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联重科创始人 董事长兼CEO詹纯新

中联重科 2011-05-09

“2015年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这不是难以实现的事,中联重科(000157,股吧)过去1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50%,2010年是322亿元,到2015年还有5年,要达到1000亿,每年只要增长20%就可以了。”长沙豪廷大酒店,曾是大学数学教师的詹纯新博士抽完一口雪茄之后,平静的给出一连串数字。

 这样的预测来源于这位行业领袖的远大视野和创业近20年来的成功底气。按照这位中联重科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的说法,放眼全球,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到了最好的时代,公司作为领军企业,将秉承“包容、共享、责任”的全球化理念,充当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冲击全球行业前三的龙头。

  而公司2010年年报也是预测的注脚。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21.93亿元,同比增长55.05%;实现净利润46.66亿元,同比增长90.71%。

  志在全球化的一个象征,是利用全球资本市场的资金进行已在国内行之有效的“中联模式”并购。2010年12月23日,中联重科H股挂牌上市,募集150亿港币,是1998年以来全球工程机械行业最大的一笔融资。要知道,中联重科从2000年上市一直到2008年,仅仅依靠IPO募集资金6亿元,将营业收入从2.45亿元放大到了135亿。如果一位投资者在中联重科IPO时以12.74元发行价认购股票,持有至今,11年回报当在33倍以上。

  已经描绘出蓝图的这位湖南汉子,决心用“闹革命”的气质狠狠地去执行。也许为此,一向以低调儒雅示人的詹纯新,不再隐晦。他从长沙起步,行遍全球,前往米兰收购CIFA,来到哈佛大学布道,只为续写中联重科上市11年来未曾停步的传奇。

  发展战略

  最有特点的,就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事业部制和被誉为中联模式的并购

  《21世纪》:从1992年创立之初的7名员工、50万元借款,发展到2010年收入超300亿元、净利润46亿元,员工近3万人,中联重科高速成长背后的战略特点有哪些?

  詹纯新:在发展方略上最有特点的,就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事业部制和被誉为中联模式的并购。比如最近几年,中联重科分别并购了湖机、浦沅、中标、新黄工和意大利CIFA等行业翘楚,可以说都比较成功。

  如果要说国内低成本扩张的经典案例,除了大家都知道的浦沅案例,还有就是并购湖南机床厂。2002年收购湖机时,我们付出的总成本为1.1亿元,而现金只掏了4000万元,但是到现在,光是湖机的200多亩商业用地,每亩价格都在400万-500万元,总价值近10亿元,收购至今已经增值近10倍。

  此外,当时中联重科以湖机的经营性资产增资泰嘉新材后,公司获得泰嘉新材3840万股股份,目前泰嘉新材正谋划IPO,一旦上市成功,我们还可获得几个亿的投资收益。

  《21世纪》:公司并购浦沅后,跃居起重机械行业第二,并购中标后,公司变身环卫机械老大。在并购之后的整合中,成立于2006年的事业部制作用重大。这里有哪些秘诀么?

  詹纯新:关于事业部制,我提出了一个“50字管理方针”。总体思路是“点控线,线联面,线面贯通,点面互动”;职能部门的管理原则是“整合资源、目标管理、过程监控、服务协调”;事业部的运行规则是“人、财、物、产、供、销、分配相对独立,集中决策、自主经营”。

  事业部制可以通过单元突破提升公司整体实力,同时也使管理者更加收放自如,形成规范的管理秩序,确保权责明确、信息畅通、激励有效、监控严格。现在看来实行事业部制的效果很好,它让公司的营业收入从2005年的30多亿增加到2010年的300多亿,净利润从3个多亿增加到46个亿,分别翻了10倍和15倍。

  《21世纪》:而公司自2000年上市后直至2009年底增发,其间未进行过再融资,支持并购战略的资金从何而来?

  詹纯新:上市以来我们一直靠IPO募集的6.3亿元资金滚动投资,公司资金使用效率较高,募投项目都达到了预期收益,再用获得的收益进行投资,所以9年间公司没有再融资,可以说投资者的钱都用在了刀刃上。

  经营全球化

  推进技术、资本、市场全面与国际接轨,不放弃海外建厂和研发中心

  《21世纪》:中联重科现在的产品已经畅销全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超过10%,应该说,国际化是建设世界级工程机械企业的必经之路,公司的全球化和国际化战略有哪些?

  詹纯新:中联重科的国际化,起步应是2001年11月收购英国保路捷,这是国际并购的开端,是全球整合资源的前奏。公司当时刚刚上市,能够完成这宗跨国并购,是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湖南工程机械产业崛起作后盾的。也是从那时起,我们开始着手推进技术、资本、市场全面与国际接轨。
  对于未来,H股募资的海外项目正在做基础性工作。至于具体的模式,有可能是股份合作,也可能是并购,海外建厂和研发中心也不会放弃,还要扩建海外销售网络体系,制造与销售两条腿走路。总之只要是符合公司发展战略的模式,都可以采用。[page]

  《21世纪》:此后中联重科对意大利CIFA的收购可能更具标杆意义。那么这次收购对你们及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有哪些积极影响?

  詹纯新:收购CIFA具有国际战略意义,并表后中联重科已经稳居全球混凝土机械首位,而且技术嫁接带来的协同效应已经开始显现。最近两年公司全新推出的混凝土机械产品,都使用了CIFA的创新技术。我更看重收购对中联的技术嫁接和协同效应,它可以帮助公司完成国际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规划及建设。

  而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这个收购也有很大意义,中联重科在收购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包容、共享和责任,改变了欧洲人对中国企业的看法。以前他们看到的是中国人开的小餐馆、小作坊,甚至有人做假货,大抵就是这个印象,但现在他们发现,中国的现代装备制造企业不但正在崛起,而且具有新姿态,这对于以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扩张是有大益处的。

  《21世纪》:你也曾以这起收购为案例,在美国哈佛大学进行演讲,当时哈佛师生对这次收购是怎么看的?

  詹纯新: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他们多数人认为这是一个很高明的收购,特别是联合收购、分摊风险,是一个妙招。而且他们认同我们是站在战略高度来收购的,是将CIFA的高端技术和中联重科的制造能力结合起来,而不是就事论事过多去计较收购价格合不合算。

  冲击千亿关

  未来三年,至少还会培育环卫机械、建筑起重机械乃至土方机械三个百亿事业部

  《21世纪》:公司也明确提出2015年销售突破1000亿元的目标,这个雄心的底气何在?

  詹纯新:这个目标并不高。公司近三年销售收入年均增幅都在50%以上,2010年是322亿元,到2015年还有5年,要达到1000亿,每年只要增长20%就可以了,这个并不难。

  1000亿元目标的底气在于,公司未来三年里,除了原有的混凝土机械和工程起重机械两个百亿事业部,至少还会培育环卫机械、建筑起重机械乃至土方机械三个百亿事业部。

  混凝土机械这一块还大有可为,2005年混凝土商品化政策出台,就给混凝土机械企业带来了持续数年的高增长。现在混凝土商品化已经强制要求到县城一级,政策性刺激带来的爆发性需求还刚刚开始。今年3月我们的混凝土机械销售突破30亿,创下了单月销售新高。

  中联现在的建筑起重机位居中国第一,我们估计今年塔机业务板块会接近100亿元,明年会到200个亿,年均增速100%,我们的目标是全球第一。

  《21世纪》:你刚才讲到,要把环卫机械和土方机械做成百亿事业部,公司是环卫机械行业龙头,但相比混凝土机械和起重机械,目前量并不太大,未来增量空间在哪里?

  詹纯新:事实上环卫机械的空间比起重机械的空间还要大,只是现在很多业务涉及较少。比如,中联目前只是路面清扫机械产业比较大,但真正空间更大的是垃圾综合处理。公司目前已经开始向垃圾运输、处理设备等环节延伸,将来会覆盖整个垃圾处理全过程,包括营运都可以做,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定位是环境产业垃圾处理一体化服务提供商。

  现在挖掘机产品的竞争陷入白热化,泡沫已经形成,酝酿着较大的危机,我们目前步子放慢一点,等着厚积薄发。

  《21世纪》:目前国内工程机械市场已经开始出现饱和迹象,中联重科要实现千亿目标,除了产品线的发力,是否也要考虑国内国外市场的均衡发展?

  詹纯新:确实如此,现在市场对工程机械一致看好,但行业的投入和产能已远高于市场实际需求。多出的产能靠什么消化?只能是海外市场。

  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开始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你看我们的H股融资,约有28%(38.23亿港元)用于在海外国家及地区开展业务及服务,另外还有约10%(13.67亿港元)用于补充海外业务的营运资金。中联现在的海外收入只占10%多,还远远不够。(本文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

中联重科设备推荐

相关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