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改革重组10年稳居行业第一

2012-12-13

2003年,改革重组后的中国重汽集团终于走出泥沼,通过成功开发出斯太尔王系列重卡,从破产的边缘站起来。引领拥有2万职工的中国重汽东山再起的马纯济,因此当选为2003年度(首届)山东财经风云人物。

“当时获得山东财经风云人物,荣誉、责任和压力并存。这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中国重汽的认可和期望。如何让中国重汽重领风骚,我感受到了巨大压力。但我相信,中国重汽一定会重塑辉煌。”近日,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中国重汽集团董事长马纯济追忆起10年前荣获山东十大财经风云人物时,感慨万千。

2011年,中国重汽销售整车16万辆,其中排量9L以上重卡稳居行业第一。同时,中国重汽重卡出口总量和出口收入连续多年居国内重卡行业首位。

自主创新造就强国产业

“怎样尽快把国外进口车挡住,是斯太尔技术引进时国家领导人的最大期望。现在,中国重卡已基本实现高端车不仅国产,还大量出口。”回顾荣获山东财经风云人物以来的10年发展历程,马纯济坦言,中国重汽的发展不仅是规模的扩大,更主要的是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和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

据马纯济介绍,中国重汽的水泥搅拌车目前占全国市场的70%,高端车如消防车基本上都是中国重汽造。随着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向消费拉动转变,环卫车、扫路车、洒水车等都将迎来消费高峰期。因此,中国重汽正在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

支撑中国重汽从低端市场走向高端市场的,是自主创新能力的跨越。马纯济这样比喻这一过程:“以前是比着葫芦画葫芦,还画不像;后来是比着葫芦画瓢,做出金葫芦来;现在则是重卡生产全过程的技术和管理的互相促进、互相配合提升。”

据了解,2003年,中国重汽通过对引进的斯太尔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开发出斯太尔王系列重卡,由此掌握了重卡的系统集成技术,驾驶室、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的总成全部实现自主研发和生产。

10年间,中国重汽从仅有一个系列78种车型发展到多个系列3000多种车型,年产销量增长30多倍。从技术为零到累计国家批准授权1850多项,成为全国重卡行业最多的企业。同时,中国重汽在适应未来发展、节能环保的新能源汽车和轻量化汽车实现了新突破,形成国内最完善的卡车整车产品系列型谱。

“在强国之路上,重型汽车赶上了强国的步伐,用强大的汽车产业证实了中国的强大。”从政府官员到大型国企负责人的马纯济,内心里总是将企业责任和国家荣誉联系在一起,并将这种强烈的责任意识融化进企业文化之中,引领着企业跨越发展。

出口成就“惟一不亏损”

与轿车行业中高端市场几乎由洋品牌统治的尴尬不同,中国的重卡市场不仅自主品牌多,市场份额高,且多家重卡企业已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用车企业。

在2003年开启出口之门后,2004年,中国重汽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至2008年整车出口突破1.5万辆。2010年,中国重汽实施出口体制改革,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变过去在济南坐等客户为驻扎在国外搞营销。

据了解,目前中国重汽常驻境外人员超过120人;国外网络建设工作由原来注重数量的增长转变为更加注重网点质量的改善提升,更加重视境外售后服务水“今年国内重卡市场低迷,而中国重汽的天然气重卡和出口成为我们应对危机的重要支撑点。”马纯济告诉导报记者,在今年国内重卡市场同比下滑31%的严峻形势下,中国重汽实施多年的国际化战略却让其风景这边独好,前8个月订单就突破了去年全年的出口量,且成为全行业惟一不亏损的企业。

更重要的是,中国重汽的出口开始向高端市场渗透。今年5月,中国重汽出口巴西2000辆欧五重卡首批400辆发交仪式在济南举行。这是国内首次批量生产欧五重型卡车,也是国内首次批量出口欧四以上排放水平的重型卡车。

“按照规划,今年重卡出口量将占集团总销量的25%,到“十二五”末达到30%。”马纯济说,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动二次创业,实现重大转变,是中国重汽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从产品到市场结构的变化,也将给重卡产业带来里程碑意义的突破。

马纯济坦言,作为企业家,带领企业走出重围,跻身第一梯队,走出国门,走向科学发展,是职责所系,也是最高追求。中国重汽用实践证明,他10年前当选山东十大财经风云人物,是媒体的远见,他当之无愧。

相关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