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工程机械产业T50领袖对话(第三场)
“2011全球工程机械产业大会暨50强峰会”于2011年10月19日-20日在北京举行。上图为全球工程机械产业T50领袖对话第三场。
以下为对话实录:
芮成钢:我们把问题的焦点更多地聚焦在中国行业本身,接下来有请阿特拉斯·科普柯矿山与岩石开挖技术部大中国区客户中心总经理文扬之、马尼托瓦克起重集团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John Wheeler、斗山Infracore建筑设备中国区总裁南敦斤、山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秀文、山河智能装备集团董事长何清华、维特根(中国)机械有限公司总裁兼董事总经理Ulrich Reichert,有请各位上台。
正如刚才我说的,我们这场论坛的焦点把重点还是放在中国的工程机械产业,要实现更大的突破,还需要做哪些调整,把这个问题首先交给大家,从文先生开始。
文扬之:大家下午好,这个问题我觉得在中国,是个非常庞大的市场,既然它非常庞大,它就会变得很复杂,说到一个复杂的情况,我们就必须把这个市场来细分,因为细分这个市场之后,才能发现每一个细分市场客户不同的需求,然后我们再看看我们的产品是不是在每个细分市场里边都具备竞争能力,我想没有一个公司可以在每个细分市场,每个行业,每个客户类型的细分市场里边都能够提供满足这个层面的需求的产品。所以我们就要决定,我们细分、了解之后,要做什么行为?是自身研发、自身增强,还是通过刚才前一个题目谈到的并购,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谢谢。
芮成钢:南敦斤先生。
南敦斤:我们知道,在中国,目前所有的公司都必须提出更具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和产品,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为了更好地进入到中国市场,以及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我们必须认真地了解发达国家中现有的趋势,而且我们还必须要了解中国本土的独特的需求,比如说在目前,在中国,有很多的企业都非常关注一些新机械设备的销售,但是我们看到,我们知道市场既有上游,也有下游,而且我们希望来满足这些不同上下游用户差异化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要准备一些非常聪明的解决方案和战略,我们既能够满足上游企业的需求,也能够满足下游企业的需求,只有这样的话,才能更好地来融入到当地市场中。
同时,在中国市场上,这些机械产品大多数都是一些通用的机械产品,而且中国市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独特的需求,比如说manbetx app ,它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工程机械在中国。但是呢,在美国,在其他的国家,manbetx app 也用于其他的一些目的,不仅仅是挖掘机,比如材料的装载,还有沟渠的清洁工作等等。所以在中国,这些需求在未来也会进一步地迸发出来,对于很多的企业来说,包括本土的制造企业都需要来做好准备,应对这些新的需求,我认为。
芮成钢:Ulrich Reichert先生。
Ulrich Reichert:我觉得很难给中国公司来提出建议,我觉得让我们提建议也不是特别合适,我主要是看我自己公司,这是我的工作,我在中国已经工作了20多年了,我看到了经济的上升和下滑,看看我们目前的状况,我要说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变化,我们可以看看中国政府的十二五计划,我觉得这个十二五计划让我觉得非常地高兴,因为我们现在这个业务是处于道路整修的阶段,而中国政府的十二五计划当中,有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计划,我觉得中国将来的前景是非常明亮的,这是我要做的事情。我觉得给中国公司提建议,并不是我的强项。
主持人芮成钢:张秀文先生。
张秀文: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中国公司应该说在这几年发展得已经够快了,但是这仅仅是数量上的,应该说还是一种粗放的。支撑中国公司下一步快速发展的,应该寄托在技术的创新,因为到目前为止,我们能够真正称得上创新技术,应该说寥寥无几。
还有一个就是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前一轮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过去我们也有国营的,也有民营的,通过自己努力的基础上,迎来了这么一个机会,抓住了这个机遇来发展的。下一步要想再进一步发展,必须是技术、人才,没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和优秀的开发人员支撑这个企业的话,是支撑不了下一步的发展的。
再一个,就是中国的企业这几年在国内市场上不断地拼搏,应该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下一步就面临着要走出去,因为中国的市场早晚有饱和的时候,像上两轮的对话也已经讲到了这个问题,我就不说了。那么下一步中国公司怎么能够顺利地、稳健地,并且能够被世界市场认可的这样走出去,才是有效的路,我个人认为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做工作。
芮成钢:何清华先生。
何清华:我的观点跟刚才张董事长差不多,这次主办方要我写几句话,工程机械这几年发展确实是一个奇迹,但是要冷静地思考,我们技术要更创新一些,产品要更绿色一些,资源占用更少一些,我们心态更淡定一些,我写了这几句话。我确实认为中国的企业发展到现在,在苦练内功这一块,我认为是最值得关注的,这块在管理和技术上,我认为要达到跟国外的跨国公司的水平,我们从这几年的发展,在规模上,形式上,好像已经做得像模像样了,但是从内涵的角度来说,还是缺乏积淀,无论是从管理上,还是技术上,这个有些是可以短时间超越的,有些是不能够的,它是需要时间的。所以在这块我认为对工程机械行业特别重要,刚才一记者采访就说到高端制造,高端制造这块,如果我们现在提出来要转变生产发展方式,要发展新兴产业,这方面为什么效果不是很大?我认为还是这块要看到发展新兴产业,转变正确方式,它不是一个捷径,这个需要更多的在管理上,特别是技术上的积淀,一些先导的技术,因为我们这几年发展,我发现我们大的技术上,我的分析,这种先导式和跟随式的,目前跟随式的是比较多的,它确实可以在短时间把规模做得很大,但是市场现在到了一定的时候,需要的就不是这种增长方式了,而是要靠这种先导性的技术,你就要提前 ,先导技术的产生是个全过程,它从基础研究慢慢到设计、样机等等,这个全过程,跟随式的往往是比较简单的过程,这个过程完成确实需要企业有一点定力,要有一个风险观。所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在技术上有积淀。
在管理上同样如此,刚才张总说的我非常赞同,我们中国企业管理确实粗放型比较多,比如资源占用这块,我们现在厂房设备,这几年我到国外看得比较多,他们的厂房设备未必比我们中国很多企业好,但是他们的产品好。特别感受深的,像元器件我们国内讲得比较多的,我们国家在厂房设备投的钱是人家的多少倍,但是就是缺乏在管理和技术上的积淀,这个积淀是要一个比较不浮躁的心态,沉下心来干事。比如说人才,像国外企业,一个员工他在里面工作大半辈子,甚至一辈子是比比皆是的,但是我们这里换来换去的特别多,并不是他比我们聪明,他仅仅就是在这个上面,他能够沉下心来工作这么多年,所以液压元器件,是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所以我想借这个机会讲讲我的观点,谢谢。[page]
主持人芮成钢:王先生。
王先生: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讨论这个问题,一个是国外的巨头到我们本土来,一个是我们本土的企业,我在中国工作时间很长了,我想趁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感觉,在过去这十年来,中国的市场发展得非常快,也有很多的外国企业他们是很早到的中国来,在这段时间里面,并没有把握住非常好的机遇,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他的研发中心都是在海外,可能是不能够马上地开发一些自己的产品,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所以我就这么两点,从国外企业要进一个新兴市场,中国市场在决策方面,或者在产品开发方面,应该是更加靠近我们的市场。
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国企,我们国企过去这几年发展得非常快,把握住市场的机遇,我们是看到了这个市场,我们的国家在发展,我们看到这个市场在需求,我们在很短时间内做出投资的决策,这个决策在高处发展的时候,这个决策是非常对的,这个市场逐步开始饱和。从今年的四月份开始,这个市场开始在下滑,不过这个下滑并没有减慢企业扩大产能的决心,一些新的厂家,一些新的企业,也想挤到工程机械这个领域里面来,是不是说因为市场在下滑,因为增长的速度在饱和就是没有机会呢?今天早上很多的演讲都说过了,要到新兴市场来,他们必须更加贴近市场,研发要满足市场的要求,决策要快,这是我的意见。
主持人芮成钢:我们就着王先生的话题,我们还有一个要讨论的,今天在场有这么多国外的,一直在中国的这些跨国企业,在中国渗透到我们自己的本土当中来,同时也是中国企业在发展,在经营,如何更好地让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走得更长远,他们对于中国的环境又有哪些期望值,包括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等等,还有哪些想跟我们分享的,接下来就这个问题展开一轮讨论,从文先生开始。
文扬之:阿特拉斯·科普柯应该是在八十年代初进入到中国,发展到今天,整个集团在中国大概有五千名员工,二十家公司,所以我们一贯以来的政策就是既然我们来到中国,必须采取本地化的过程,不论是产品,不论是我们的员工,还有我们的思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中国区的同事跟总部肯定有一个比较漫长的沟通,主要还是在机械研发,很多外国公司本地化做得最迟,最慢的,就是研发。刚才我们也聊到,我们这个行业在中国应该要更规范,我想这也是一点。这方面我们中国政府也大力鼓励,我们行业也要改进,所以过去五年,越来越多公司愿意把研发中心放到中国来,第一,他们对知识产权有了更多的信心。第二,他们也开始认识到,我们也开始认识到,中国的需求不一定跟欧洲、美国客户的需求是一模一样的,我们也在反思我们欧洲的产品,是不是全世界的客户都认同,是不是有一部分客户是跟中国客户的模式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们利用两个不同的生产基地,两个不同的研发基地,做出两个系列的产品,给客户更加丰富的选择,这是我们的思路。
芮成钢:南先生,您是否有同样的看法呢?
南敦斤:我们看看十年到十五年前,中国政府非常地积极,中国政府出台了很多政策去鼓励国外投资者对中国进行投资,我觉得这样一个鼓励的政策,大幅度地促进了我们在中国业务的发展。现在在中国政府的政策方面出现了一些调整和变化,你知道现在往往在政策上,会存在一些歧视,中国政府更加关注中国的公司,给他们提供更多优惠的政策,至少我们有这样的感觉。为了要继续发展我们的行业,至少我觉得优惠性的政策必须继续地赋予国外的企业,让他们能够对中国进行积极地投资。还有很多的政策是和我们的产业相关的,有些政策并不是很明确,不透明,为了要去提供明确的指南和指导方针,以便让市场上的参与者能够知道有哪些规则去遵守,我觉得这些政策必须要透明和明确才可以。
在特定的情况下,我们觉得我们需要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在将来有共同的发展。
主持人芮成钢:好,非常感谢您,Ulrich Reichert,您有什么样的看法?您觉得所谓的改变的优惠政策环境,您有什么样的看法?
Ulrich Reichert:我听到了更多这样的说法,但是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觉,我听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中国政府的政策给外国公司少了,很多外国公司的同事都跟我们讲,但是我们这个公司是非常小的一家公司,我们并没有太多的感觉。也许我们的一些业务并没有吸引到政府的眼球,因此我们没有太大的感受,在过去的二十年当中,我们开始发展,但是我们只是在八年前开始建立制造中心的,非常地成功,我往往会告诉我们德国的高管人员,如果说你们要继续在中国发展的话,我们必须更多地来中国才可以,我们必须要在中国进行研发,必须要在中国进行更多的管理决策,花一定的时间。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在中国建立了研发中心了,我们在研发中心去专门研发针对中国客户需求的设备,在我们的业务当中,你知道,有一些设备是进口的,这样的话,是很难发展的。
因此,我们觉得我们要进一步地去发展本地化的产品,这样的话,才能够和中国的公司来相互地竞争。我们也提到了高端制造业,我看到很多中国的制造公司,他们都在生产高端产品,高端产品让我们很高兴,因为生产高端产品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竞争,如果中国的制造商升级他们的产品,去生产高端的产品,价格会上升,这样的话,整个竞争的环境会更加地公平,我们就会更容易在竞争当中脱颖而出。[page]
主持人芮成钢:张先生,您觉得这个竞争环境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张秀文:我认为有变化,但是这个变化是正常的,因为所有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初期,一般都是走着先跟中国的公司合作,然后慢慢地走入第二步到自己独自,基本上都是这样。为什么这样?因为当时外国公司对中国公司不是太了解,对中国的法律法规和文化,因为他们心有余悸,自己进来缺乏风险太大,就找一个中国伙伴,在这个过程当中,中国伙伴起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到后期中国的法规也完善,他们对中国的文化和法律都有了很深的了解之后,才慢慢独立起来。这是一个过程。
对于跨国公司进入中国以后,确实有了一个很大的转变,前几年他们确实是一个特殊,他们有两免三减办,中国企业都没有,到后来,中国政府还在尽其所能对他们做出一些支持,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得到了特别的呵护,成长得也是非常快的。到目前为止,因为市场已经成熟,外国企业也已经成为了本土化的企业,现在我觉得这个转变是很大的。
我想对于外资公司在中国想继续永久地生存下去的话,我觉得这个是必须的,你必须是跟中国的企业是同等的待遇,你还必须要本土化,这个本土化包括你的研发也要本土化,不仅仅是冲着中国的市场有吸引力做点产品卖进来,而是要在这个地方,针对中国用户的需求,要开发出适应市场的研发。同时他的管理也必须本地化,我最早是跟小松合作,并且合作得非常愉快,我也在合作公司工作过,感受非常深,小松之所以在中国做得这么成功,就是他的管理本地化做得最早,也是最好,现在小松上海投资公司的总经理王先生一直是在这儿工作,所以管理本地化也是他们必须的。
另外,他们还必须对中国文化做很深的了解,这一点出去到任何一个其他的民族,可能都有这个问题,这也有一个事例,好像是相对来讲,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日本的企业和韩国的企业要比美国、欧洲的企业能够更早地认识中国,并且也能够做得更到位一些,所以他们确实是有变化的,这个我相信他们也知道。
主持人芮成钢:何清华先生,您认同张秀文先生的观点吗?
何清华:我基本赞同,我认为首先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长久存在下去,这个已经是不成问题的事了。再就是这个可能产生一些感觉是,原来我认为是超国民待遇,那不是一般的超国民待遇,这个我非常清楚,外企在土地等等方面简直没法比,有很大的反差,这个反差让我们感到不舒服。但是反过来讲,从长久来说,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家里面,不可能只有外资企业,肯定也有中国企业,中国企业要做强,中国企业要做强,肯定大家要在同等的一个竞争水平上,大家才是一个公平的市场经济的环境。在中国企业,目前相对面临的问题更多一些,比如说我们要走出去,我感觉到欧洲是比较开放的,比如在汽车行业,同样一辆汽车,像本田,在美国大一些,宽一些,自动门,比中国还便宜一两万块钱,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应该是一个很开放的,很好赚钱的地方。另外中国的雇员,怎么让他有一个平等感,不要让他感到是一个二等公民,这个是很重要的,如果解决这个问题的话,外资企业在中国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环境。
芮成钢:王靖童先生,您的看法?
王靖童: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简单说一下中国市场的重要性,现在中国市场从很多的产品来讲,都是全球最大的市场,国内公司必须是有非常强大的后方才能走出去。反过来,外国企业到中国来,因为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有非常完善的供应链,也必须是托付中国的市场,制造产品,然后出口到了一个新兴市场,这样的话,从国内企业来讲,是怎样走出全球?从现有的跨国企业来讲,是怎样保护它现在的成熟市场。刚才说了,中国或者是以后的印度这几个国家,是一个兵家必争的市场。中国市场既然这么重要,我也想趁这个机会有一些很肤浅的看法。
第一,我们早上已经说了,我们行业规范要把它做好,避免一些厂家为了追求非常短视的利润,破坏了整个行业的形象,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我们希望我们的国家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力度,因为很多的国外公司,刚才几个同事都说了,他们害怕,而且非常担心把他们最新的技术拿到中国来,会不会很快给有些企业抄掉了。
最后一点,我们最近几年,工程机械在中国发展得非常快,有些厂家可能追求规模,追求大,没有把安全这些因素考虑得很好。最近大家都可以看到,出了不少的事故,所以我想趁这个机会呼吁一下,我们要改善我们这个行业在中国良性发展的话,要改善几个方面,一个是安全,一个是行规。所以我非常容幸在这里表达我的意见。
主持人芮成钢:谢谢王靖童先生,台上在座的各位都说得非常有道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经历,阐述了他们对无论是中国本土的重型工机械的企业,还是国际公司不同的诉求,和不同的一些愿景。我们今天峰会的对话部分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后面的议程五点到六点半,我们在大宴会厅给大家准备了厅前的鸡尾酒会,六点半钟我们的颁奖典礼也会在这里准时开始。最后要特别感谢中国工程机械杂志组织的这场盛会,感谢各位为这次盛会付出的心血。最后有请我们这次会议的参会者,还有我们的各位听众来热烈地为我们每个人鼓掌,以及为我们每个发言人鼓掌,感谢所有的参会者,也感谢台上的嘉宾,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