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重型迈上世界级创新征程

徐工 2008-01-02
      从全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基地-徐州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05亿,销量跨越万台,利润超过10亿,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71%、42.8%和98%,成为中国千家工程机械主机制造公司中首家超百亿的企业,标志着中国大型移动式起重机产业正在快速崛起。
     这个1999年还濒临破产、极度困难的企业,通过坚持不懈地走科学发展之路,充分发挥汇聚行业最全面人才的优势,全力推进自主技术积累,度过了艰难的变革期和奋进的发展期。七年来,公司生产面积扩大2.6倍,收入规模增长33倍,人均收入增长7.6倍,企业资产增加3倍,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5%和25%,获取了让业界瞩目的增长优势。产品由原来最大只有50吨起重机,发展到300吨全路面起重机、450吨履带吊、68米消防车、泵车系列化,形成产业宽度和纵深同步拓展的“一强二壮三精品”产业集群。核心技术连续实现了“超起装置、底盘悬架”等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七年间共获得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五项,被政府认定的高新产品数量已增长10倍多,销售贡献率高达60%,超过发达国家水平。海外市场从一片空白,到销量和收入连续三年平均呈2倍增长,谋取市场最大增量同时,以产品卓越的市场吸引力,颠覆了国际同行几十年一贯的产品发展路线,构建形成与欧美日产品、市场竞争的全新局面。企业整体实现了收入增幅大于产量增幅,利润增幅大于收入增幅的又好又快发展,有力拉动了中国起重机民族产业国际化和世界级进程。
      乘着十七大东风,在徐工集团王民董事长“立足核心事业,转变发展观念和增长方式”的总体部署下,2007年徐工重型全面进入创业创新发展新时期。徐工集团副总经理、重型张玉纯总经理郑重敲定两大发展方针:“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以人为本、延揽人才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核心”,全速系统化推动企业大发展进程,在市场、产品、技术、管理、人才等各个方面大量创新举措,企业内涵式可持续成长与企业规模发展速度得以同步提升。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差异化、大型化、高端化
      主机差异化结构优势突显:8吨-100吨级起重机以30余项不易被模仿的差异性技术特点在各线市场占据主动。百吨级以上移动式起重机实现了产业化发展,成为行业唯一被政府认定的高科技产业化项目,有效狙击了国际同类产品进入中国本土;两翼大吨级、高米数产品向大型化、高端化市场均衡延伸,履带起重机6种规模产品市场销量增长的同时,300吨以上产品接连在“嫦娥” 西昌卫星发射塔吊装等多个大型工程中表现优异,48米以上泵车在曹妃甸7400立方泵送项目中,创下行业连续泵送100小时的最高纪录。以68米“亚洲第一高”为首的举高消防车产业领军形象全面确立,国内六十米以上完全依赖进口的格局被打破。
创新成果持续集聚:“积累、集成、标准”
      徐工重型整合升级企业已有和不断新增的原始创新,以集成创新的方法推出成果,并快速向“销售标准的一流企业转变”:以“大型臂架类装备应用科学”为核心,在结构分析、动力配置和液压工程上完成了6项基础技术深度研究,全部应用到500吨全路面起重机、650吨履带吊和56米泵车等十余项超大型工程装备的研发上;快速推出217项新品和改型产品,始终拥有和保持优秀的市场竞争力;加快技术对制造系统的渗透和升级。瞄准工艺重点、工序难点和品质节点,以产业标准化为主线,推行了18项工艺创新,11项工艺改进和4个工艺管理项目,持续提升了企业整体竞争力。
整体运营持续提升:“高质、高效、低耗”
      徐工重型创新管理模式,从整个运作链的角度均衡考虑质量、成本、效率三者的关系,全面展开三个层级四大运营板块的管理评审,整改了70余项管理运营问题,创出市场看板管理、渠道经销、专供备件运作模式、运行战略薪酬分配方法等一系列新的管理手段,从战略把控和细节管理两个层面,提高了整体运营水平。通过建立规模制造的经济批量等多项指标模型,使新完工的3.5万平方米大吨位装配、结构、涂装三大技改项目快速融入制造体系,构建起小批量、多品种柔性化制造平台;整合服务、信息、人员等战略资源,加强与SSAB瑞典、奔驰公司等国内外高端供应商、代理商的深度联合,逐步打造独具竞争力的运营体系。
      面对即将到来的2008年,徐工集团副总经理,重型张玉纯总经理表示,企业将全速抢抓这个中国机械装备崛起的关键战略机遇期,科技创新,以人为本,推动员工生活品质有更大改善,实现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确保2010年企业经营规模再翻一番,走向全球行业第一。”

徐工设备推荐

相关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