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马书记:"魔术"变重卡黄金产业链

2010-05-05
       个被称为“马书记”的人,凭借其果断的战略和出色的协调能力一次次带领中国重汽度过难关,并逐步建立起从整车到发动机、变速器等的重卡黄金产业链。
  “政治才华出众,协调和平衡能力极高,既有政府官员的韬略,又有企业家的胆识和敏锐。”有人说,马纯济是国企领导的一个典型代表,其出神入化的政治手腕犹如魔术一般,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
  事实上,更多时候人们对马纯济的印象是:谦谦君子,温文尔雅,却极具亲和力。因此,重汽上下都叫他“马书记”。这位中国重汽的当家人虽然鲜有豪言壮语,但总能使每位接触他的人感到一个巨大的“气场”:无论是当年面对重汽积病成疾进行的扭亏改革,还是后来面临的发动机断供危机,他始终坦然应对。
  曲线布局 巧夺杭发
  发动机、变速器和车桥并称为重型车的三大核心部件,业界又有说“得发动机者得天下”的说法。因此,对于已经拥有“中国重型车桥第一品牌”的重汽来说,和潍柴真正分手的那一天,马纯济和重汽的未来似乎一下子变得黯淡无光了。
  2006年3月20日,山东省国资委发布通知,宣布中国重汽集团和潍柴厂正式脱离关系,原中国重汽持有潍柴厂100%股权划转至山东省国资委持有,中国重汽不再是潍柴厂的股东。而早在2005年12月,潍柴方面已经停止向中国重汽供货。在发动机断供危机面前,马纯济的脸上看到的依旧只有淡定和平静。
  实际上,早在与潍柴正式分手前,马纯济就在悄悄的打造自己的重卡“心”。2006年4月18日,投资近10亿元的济南动力在章丘正式投产,中国重汽开始自己独立制造的斯太尔发动机,以配备重卡。短短9个月,中国重汽自己的发动机厂拔地而起,创造了一个神话。这个发动机厂虽然是快马加鞭建设的,但却拥有良好的设备、技术和人员,生产出优秀的发动机;它虽然是崭新的,但拥有足够实力为重汽发展提供保障。
  然而,年产3万台的济南动力还远不能满足于马纯济的“黄金产业链”需求,于是他想方设法把杭州发动机公司(简称杭发)拿下来。
  当时的杭发每月能达到7000台的产能,基本可以满足装配需求。更重要的是,杭发拥有比济南动力更为成熟的技术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现在回头来看,当年马纯济拿下杭发厂的故事亦是足够好看的。
  实际上,当时的中国重汽在发动机研发制造上,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在技术上并不能给杭发以支持,相反还需要杭发对济南动力进行技术支持;再者,刚刚进行了济南动力投资的中国重汽也不可能给杭州发动机公司以大规模的资金支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重汽相对于杭发来说,是要钱没钱,要能耐没能耐。那么,当初马纯济是凭什么说服了杭州当地政府和杭州发动机公司的领导,让杭州发动机公司“跟他走”的呢?
  据业内人士分析,马纯济在2005年底,对杭州当地政府是有许诺的,这种许诺极有可能是给杭州发动机公司一个名分:未来把杭发打造成中国重汽最主要的发动机生产基地,而济南动力只能做“小妾”。许诺履行的方式就是在杭州当地重新建设的发动机工业园。这对杭发和杭州当地政府来说,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
  此外,马纯济给自己下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3年以内把杭发建设成年产10万台汽车发动机的大型发动机基地。这样计算,如果再加上济南动力年3万台的生产能力的话,也就是说,借助杭发这个平台,中国重汽3年后发动机的年产量将达到潍柴动力的85%左右。
  随后一年的时间里,马纯济成功将杭发迁至萧山,并实现了年产15万台发动机的产能,不仅能够为重汽重卡的发动机提供充裕的配套,还让重汽的发动机也可以供给其他[综述 图片]用户。
  耐人寻味的还有中国重汽对济南动力和杭发的定位:济南动力生产线是柔性生产线,主要用于中国重汽试制新产品和小批量生产发动机的需要,也就是基于地理位置与中国重汽更近,所以方便中国重汽对于匹配整车的新发动机的研制。而杭发的生产线是刚性的自动生产线,主要用于试制成功后大批量生产发动机。在这个定位中,杭发的定位是:多用途、大批量。济南动力的定位:新机型、小批量。这就意味着,中国重汽未来的发动机研发中心将设在济南。也就是说,中国重汽巧妙地将对所有的子公司从核心技术发展上进行“中央集权”——这就是潍柴动力脱离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留下的最惨痛的教训。
  马纯济不动声色的就把杭发的研发力量向济南——中国重汽技术中心转移了,而杭州萧山区则成为中国重汽最大的发动机“生产”基地。如此步步为营的巧妙布局,让不少业内人也禁不住叹服。  

相关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