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湖南首富:三一重工梁稳根是怎么发迹的
而2005年6月1日,即股改投票停牌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三一重工的收盘价格为19.68元,当时的总股本为24000万股,公司总市值为47亿元。两年后,三一重工的总股本扩大4倍,公司的总市值扩大了近10倍。
2005年,三一重工股价低迷。三一集团在2005年6月17日和10月11日,分别宣布增持公司股份,表示看好公司发展前景。2005年6月17日至2006年7月6日期间,三一集团和三一汽车累计从二级市场增持三一重工股份2695.738万股。
当价值回归并跨过半年期限后,为了偿还短期债券,三一进行了适当减持,降低了资产负债率,这一减持并不说明股价被高估。三一集团内部材料披露:2006年三一集团在股票二级市场多有斩获,股票投资收益为10亿左右,超过了产业利润。
业绩的提升是市值管理的基础。2006年,三一重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亿多元,较去年同期增长80%;实现净利润5.5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7%;实现每股收益1.16元。此外,三一重工注重公司市场形象,维护和谐的股东关系。投资者既肯定公司现实的经营业绩,又看好公司的未来,从而使三一股价稳步上扬。
三一重工年销售额不到50亿元,而三一集团包含上市公司部分的总销售额约80亿元,这与行业老大徐工集团172亿元的销售额相比,差距还很大。但三一重工净资产收益率远大于徐工集团及上市公司徐工科技[15.27 0.46%],三一重工市值雄居行业榜首。
两年来,三一重工在资本市场的嗅觉越来越灵敏,财技越来越老到。趁着牛市行情,利同闲置资金投资同行业公司股票小试身手。不失时机地启动定向增发5000万股收购北京三一重机,并着手发行5亿元公司债券。
梁稳根是怎么发迹的
1983年,中南工业大学(现中南大学)材料学专业毕业的梁稳根,在别人羡慕的目光中,被分配到原兵器工业部霸春樵椿?党Ч?span id=adSpan>作。但不安分的梁稳根,经常在抬石头、挖土方、搬机器设备、爬上半空架设高压电缆的工作之余,和别人议论时事,讨论国有企业的出路。渐渐地,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和梁稳根相识,并成了好朋友。1984年梁等4人开始谋划自己的事业,最初,他们经历了贩羊的失败。
1986年,4人从亲戚朋友那里凑齐6万元钱,成立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失败,他们的第一个产品——105铜基焊料问世。梁稳根把它寄给辽宁一个工厂,可不久,梁稳根便收到了第一批退货——105铜基焊料的质量不过关。
为确保来之不易的创业结出成果,梁稳根回到母校,请恩师翟登科教授来现场指导。经过多次实验和失败,105铜基焊料的各项指标抽样检查终于达到了国家质量要求,并填补了省内的一项空白。1986年9月,他们收到了第一笔货款——8000元。4人欣喜若狂,紧紧地抱成一团,热泪盈眶。
1991年,梁稳根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企业名称也已改为了三一。此时,有人将4个人的姓氏连起来——梁、袁、毛、唐,谐音恰好是“涟”“源”“茅”“塘”,说4个人天生就是大富大贵之人。梁稳根等一笑了之,在他们看来,富贵是要靠自己去争取,而不是上天赐予的。这时候的他们,开始思索如何走出去。他们注意到当时国家巨大的基础建设投入带来的无限商机——“基础建设我们虽然不懂,但基建行业的设备我们还是懂的。”梁稳根毅然决定冲入这个向来只有国有企业敢做的行业——重工制造领域。
这年3月,梁稳根等4人来到涟源。当时,人造金刚石并不很景气,但出人意料的是,梁稳根看到了当时许多人没有看到的商机:由于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变化——原苏联的解体,低档人造金刚石的出口由年3500万克拉急降到500万克拉,给人造金刚石压机市场带来广阔空间。梁稳根迅速组织数十名专家、工程师先后组建起人造金刚石压机厂和金刚石厂,生产压机和人造金刚石,以领先的技术和过硬的质量,向大吨位压机进军,迅速打开市场。
1993年对于梁稳根来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他不仅将企业更名为“三一集团”,涟源的材料基地改造为“三一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并将总部搬到了湖南省会长沙。随着市场的扩展,梁稳根又开始研制混凝土输送泵等工程建筑机械产品,并将行业里的著名专家请到公司任职或做顾问。而这个领域面对的将是海外企业的竞争,梁稳根感慨地说:“我们要学习外企在资金、技术和人才以及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方面的长处,这是十分必要的,但也要看到海外企业的弱点,我们只有利用自己的优势来扩充自己,才能取得胜利。”
这一年是梁稳根个人创业史上的奠基之年,也是今天的三一重工[14.46 1.76%]股份有限公司的奠基之年。
梁稳根制造了三一多少个第一
刚开始,很多人对“三一”这个名字的来历不甚明了,于是猜测:这个企业是不是由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合伙办的?以至于后来梁稳根和三一大小领导总是要声明:三一的来由就是“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
其实,三一不是第一个以数字来命名的企业,但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三一却是内涵较为深刻的企业之一。“创建一流企业,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贡献”,这不仅是梁稳根和所有三一人豪情壮志的体现,也是他们的目标。正是在这样的目标和宗旨下,三一没有为自己到底应该干什么而感到困惑。
梁稳根有许多的称号,但也许来自民间的称号“民营重工第一人”最有分量。这并不是一个夸大的说法,就算梁没有今天的成就,也不能否认他作为民营企业家第一个跨入重工业领域的事实,三一重工[14.46 1.76%]起到的“鲶鱼效应”不言而喻。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三一带来了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变革。据统计,1995年,混凝土输送泵中国外产品占据了中国的市场的95%以上,而到现在,混凝土输送泵洋产品所占比例不到5%。整个工程机械行业的“国”字号品牌已经收复了失地。不能说,没有三一就没有今天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但是,至少可以说,三一的发展加剧了整个机械制造业的变局。
1997年,三一在国内第一个拥有了计算机控制的砼泵流水装配线、m.1manbetx 流水装配线,成为我国第一家砼泵出口企业。洋产品之所以能够一度在中国占垄断地位,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本土的产品质量不过关,创新能力差,更新换代慢,尤其是科技创新。也正是由于把科技创新放在了一个核心战略的位置,三一依靠自主知识产权,刷新一项又一项的纪录,无疑给了洋产品“当头一击”。2000年,三一的产品已经拥有100多项国家技术。
2002年12月18日举行的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机群智能化工程机械”课题验收会上,三一重工承担的国内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新的课题通过了国家“863”计划课题验收组的验收,三一重工提出了我国沥青混凝土面层机械化施工的新工艺,将使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质量有一个质的飞跃。而在此之前,我国由民营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专项课题并不多见。三一重工总经理向文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民企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专项课题的研究是国家对民间资本限制的一种“松绑”。验收组成员之一的张智文博士认为,在科学技术的研究领域没有民企、国企之分,都是为国家做贡献,以后只要是有能力的企业,通过申报和审批后都能够承担。
细数三一的第一,真的有不胜枚举之感,但也许真如梁稳根所说,以前有多少第一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在未来创造更多的第一。
梁稳根让谁在掌控三一
梁稳根常说,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三一,是人。从三一的核心层来看,除了17年来就一直跟着梁稳根的三位当年一起贩羊的兄弟唐修国、毛中吾、袁金华,还有1991年开始跟着梁稳根打拼江山,如今身为三一重工]总经理的向文波以及1994—1996年间先后跟梁稳根创业的周福贵、易小刚、王佐春。当然,还有一个对三一至关重要的人物——翟登科。
应该说,三一最独到之处就是做到了“开放”,这种开放已经不是简单的引进人才、思想开放这么简单,而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把自己的股份让给真正的人才,减少自己的“财富”,这在中国的民营企业并不多见,但梁稳根做到了。由最开始的4个人,发展到了今天的9位董事,正是这些人物的加盟,带来了企业的迅速发展。
目前几个人的股份如下:自从1999年,梁稳根将其持有的2%的股权赠与研发老总易小刚,并在2000年吸收了湖南高科等增资后,这9位创业者在上市前的三一重工的股份分别为:梁稳根56.98%、唐修国8.96%、向文波7.72%、毛中吾7.72%、袁金华7.72%、周福贵3.86%、翟登科0.97%、易小刚1.93%、王佐春0.97%。
不过,9位董事并不直接持有上市公司三一重工的股票,他们手握的是三一控股有限公司的股份。三一控股是2000年10月成立的,由梁稳根、唐修国等9位自然人按其在三一重工的出资和权益投资成立。这9位创业者在三一控股的股权分别为:梁稳根59%、唐修国9%、向文波8%、毛中吾8%、袁金华8%、周福贵4%、翟登科1%、易小刚2%、王佐春1%。
并且,他们对三一的控股不仅仅限于上市公司,而是控股公司注册资本3.2288亿元,净资产5.98亿元。直接控制三一重工、三一新材料、三一通讯和海外业务,经营涉及新材料、生物技术、通讯技术、金融、房地产等。
9位创业者中,惟一遗憾的是翟登科,这位从创业起就一直帮助梁稳根的中南工大教授,已于2002年3月去世,未能共享今日三一上市的辉煌,其子翟宪如今继承着父亲的财富。
几位核心人物的协调发展,产生的巨大合力,推动着企业快速发展。
目前,唐修国是三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向文波是三一重工总经理,易小刚是三一重工常务副总经理,毛中吾是三一新材料总经理,周福贵是三一通讯总经理,袁金华是三一工会主席,而王佐春则为三一重工监事会主席。
在这样的基础上,三一还大量引入空降兵,从三一重工的组织结构图可以看到,总经理下设总经理办公室、营销公司,人力资源部、计财部、制造部、质量保证部、研究院、证券投资部、CIMS办。据内部人士透露,部长一级中,不少就是来自空降。其中很多人就直接来自华为、远大等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才。
对于引进人才,三一是决不吝啬的,据财务总监赵想章透露,2002年三一高管的年收入在20~60万之间。他认为员工对自己的薪水基本满意。据说,三一的考核和激励主要通过实施KPI关键绩效考核制度、末位淘汰制、科研人员项目考评制、营销队伍分片承包制等,而激励则包括对突出贡献的员工奖车奖房、出国、晋升、提供深造机会等。
上市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三一不断亮出发展空间和高薪的旗帜大量引进空降兵。据梁稳根透露,2002年,他自己的年薪是60万、总经理向文波的年薪是50万、常务副总经理易小刚的年薪是40万、财务总监赵想章的年薪是30万。而为了降低决策风险,三一也聘请了15人的专家团作为咨询机构,对公司的重大决策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