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机械自主创新:光荣的荆棘路

2008-04-21
        中国工程机械自主创新的口号,喊了很多年,这其中也确实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真正实行起来却是充满坎坷。作为传统产业,工程机械曾经在一段时间内被忽视,而当社会认识到其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时,它又发展得太过顺利。2003年以来不断膨胀的内需建设和世界市场的扩大,给了工程机械快速发展的巨大利好。在粗放型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自主创新的迫切性并没有显现出来。然而,该来的考验终究会来到。2008年全球性经济滞胀,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占工程机械制造成本40%以上的零部件价格上扬、钢铁等原材料价格膨胀,以及国际同行企业在一定程度上的“联合封杀”,骤然给中国工程机械企业施加了莫大压力。 
  并不是仅仅中国工程机械才面临这样的困境。全球性经济滞胀、原材料涨价和房地产业的萎缩,也是世界性问题。但根据产业理论,在整个产业链面对外来压力时,处于产业链低端、缺乏垄断技术控制的粗放型企业,不但自己要承受压力,还将承受本产业链中高端企业转移过来的压力。而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端企业,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危机转嫁到低端企业身上。 
  因此,技术进步,是中国工程机械摆脱在产业链中受制于人景况的必经之路。 
  技术进步的方式有很多。最为国人熟悉的一条,就是技术引进。技术引进从表面上看,可以帮助我们尽快掌握国外先进技术,跨越摸索阶段,从而以极少的成本,实现跨越式发展。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输出,有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赤裸裸地卖产品和服务,并把操作产品技术作为技术引进的主要内容。另一种是的确对发展中国家输入部分研发技术,但并不提供完整方案,从而使得发展中国家引进的技术,完全依附于发达国家的整体方案,一旦其整体方案升级变更,引进的技术就必须跟着方案升级。这样,技术的引进,反而成为技术研发的一条紧箍咒。 
  尤其是工程机械的不少核心技术,与军工密切相关。例如精密制造、特殊材料、信息技术控制,更是被发达国家所严密封锁。 
  在我国,业界80%的学术论文认为外资搭载的技术可以推动本地技术的提高。但是,在国外支持这种观点的论文只有40%。拉美地区一些国家,经过几十年引进技术的发展之后仍然处于依附状态。过分强调通过引进外资能促使技术引进、技术升级的思想已经给我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真正容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不是技术引进,而是自主创新。这是因为,实现相同的功能,方法并非只有一种。如果只有一条路通罗马,那么人类就没有技术进步了。以信息发送来说,美国发明了电话,形成了强大的产业。日本没有跟在美国屁股后面,而是研发出了传真技术,以实现纸面信息传输。美国再采用另外一种方法,即使用因特网技术传递信息。因此,同样的目的,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很多,并且,不同的技术手段,必定具有各自的发展平台,从而引申出不同的相关产业。其次,重复别人的道路,就必须弄清楚别人的每一个脚印是如何产生的。踏下去一个脚印,和分析别人的脚印相比,显然后者要耗费的时间要长得多。所以走别人走过的路,成本其实并不低。 
  最理想的办法,是以自主创新为体,根据要达到的目的,独立设计要实现的方案,同时尽量搜集国内外先进技术,以与自主创新的方案进行比较,从而改进自主方案。这样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佳道路。最忌讳的是既不了解国内外先进技术,又没有自主方案,却想消化吸收某一引进的技术。 
  事实证明,现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起排头兵作用的企业,大都是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例如,徐工集团生产的工程机械系列产品和基础零部件,有70%的产品为国内领先水平,10%的产品达到国际当代先进水平。中联重科生产的13大系列、35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产品类别超过同行业任何一家国际知名企业,获得了欧洲CE、俄罗斯GOST、韩国安全等认证,被评为“2006世界市场中国(机械)十大年度品牌”。三一集团开发的代表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66米臂架泵车,于2007年10月成功问鼎吉尼斯世界纪录。

相关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