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彼勒打造中国地区再制造
这是位于上海浦东的卡特彼勒再制造工业(上海)有限公司的工厂,是全球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在中国的一个“桥头堡”,也是2009年12月工信部发布的35家再制造试点企业和园区中的一个。
显然,如同卡特彼勒在所有发展中国家遇到的情况一样,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消费者认知上,再制造在中国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我们在上海的生产规模还受到一些限制,仍处于启动阶段。”卡特彼勒全球副总裁史蒂芬·费舍(Steven Fisher)坦承,“发展中国家没有经历过再制造,俄罗斯、巴西、印度在法规方面都有些障碍。”
卡特彼勒并不缺乏耐心,这家有着85年历史的老牌制造巨头深知,再制造市场是需要长期培植的,卡特彼勒再制造形成如今的规模产业经历漫长的40年。1973年,在客户的需求下,卡特彼勒开始尝试再制造业务。开始近30年中,这块业务的发展“很平淡而没有什么亮点”。但在10年前,卡特彼勒突然发现,再制造业务也与物流和金融一起,成为了卡特彼勒的核心竞争优势之一。
费舍表示,起初的30年卡特彼勒针对自己产品的再制造做了很多技术和业务模式的开发,这是一些前期工作;10年前随着减少土地填埋和能源消耗的环保理念在全球兴起,卡特彼勒认为再制造业务应该作为其核心业务加以拓展,为广大第三方提供该服务。8年前费舍接掌该业务后,致力于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来提高再制造的能力,并扩展再制造的产品系列。他在4年里花了13亿美金用于收购和兼并汽车、卡车发动机制造商、火车制造商等,扩大再制造的业务规模和范围,并进军海外市场。近8年来,卡特彼勒再制造业务的收入增长了4倍。8年前,卡特彼勒只有3家再制造企业和800名员工,现在卡特彼勒再制造在8个国家有19家工厂,近4000名员工,年产200万件再制造产品。卡特彼勒如今成为了全球最大,技术实力最强,也最热衷于推广再制造的再制造巨头。
非业内人士也许会以为再制造和维修差不多,实际上两者是天壤之别。再制造的任务是把一件本来要报废的产品“变”成另一件性能指标、技术要求、质保期等与新产品完全一样的产品,但它最多能比新产品节约了大约80%的原材料。
让我们走进卡特彼勒上海再制造工厂,看看这门生意究竟是怎么做的。这家工厂生产的再制造产品与“旧件”是基于一对一的交换关系,只有回收一个旧件才有可能生产出一个“再制造件”,但是再制造件与旧件之间完全不存在追溯性,旧件仅提供了再制造原材料资源。所谓“旧件”,就是客户在购买卡特彼勒公司(再制造)产品时以旧换新的旧产品,也是再制造的“原材料”。卡特彼勒在全球多家工厂的旧件回收标准都是统一的,出于保护客户的知情权,卡特彼勒会严格区分并告知再制造件和新件的分别。
假设卡特彼勒“新件”的价格是100元一件,一名客户花100元钱购买了一个品质、质保和“新件”一模一样的再制造产品,其中含有40元的“押金”。只有当他在规定期限内返还该原厂“旧件”时,才可以获得返还的押金。而每一个旧件都要经过前述的入厂检验程序,以喷油嘴为例,其检验标准以外观检验为主,壳体只要无焊接等二次处理痕迹,即使有裂痕、破损也可全额退押金。
旧件经入厂检验之后,即会被完全拆解至最小的零件个体,随后进入多轮清洗环节,比如浸泡式清洗、旋转式清洗等,以洗去油漆、油污和腐蚀;清洗完之后零件会被再次检验,然后送至修复区按同类新件规范进行修复,比如针对尺寸小于原设计标准的零件,可以应用镶嵌入紧密贴合的衬套的方式,也可以通过热表面技术修复磨损;最后,经检验完全合格的零部件被重新用于组装成一个再制造产品。和维修不一样,这个新出炉的产品会生成一个和原来完全不同的产品标识号和产品序列号。
卡特彼勒自信它在再制造领域的技术优势无人匹敌的原因,在于上述整个过程中的技术含量:复杂的清洗和修复环节需要投资巨大的专用设备,其中很多针对各种不同缺陷和磨损的修复及加工流程和技术,已经被卡特彼勒申请了。
目前卡特彼勒上海再制造工厂不仅承担中国旧件回收中心的角色,而且在中国从事液压泵、发动机缸盖、活塞连杆总成、喷油器、水泵和油泵等的再制造。由于担心洋垃圾入境,我国主管进出口的相关部门还不能放行进口整机旧件和某些零件,其中卡特彼勒在新加坡进行的大型发动机再制造业务便受制于此管制无法落地中国。此外,卡特彼勒的再制造产品在中国面临进出口问题,以及旧件押金周转中的增值税问题,阻碍了其业务的快速发展。
但作为环保压力和资源短缺压力巨大的能耗大国,中国对于卡特彼勒力推的再制造给予了很高的关注。早在2006年,国家发改委曾与卡特彼勒接触,希望能够合作开发中国的再制造技术和商业模式,双方就此签订了合作备忘录。中国相关部委也曾组团去美国和英国考察,学习如何支持再制造,之前中国相关进出口商品目录并未定义以再制造原材料为目的的“旧件”这一门类。
在此背景下,注册资本1200万美元的卡特彼勒再制造(上海)于2006年7月正式启动,其目标是服务中国和全球市场的液压挖掘机产品。卡特彼勒有计划在5年内把它在上海的业务扩大4倍,此外,今年卡特彼勒再制造与玉柴股份在苏州合资的柴油发动机和零部件再制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