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思想构筑未来
思想是一个人的灵魂,也可以成为一个企业的灵魂。当一个企业成就了思想者的高度与眼光,它就拥有了无可比拟的未来!
一家步履维艰却拥有深厚科研背景的国家级研究院,
一张张凝聚智慧与汗水却难以体现真正价值的蓝图,
这些令人诧异的场景在90年代并不鲜见。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一个国家唯一的专业对口研究院在中联重科创业之前,竟然也是靠卖图纸为主业的。
曾经被戏称为"捧着金饭碗乞讨"的科研院所为什么会在手握众多科研成果的同时又如此狼狈呢?
究其原因,一是体制、二是渠道。
时值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不久,1992年的中国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高潮,全国建设领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借着这股东风、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振兴的责任,詹纯新董事长和几个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开始了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远征。
原长沙建机院院长陈润余(左)、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中)
1993年的春天比往年都显得寒冷,一群人手里除了图纸,没有任何的生产设备。中联十几个员工,在不到200平方米的实验室里不分昼夜地埋头苦干。忙碌的车间里没有等级之分,营销经理充当搬运工,技术主管忙着装配,财务主管当起了清洁工。等到设备进入调试阶段已是炎炎夏日,车间近40度的高温下,董事长和工人们一起坚守在现场,可以说当时出厂的不是一台泵,而是倾注了所有中联人心血的希望和未来!捱过了漫长的48小时之后,中联的第一台混凝土泵终于诞生了!
一把榔头,一把钳子,一把起子--制造第一台中联泵的车间场景。
伴随着市场的全面铺开和产品的热销,新品的不稳定性也逐渐暴露了出来,面对如火如荼的销售,詹纯新董事长做出一个了彻底改变企业命运的重大决策:
"停止生产,重新设计!"
正是这个在当时让大多数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令中联的混凝土泵得到了本质上的提升,并由此奠定了日后国外品牌几乎被以中联为代表的国产品牌挤出中国市场的局面。
企业的高速发展需要大量资金,而上市融资是突破资金瓶颈的最佳渠道。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体味过了多少艰辛历程,2000年10月12日,中联重科5000万股A股终于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2000年10月12日,中联重科5000万股A股在深交所正式挂牌上市。
成功上市后的中联,不但秉承了"至诚无息博厚悠远"的企业文化理念,更传承了国家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在内源式发展与外延式开拓并重的前提下,先后完成了90多项国家"九五"、"十五"、"863"等国家重大装备开发。在技术与创新上不断寻求突破的中联,用科研兴邦与产业报国的雄心构筑起通向市场的金色大道。
从2001年收购英国保路捷、以及后来的湖南机床厂、浦沅集团,再到近期的陕西新黄工、湖南车桥厂、华泰重工,乃至意大利CIFA,中联重科通过一系列的并购不断的壮大自己。多元化扩张之路使中联重科的主营业务从刚上市时单纯的混凝土机械,逐步拓展到今天能够生产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13大类别、28个系列,450多个品种的主导产品,成为了全球产品链最齐备的工程机械企业。正如詹纯新董事长所说:"并购是中联的翅膀"。借助并购,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这头雄狮注定将震撼人心。
企业能量的"聚变"到"裂变"必然通过资本运作来诠释。在长沙这一中国装备工业之都,每个企业都以自己的方式奔向未来。詹纯新董事长曾说过,"当创新成为一种习惯,无论从何处出发,世界始终是中国人的目的地!"
2009年初,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在工商部门正式注销。从50万的起步资金到年营业额突破260亿、由寥寥八个人到两万人的队伍,十七年的完美蜕变,一个国家传统的研究院彻底成为了一个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国际化上市公司。
五十年历史积淀,十七年品牌创树,中联重科的一举一动,无不是用思想在奠定文化和品行,并深深影响着企业能力的提升。十七年的奋进勃发,更是砥砺心智、迈向卓越的历练过程。这环环相扣的企业发展之路,如实见证了中联重科的品牌发展历程。中联品牌始终如一地集成了每个员工身上诚信、责任、执著、坚毅、创新、务实的思想,努力构筑着企业全球化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