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集团奋进发展阔步迈向世界级的企业
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就是其中的一位。
作为连续18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排头兵企业,在集团迈过发展壮大的两大步之后,他现在考虑最多的是如何率领“徐工”成为世界级企业,如何保持徐工的可持续发展。
《高端对话》:在我们很多人的印象当中,不能说徐工的影响力超过徐州,因为徐州毕竟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但徐工在凤凰卫视、央视的那句“徐工徐工,助您成功“的经典广告词,特别是徐工数以万计的工程机械产品行销海外60多个国家,使徐工早已成了众人熟知的品牌。也许有人还想知道,徐工能有今天,她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起来的?
王民:徐工集团的18年成长,除了得益于徐州这个独特的交通地理位置、较好的工矿业基础之外,更主要的是改革开放,特别是这10多年来,国家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大的框架思路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的拉动,给我们这个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尤其是省委、省政府,特别是徐州市领导班子倾注了巨大心血,使我们较早地成为“国内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的骨干龙头企业”。
如果再往前追溯历史的话,我们徐工的前身更是“根正苗红”。1943年,在中华民族苦难深重,中国共产党人英勇抗击日寇的时候,八路军在山东组成了一个兵工厂,这就是徐工集团主体企业之一的徐州重型机械厂的“呱呱落地”的开始。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兵工厂迁至徐州,后来更名为徐州农业机械厂。1963年,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来厂视察,对随行的其他领导说,“一个市不把工业,不把重工业搞上去,这个市就没有希望”。在当时整个国民经济基础还相当薄弱的情况下,中央领导深入基层调查后的结论,给国内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带来春天。不久以后,徐州农机厂更名为徐州重型机械厂,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徐州工业勃兴的一个标志。
《高端对话》:从微观层面讲,一个健康的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包括员工的一言一行,无不打上企业文化的烙印。现今中国,我们许多公司又恰恰是把企业文化做得最滥的。要么言必“厚德载物,天圆地方……”玄而又玄,就是不从根本上说明问题;要么东拼西凑,自得其乐。我采访过省内一家曾经名声显赫的大公司,董事局主席饶有兴味地指着会客厅墙上的镏金大字说,这就是他们集团的企业文化:“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我瞧着眼熟,问是不是复旦大学的校训?他一点也不为尴尬,说,“也不全是的,下半段取自兰州大学的校训。”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真实的笑话,也许还是不少公司在企业文化表述上的一个缩影。以你的个人经历和性格,以公司十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徐工的企业文化一定不会这样花里胡哨、云里雾中吧!
王民:徐工的诞生地是中华民族的黄河文明与大海对接的地方。大家都知道,这块土地诞生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强盛王朝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诞生过以明暗强烈对比表现祖国壮阔山河的大画家李可染。可能鲜有人知道,这里还出了一位表达咱们中国工人阶级最豪迈气概的作曲家马可。上个世纪40年代,他就在延安创作了已传唱近60年的红色经典歌曲《咱们工人有力量》。所以说粗犷、豪爽、务实、重情、厚义的徐州人性格,必然渗透到徐工文化的骨髓中。最浓缩地表达徐工文化的精粹,那就是三句话9个字:“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像大白话一样简单,既真切真实地表达了徐工的昨日、今天和未来,又涵盖了徐工这个企业的所有气质、个性和追求。
《高端对话》:徐工集团18年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从组建集团到1998年的第一个创业时期是不是第一个“担大任”的开始?
王民:应该说从1989年到1998年是集团发展的初期。当时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开始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充分发挥强强联合的优势,成立以生产、开发工程机械为主的国有大型企业。徐工开始由“三厂一所”联合组成核心层企业,一批相关的基础零部件专业厂、配套协作厂组成紧密层、半紧密层,完成了集团实体化改制。作为起点,集团成立当年的营业收入为3.3亿元。
《高端对话》: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大地公司、集团遍地开花。当时有人戏称,一个放风筝的,一个扫马路的,外加一个掏下水道的,三人就可组建立体运作的集团公司。有这么严重吗?
王民:虽说是笑话,但“十个集团九个空”却是不争的事实。徐工集团由硬碰硬的“三厂一所”组成之后,徐工重点完成了一体化运作,实现了全集团发展战略、生产经营、制造资源和人事管理等的集中统一,增强了对基础企业的辐射力和带动力,徐工企业群体聚合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1991年8月13日,《中国机电报》一版头条就刊文称:徐工是全国同行六大集团做得最好的。徐工由此成为中国100家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单位之一,并跻身中国企业500强,走在了国内工程机械行业的前列。到1998年实现营业收入37亿元。也可以说,这十年是徐工品牌的横空出世,是集团“担大任”的开始。
《高端对话》:去年在江苏省装备制造业十强企业评选中,徐工集团销售、利润、利税三项指标全部名列第一位,在国内装备制造业徐工也多年雄踞全国行业第一。在徐工1999年开始的第二个发展时期之初,王董事长您以战略眼光提出了“三高一大”的产品发展方向:即重点发展高科技、占领高端市场、培育高端客户和积极发展大吨位产品。在这一发展时期,具体是怎么做的?
王民:从1999年开始,集团进入第二个时期,亦即“行大道”过程。这一年,我开始担任徐工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与徐工领导成员一起,我们对徐工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进行了大调整。在大力发展核心技术、高科技产品的同时,我们的重点还是在徐工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上,就是按照科学发展的思路,从过去的粗放式经营转向集约式经营和精细化管理,从注重外延、规模的扩张转向运行质量和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追求发展速度转向速度与效益并重。徐工更加关注提高经营质量和产品的可靠性,更加关注提升综合竞争能力,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所谓“大道无形”,正是这些看似比较虚的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战略,成为徐工日后一步步做优做强的主导因素。
《高端对话》:2004年前后,在国际上是跨国公司相互间的并购之年,而在国内由于房地产市场开始异常火爆,差不多有80%以上的大型民营和国企纷纷涉足多元化,并美其名曰:“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危险的。”做食品、百货生产、零售的企业挤进了房地产,家电制造公司挺进了餐饮娱乐业,在收获暴利之后很快跌入泥淖。能够坚守自己起家行当、坚持专业化道路的企业是不多的,徐工应是国内这方面坚持主业并不断壮大的典型。
王民:再大的企业其实也如同做人一般,除了极少数的天才,一个人一生能做成、做好一件大事,那已是非常不容易的了。美国通用公司(GE)前CEO韦尔奇注重兼并重组、倾向多元化。GE取得一定的辉煌之后就不断出现危机。一时间,多元化、产融结合似乎给企业附上了一个“魔咒”。而继任者伊梅尔特在GE内部大刀阔斧剪除枝蔓,用保留原先的主业来实现效益的有机性增长。
在徐工近几年的发展中,我们始终不变地坚持做优、做强、做大工程机械主业和专业化生产。通过多次内外部资源调整重组和优化组合,在发展壮大m.7manbetx 、m.1manbetx 、manbetx.com 三大主机的基础上,又先后调整发展了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筑路养护机械、随车起重机械、特种工程机械等主机生产企业,发展壮大了液压元件、回转支承、驱动桥、齿轮箱和专用底盘等基础零部件企业。通过集团内企业的不断重组和裂变,主机与基础件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不断优化,支撑了集团的快速发展。[page]
在徐工,“专业化为主”给我们的甜头是,1999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3.4亿元、2000年50亿元,2001年63.1亿元、2002年92.4亿元、2003年150亿元。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和2005年的市场调整,2006年又遭遇改制攻坚战,去年仍达到202.6亿元;总体盈利能力也得到快速提高,由1999年的4600多万元上升到2006年的7.86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徐工营业收入再创新高,达到220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全年营业收入将全力冲刺300亿元。徐工已真正步入了集约化、跨越式增长的快车道。
《高端对话》:国内有一位经济学家结束徐工调研之后,曾这样深有感触地说,是什么使徐工集团创造了一系列辉煌业绩?是什么使这棵大树经受风雨愈加健壮挺拔?归根结底,徐工集团制胜的法宝是——在企业文化精髓培养之下的品牌战略。
王民:美国企业传奇人物亨利·福特在他的《自传》中说:“你可以没有资金,没有工厂,没有产品,甚至没有人,但你不能没有品牌,有品牌就有市场,当然也会有其他。”当然这是他极端的说法,也只有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中,才有可能这样。中国人的思维惯性当中更倾向于“不见兔子不撒鹰”,所以没有产品谈品牌等于空中楼阁。
对于品牌,徐工人都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敏感性。在徐工成立之初,我们就及时注册了“徐工”商标及其英文缩写XCMG,甚至“徐工集团”及其英文缩写都注了册。
《高端对话》:仅有敏感性和及时注册,只是品牌建设的开始,你们具体是怎么做的?
王民:徐工的品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和社会品牌。在品牌建设上,徐工面临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整合品牌。从集团成立到2001年之前,徐工三大主导产品在保留原有品牌的同时,加上统一的“徐工”品牌标识,在徐工整体品牌宣传上,重点推介“徐工”牌。因为单一品牌更有利于集中资源和投入,降低品牌培育的成本。不久徐工的形象广告在凤凰卫视和央视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段强势亮相,“徐工徐工,助您成功”很快成为全国民众耳熟能详的广告语,从此徐工进入国人视野。
2002年11月,第一届上海宝马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是徐工统一品牌后的首次集中展示。自那时起,从德国的慕尼黑宝马工程机械展,到美国拉斯维加斯工程机械展等世界各大展会,都能看到徐工的起重机、m.1manbetx 、manbetx.com 、manbetx 苹果app 、推土机、平地机、旋挖钻机、水平定向钻、混凝土泵车、铰接式自卸车等庞大的产品群均统一“徐工”标识、统一颜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成为整个展场最引人注目的亮点。每次展会上参观者都深刻感受到,只有徐工才具备与国际工程机械巨头相抗衡的实力,徐工是当之无愧的国内行业排头兵。“徐工”品牌由此在国际同行中赢得了美誉。
2004年,徐工商标荣获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首个“中国驰名商标”,“徐工”牌装载机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徐工品牌价值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高居榜首。
《高端对话》:今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工业销售收入、出口创汇等指标就已全面超过去年全年水平。这是否表明徐工经营规模在加速裂变,集团的整体优势日益凸显?
王民:是的,除连续18年保持中国工程机械排头兵的位置外,徐工在中国企业联合会刚刚评定的中国企业500强中位列第191位和中国制造业第191位。同时在国家发改委技术中心评比的全国400多家企业技术中心中,徐工位列第15位。
技术创新是打造徐工品牌的主线。集团把每年销售收入的5%作为科研开发经费,拥有了全国同行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后有6位博士后进站工作。有技术创新的支撑,徐工每年有60多种国内领先的新产品推向市场,自主研发的QAY25全地面m.7manbetx 、RP1250沥青混凝土manbetx 苹果app 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一等奖,QUY150履带式起重机、QY65K汽车起重机获二、三等奖。目前企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55%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已超过50%。
《高端对话》:刚刚我在徐重了解到,目前国内订单已排到明年3月,国外订单需要等货时间更长,要到明年四五月份。这种情况无疑是令你们的同行羡慕不已的。你们是如何解决产销“瓶颈”的?
王民: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是品牌战略的支撑。去年9月1日,徐州重庆工程机械建设基地在重庆九龙坡开发区奠基,到今年6月就已正式投产运行,标志着徐工走出徐州的发展战略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仅去年一年徐工技改投资就达5.6亿,是企业历史上投资力度最大的一年。其中投资3.4亿元的徐液公司“提高液压缸质量和能力技改项目”已投入使用,标志着徐工大步向基础零部件领域进军。徐工科技金山桥新工厂建设项目——“大型装载机、拌合站及齿轮箱技术改造项目”也于今年4月完工。
《高端对话》:“徐工”已成为国内外用户认同的中国工程机械领先品牌,徐工已初步具备了一个国际化公司的规模和实力。徐工是怎样打造世界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
王民:近几年,围绕建设世界级企业的目标,公司加快了国际化的进程,通过集中优势资源加大市场投入,加强海外经销商体系,完善重点市场的售后服务及备件供应网络和服务中心管理,使企业产品出口不断实现历史性突破。徐工出口创汇2005年在行业率先突破一亿美元之后,2006年首次突破2亿美元,达到2.48亿美元,今年前三季度已突破4亿美元,接连实现了翻番增长。
自主技术创新始终是徐工打造世界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目前,通过提升产品性能和技术标准,徐工土石方机械和起重机械等主机产品已迅速达到欧盟CE认证、美国SAE标准和俄罗斯Goast认证,成功进入技术壁垒较严的发达国家市场,这不仅进一步印证了公司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实力,也为徐工下一步实施全球化竞争策略取得了先机。
《高端对话》:徐工已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形象代表,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的国内竞争力、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18年的风雨历程,如果让你总结的话,你觉得徐工最值得记取的经验有哪些?徐工的“成大器”如果能量化的话,具体目标是什么?
王民:作为企业的一把手,一是始终要把握好徐工前进的方向,在重大战略决策上不能出现失误,在重大机遇面前不能失手,在出现危机时要善于正确处理。二是要构建一支靠得住、能干成事的经营团队和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踏实肯干、争创一流的企业文化。三是要创造一个利于企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
“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是我们徐工文化的灵魂和每天行走的路标。未来几年内徐工要成就的“大器”是:力争2010年,集团实现营业收入500亿、销售收入300亿,出口创汇10亿美元,进入国际工程机械跨国公司的前10名。到2015年,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销售收入700亿,出口创汇20亿美元,跻身全球同行5强之列;把徐工打造成为一个极具国际竞争力、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世界级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