代机型加长了4m,起重量平均提高了12%。安装16m两节侧置式副臂后,LTM1050-3.1的起升高度最大可达到54m。这台3桥起重机的桥荷为12t,整车重36t,包括两节侧置式副臂、5.8t配重、16.00规格的轮胎、涡流制动器、6×6传动系和吊钩总成。
在同吨位的产品中,多田野-法恩的50t新型全地面起重机是ATF 50G-3,配备了40m主臂,比上一代产品加长了6m; 而最小的新型全地面起重机是ATF 40G-2,两桥40t,在35.2m主臂上加装9m副臂后最大起升高度为46m。起重量再往上是“畅销的”ATF 90G-4,4桥90t,主臂长51.2m,18m 的两节折叠副臂是选购件。
在100t起重机中,特雷克斯-德马格的新机型是100t的AC100/4。据制造商称,该机装有可变伸缩系统,是所有配置中最强的4桥起重机,也是4桥起重机中唯一的一台在配置了16.00 R 25轮胎后车身仅宽2.55m的机型。在12t的轴荷下可携带6.9t配重,16t轴荷可携带21.3t配重。 [page]
过去12个月里,马尼托瓦克起重集团的格鲁夫推出了一系列90~130t的4桥和5桥全地面起重机: GMK4100、GMK4100-L、GMK5095和GMK5130-2。
GMK4100和GMK4100-L为同一机型,只不过GMK4100-L安装了更长的60m主臂,而不是52m。该机型在2007年buama展览会上第1次公开亮相,其7节主臂伸出到最大高度用时不到9min,加装副臂后最大起升高度可达到83m。据制造商称,GMK4100-L是马尼托瓦克起重集团工程技术人员密切合作设计出的产品,因而非常适合安装大部分波坦的塔式起重机。
GMK4100-L共享了GMK4100的许多功能,包括2006年4月首次展出的格鲁夫新式底盘驾驶室。该驾驶室采用格鲁夫的ECOS电子控制操纵系统、显示清晰的控制面板和其他人机工程学设计。据公司声称,与同级别其他机型相比,该机进一步降低了燃油消耗,减少了用户的使用费用。
5桥起重机
在2007年buama展览会上推出的另一台格鲁夫新机型是100t的GMK5095 5桥全地面起重机,它巩固了格鲁夫在5桥机型中的地位,也安装有2006年披露的新式人机工程学设计的底盘驾驶室。
GMK5095具有7节60m主臂,采用格鲁夫的Megaform椭圆形吊臂和双销单缸伸缩系统,安装液压变幅的双折叠副臂后,臂尖最大高度达到83m。其他性能包括选装最大可达27t的配重、Megatrak独立悬架、全轮转向以及格鲁夫的ECOS电子控制系统。
制造商称,采用60m主臂后,GMK5095非常适合起升高度50m的作业,尤其适用于安装波坦的塔式起重机。如同格鲁夫其他大多数全地面起重机一样,用户可以利用GMK5095的机动性作为“租赁”起重机使用,或者利用其大起重量作为“重型”起重机进行吊重作业。
在buama展览会上展出的另一台格鲁夫新5桥全地面起重机是最新版130t的GMK5130-2,该机提高了整机的起重性能,配备了与GMK4100、GMK4100-L和GMK5095同样的新驾驶室。
市场反应良好
马尼托瓦克起重集团EMEA地区销售和市场营销副总裁Frans Vanwinkel说,新驾驶室的设计考虑到客户的生产效率。“我们2006年推出的新驾驶室目前从市场反馈来看十分积极,”他说,“马尼托瓦克起重集团认为,好的驾驶室设计对于起重机的成功至关重要。为操作员创造一个最佳工作环境是充分发挥起重机生产效率的基本条件。”
除了在展位上展出的起重机外,格鲁夫在buama展览会上还宣布将推出新型GMK5110-1。公司说,这台新机型将加强格鲁夫在100t全地面起重机的市场领先地位,它的最大起重量为110t,具有许多GMK5130-2同样的功能。
GMK5110-1配备了5节51m长的主臂,11m或18m侧置副臂增加了起升高度,再安装上两节8m副臂加长节后,最大起升高度达到85m。如同所有格鲁夫的起重机一样,GMK5110-1可以在操纵室操纵副臂带载变幅。 [page]
世界市场概况
《国际起重运输机械》2006年11月公布的世界起重机制造商20强排行榜中,利勃海尔、马尼托瓦克、特雷克斯和多田野都显示出销售的强势增长。
2006年全世界全地面起重机市场销售了大约2700台新起重机,其中4大起重机制造商分享了大部分销售量。利勃海尔约占有40%的市场份额,其2006年移动式起重机营业额将达到12亿欧元(15亿美元)。2005年德国爱茵根工厂销售了大约1100台新轮式起重机,而2006年这个数字约为1400台。西班牙和美国一直是利勃海尔轮式起重机销售业绩最佳的地区,马尼托瓦克的格鲁夫和特雷克斯的德马格对此只能望洋兴叹。
市场对起重机空前的需求是销售增长的主要原因。细心的观察家可能注意到,各个厂家都积压了大量的订单。当起重机制造商仍在努力寻求充足的部件来源和扩大产能时,积压订单的形势可能还将持续一年或更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