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公路养护机械管理现状及对策

2009-07-06
        自“九五”以来,中央加大了对西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公路里程、通行能力和路网密度得到了有效提高。极大改善了当地百姓的出行条件,为实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保障。截止2008年底,全区公路通车里程已达到51314公里。

  西藏地广人稀、自然条件恶劣,实现公路养护机械化或半机械化是推进养护工艺更新和养护技术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保障和改善公路交通环境的客观要求,更是减轻基层道班养护职工劳动强度的重要途径。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我区公路养护机械设备数量和质量有了极大提高,全区公路养护机械设备已达1665台(套),基本能满足公路日常养护工作需要。面对如此规模的养护设备,如何管好和用好现有设备,是全区公路养护职工所面临的重大课题,更是全体机械设备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工作职能。但目前不少地区公路养护仍依靠于传统的手工养护作业,养护机械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比较低,劳动效率和养护质量都难以适应公路行车的要求。

  公路养护机械管理现状

  设备配套不尽合理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身财力所限,我区公路养护部门忽视机械设备的系统性规划,计划变更的随意性较大,且受管理人员的主观意愿影响较大,机械设备配置不尽合理。机械设备的配置不能完全满足公路养护作业的需要,养护作业需用的设备没有,而现有的设备不能为公路养护作业服务,除公路抢险保通机械外,运输机械和工程机械占大多数,真正从事养护作业的机械却严重短缺。路基、沥青路面、构造物、排水系统等公路设施养护方面,缺乏相应的机械设备。

  系统协调不力

  由于公路养护基层点多、线长、面广、量大,施工作业流动且分散,机务管理部门难以及时掌握养护机械的运行状况及分布动态,对机械维修、保养、使用、核算、管理等各个环节难于形成一体化管理,只得听任于基层养护部门自行维护,使操作与管理脱节,不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机械的系统性和相互协调性。目前,公路养护部门对养护机械的分散管理,很不适应机械化、系列化及应急保障的需要,部分设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闲置时间过长,从而造成设备使用效率的降低,有的设备从购置到报废也没有几个正常的工作日。

  人员素质偏低,设备利用率不高

  公路养护机械操作手多为拖拉机驾驶员,大部份道班工人对现代化的养护机械设备操作知识掌握很少。加之基层道班工人的文化水平较低,在实际使用中往往忽视机械性能、专用功能等技术要求,只追求速度快、数量多,不具备科学操作的能力和资格,只懂得使用,不知道维护和保养。同时,设备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没有经过专业的管理技能培训,只能从事简单的数量管理。在机械设备的选型配套方面不能为领导当好参谋。

  机械使用的成本过高

  机械设备的使用能大大降低道班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也能提高劳动工作量,但机械使用过程中的成本过高,致使基层单位对设备的使用积极性受到限制。如林芝公路分局的沥青热拌设备的加热系统,一天所耗柴油的费用将达到2万元左右。这对于公路养护投入不足的西藏地区来讲,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承受的,因此只有放弃机械设备不用而继续采用传统的人工拌和方式。

  公路养护机械管理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强化养护机械管理,真正发挥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的作用,推进公路养护机械化,激发基层道班工人使用机械设备的自学行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大投入力度,科学、合理配置养护机械设备

  养护机械设备的具体种类、规格和数量取决于所管养公路的里程、等级、路基和路面结构、道路服务期限和磨损程度、气候条件、交通量、作业方式、地质病害发生的频率、地质病害对公路的危害程度等不同因素。应按照设备的综合技术指标,选择合适的功率装备和动力装备标准。养护机械功率装备由养护机械每公里装备值乘以养护里程数可得;动力装备则以中、小型柴油机为主,适当配备大型动力设备以确保公路抢险保通时急用。

  目前我区公路养护作业的基层单位以工区为主。以青藏公路为例,原来的工区养护里程多在30公里左右,随着养护机械设备投入力度的增加,同时也为了改善基层养护职工的基本生活条件,将工区设置在乡镇附近或人口居住相对较密集的站点,现在的工区养护里程大多在60公里以上,因此机械设备的配置应更加合理、适用,更应体现其设备的经济性和系统性。对于这样规模的工区应配备4~7座巡路车、20座以内的中型客车、2~5吨载货汽车、0.3~0.5立方米小型装载机、小型m.1manbetx (小于四吨)、小型或中型带斗拖拉机、沥青洒布车、沥青灌缝机等设备。每200公里左右装备一座沥青混合料加热设备,如对于日常养护作业的沥青混合料能采用热拌冷铺或冷拌冷铺,则该设备可500~1000公里左右配置一座。另外对易发生水毁或雪灾的工区应配备中型推土机manbetx.com 以备水毁或雪灾时应急之用。

  更新观念,强化管理,引入新的管理机制

  养护机械组织管理形式也必须适应整体改革的需要,从效益和质量第一的原则出发,合理设置机械组织管理机构,充分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各公路养护段把所有养护机械实行统一管理、分散作业、租赁使用(允许季节性闲置的机械设备对外承租、不常用的机械设备应急保通时从社会租赁),配备精通机械、善于管理、能合理组织应用机械的人员,实行有计划的调用、维修和管理。各基层养护部门根据施工和养护实际需要上报机械使用计划,办理设备调拨手续,以便于集中资金,加快更新,并避免盲目配置机械。

  养护机械设备管理工作包括规划决策、设备选型、安装调试、使用、维修、保养、报废处理、更新改造等众多环节。应在建立健全机械管理制度的同时,狠抓过程管理的系统性,特别应注意使用时技术和经济的合理性,严格按照机械技术性能和安全操作规程正确使用机械,科学调配机械,充分发挥机械效能,严格控制消耗材料(如燃润料、动力、能源、配件等)和替换部件(如轮胎、蓄电池、钢丝绳等)的管理,加强经济核算,不断降低运行成本。应积极采取现代化管理手段,加快开发和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的步伐,完善数据库功能,并逐步向动态管理体系方向发展,建立有效的动态评价体系,开展有效和及时的服务。

  加快公路养护新设备的开发、创新

  目前,筑路机械的规格型号有相应的标准,而公路养护设备的定型产品则很少。大部份养护机械使用年限为10~16年,使用周期为3~4年。随着养护机械的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建议交通运输部组建专门机构,加快公路养护新设备的开发和创新工作,加快研发一机多挂、一机多用的公路养护机械设备进程。

  在公路养护机械研发中,应重点研发一些养护作业强度大、安全系数小的工序作业机械,如清理涵洞及公路边沟的挖掘装置、处理沥青路面拥包的红外线烤热器、防止路基边坡因冻融而不断松散的路基边坡压实机械等养护机械。所有公路养护机械都应向小型化、标准化、配套化方向开发,适应不同地理位置和自然因素的需求。

  更新技术,提高职工技术水平

  培养一支能操作、会修理、善保养的养护职工队伍是推进养护机械化进程的根本。当前,应在养护工人中举办实用性养护机械操作岗位培训,职工培训工作应做到制度化,每两年进行一次岗位培训,强迫机械操作人员的知识更新,提高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使一批养护机械操作骨干做到一专多能,满足驾驶、操作、维修、保养等多个岗位工作需要。对于专职养护机械操作人员应落实经济责任制,把工作质量、数量与个人经济收入挂钩。亦可采取内部承包方式进一步落实经济责任,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机械使用效能。

  对操作人员进行提高和培训的同时,加强对机械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的培训。要求管理人员必须对所有设备的用途、使用性能、维修保养周期、正常使用年限等做到心中有数。建立一支具有专业技术知识、会操作、善保养、能修理、能改造的技术队伍,发挥机械设备的应有作用。

相关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