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改第一股”三一重工的闯关之路—访华欧国际董事总经理谭军、成曦
当年协助三一重工成功闯关的两位保荐人——华欧国际董事总经理谭军和成曦,回忆起那段经历至今记忆深刻:“敲定股改方案的那一天,湖南下着瓢泼大雨,那时并没有‘股改第一家’的概念,脑子里想得只是怎么把这件事做成”。
“到了10送3,还是10送3.5的时候,其实就是一个和市场讨价还价的过程,但前面的工作其实是更艰难更复杂的,这是外界没有看见的。” 三一重工股改保荐人成曦感慨道:“光初稿就写了几十版,迄今为止股权分置改革的所有方案和思路,都体现在我们原来的策划里面。”
而在当时,对于这个历史遗留问题,国内外均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华欧国际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就这样成为中国资本市场这场前所未有的创新性变革的领头羊。
另一位保荐人谭军介绍,早在2003年三一重工申请上市时,就提出了股权全流通的大胆设想,因此三一重工和华欧国际早在股改前的两年起,就开始探讨和研究如何解决问题。2004年,当时身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三一重工董事长梁稳根在出席全国人大会议时,又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了相关议案。
“首先要讨论谁有权利做这件事,由谁通过,后来就有个‘A股相关股东会议’,而不是股东大会;还要考虑监管层答不答应,哪个监管机构批准;还有怎么登记的问题,上市公司想送股,流通股东怎么拿到,怎么卖;以及税收的问题......” 谭军回忆。
在华欧国际反复修改的几十版初稿中,陆陆续续完善了上述难题的解决方案,而且不仅要解决实际问题,还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那时还不是后来市场讨论最多的对价之争,遇到的都是法律问题。三一重工与华欧国际共同挑战了这块“最难啃的骨头”。
2005年4月30日,也就是股权分置改革试点通知出台的次日,华欧国际在第一时间向中国证监会提交了三一重工解决股权分置改革的试点方案;5月7日三一重工被最终确定为首批试点单位之一;5月10日出台试点方案:流通股股东每持有10股流通股获得3股股票和8元现金。
“整个‘五一’长假,我们没有睡过一个整夜,方案起什么名字,有哪几条,怎么写,什么时候开会,通通没有样本。”成曦回忆道,压力最大的,还是方案面向公众后,与投资者沟通的阶段。“那时候神经高度紧张,不知道会遇到什么问题,只知道随机应变”,这是谭军当时的切身感觉,他回忆,当时的每个细节都小心翼翼,连开大会时位置的安排都有考虑,生怕形成对立情绪。以前都是董事长坐在台上讲话,后来董事长也坐在台下,显示出所有股东都是平等的。
每10股流通股送3股股票8元现金,原以为是一个“所有人都会很高兴”的方案,市场的回应却是——“非流通股股东让利不够”。由于长久以来积累的亏损使所有投资人对“股改”试点的让利方案期望过高,作为第一个公布方案的公司,三一重工必然面对整个流通股股东对非流通股股东的不满情绪。
“让大家从情绪的失控中,回到理性的探讨问题,这个过程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谭军介绍,后来才有了到电视台、网站、到各个地方去拜访股东。现在这样的程序成为了常规,但在当时是从来没有的。如果不是市场反应如此强烈,或许也不会采用这样一个高质量、高强度的方式与广大投资者交流。事实证明,这样的交流是有效的。“站在这个角度上,股权分置改革对整个中国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有着积极的作用。因为大家从此认识到,小股东也是有权投票的,大股东要尊重他们,充分交流和沟通。”
5月14日,三一重工公布了调整补充方案;5月24日,推出股权改革试点修改方案,由之前的每10股送3股派8元现金修改为每10股送3.5股派8元现金,并主动提高减持门槛,做出增加两项重要减持条件的承诺。2005年6月10日下午,三一重工的股改方案最终获得93.44%的高票通过,开启了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