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低迷市场验出重机“五大”经营力成色
重型机械行业是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子行业之一,是从事大型、重型和成套、成线重大技术装备的产业。重型机械属于“母机”制造行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实施,钢铁、电力、石化、煤炭等国民经济主导产业的发展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在对国内重型机械行业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要求不断提高的同时,尽管会出现起伏,但需求市场规模表现出不断收敛的缓增态势。
在国内市场方面,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重机行业内无论是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还是那些传统概念上的“七大核心”企业,都感受到了较之以往的不同。随着整个基础工业领域产能超饱和所带来的投资效益不断下降(最典型的例子是2012年国内钢铁行业已经处于全行业亏损与微利的交界区段),使得重机行业传统服务对象如有色、建材、电力等行业,特别是冶金的装备需求近来严重萎缩,行业内投资热情大为下降,新建和技改项目同步减少;而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应用在国内尚处于发育阶段。这些似乎都导致重机行业市场的不温不火,而对于习惯靠固定投资拉动的重机行业而言,缓增的局面似乎同样难以适应。行业内所固有的“吃不饱”与“吃不了”的问题,仍然没能得到多大改观。
在国际市场方面,目前全球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十分复杂,当新能源、新产业与化石能源、传统产业发生交集与交替的前夜,世界经济在激烈的调整变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适应、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等矛盾越来越突出;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冲突导致世界经济在复苏的进程中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必然影响投资热情,造成需求下降。以德国西马克集团、西门子奥钢联、意大利达涅利集团、韩国斗山重工、日本三菱重工等为代表的国际知名重机企业,从产品线、技术水平、系统集成能力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基本控制了产品的高端领域。
面对如此的内外部市场及产业环境,国内重机行业的“五大”上市公司———中国一重、二重重装、中信重工、太原重工、大连重工等在2012年程度不同地受到影响。“五大”公司公布的数据已经能说明问题。这五家公司全部是国有企业,其中中国一重、二重重装是归属于国资委的央企。不过,在形势总体趋同的背景下,公司之间在经营力方面的差异也是存在的。
尽管,市场规模呈现缓增的态势,但企业普遍感到2012年国内需求大幅度下降,应收账款增幅较大,总体产销增速回落,利润率下滑。据了解,行业内有近四分之一的企业亏损。
对于后市的判断,国家能源局副司长黄鹂认为,根据目前国内能源现状,重机企业还要准备过苦日子。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有关人士认为,全行业需要增强危机感,准备过“紧日子”,并自觉地推进产品创新,加快结构调整。
业内人士指出,2013年,国内重型机械装备制造业总体形势依然严峻,而目前国内高端制造领域研发投入不足,技术储备不够,跟不上国内外市场变化等“瓶颈”制约因素亟待破解。
事实上,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高新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国际竞争日趋加剧,装备制造业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产业格局调整、产业形态转换的战略转型期。对此过程的认识程度以及操作能力或许将决定企业未来的生存状态。
摆脱困境各施手段
中国一重高管表示,2013年要打破传统思维的“枷锁”,在转型升级上有所突破,全力以赴保证不亏损。从中可以看出,通过转型确保不亏损,成为了公司2013年的主基调。
2011年,中国一重石化容器产出量创造了世界之最,全年出产加氢反应器110台;相继承揽了山东远大冷连轧、浙江联鑫冷轧机、北海承德不锈钢和尼日利亚900毫米冷连轧等工程总承包项目,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此外,公司还取得了重型锻压设备与工艺创新能力平台建设、巨型重载锻造操作机、核电关键设备超大型关键锻件研制、大型换热器、新型立式喷淬装置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经营;四大基地建设取得进展,富拉尔基铸锻钢基地已超越了“7654”的极端制造目标,使一重的大型铸锻件生产能力位居世界第一,相继建成了循环水处理系统、砂处理系统、自动化立体仓储系统。从2012年半年报来看,中国一重已将募集资金中的42.23亿元用于大型石化容器及百万千瓦级核电一回路主设备制造项目、建设铸锻钢基地及大型铸锻件自主化改造项目、中国一重滨海制造基地项目。但公司并未公布这三个项目的具体收益数据。诸多项目的同期铺开,似乎使企业的IPO所获很快耗尽。中国一重在公司债公告中提醒投资者,未获得足够的融资可能会对公司的拓展计划和发展前景产生影响。
问题是企业到底需要多少钱才够用呢?企业铺摊子可以是永恒的?铺完摊子就能自然收获效益?无论有多少理由,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
二重重装在上市不到一年时间即推出了50.72亿元的定向增发计划,但由于遭到市场“圈钱”质疑,最终逾期流产。太原重工在发布业绩亏损后,计划发行10亿元短期融资券。该部分短期融资券所募集资金将用于替换部分银行借款。
显而易见,对于“五大”中的多数企业而言,输血不仅是阶段之需,最好是持续不断的。但从市场表现来看,输血并不能使公司保持健康,反而是使企业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甚至是惰性,很容易让人与国企“等、靠、要”的习惯相联系。
面对证券市场的低迷,企业一方面想方设法解决资金之困,另一方面也在将注意力转向在内部降本增效上做文章。近日,二重重装正式启动班组降本增效项目年活动,将该活动看成完成2013年经营目标的重要支撑措施。
在推出新产品刺激市场方面,几家公司都有所动作。2012年,由中国一重和上海交大合作的“巨型重载锻造操作装备”研制成功。二重重装福清核电项目冷却剂泵用密封室锻件也通过用户联检,其力学性能、晶粒度等指标完全满足技术条件要求,一次性合格,标志着国内最大的核电含铜钢锻件研制成功。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世界最大齿轮箱成功研制。五家重工企业最新技术成果参见下表。
此外,着力拓展国际市场,积极推进国际化战略,成为了“五大”企业应对国内市场疲弱状态的重要手段。2012年,中国一重制造的大型锻焊结构热壁加氢反应器出口印度;太重制造的4立方米、10立方米、35立方米矿用manbetx app 出口印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中信重工的大型球磨机出口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并在澳洲、巴西、智利等地建立销售网络。大连重工的大型散料装卸机械出口巴西。大连重工相关人士介绍,海外业务的出错表现大大弥补了国内风电等行业的利润下滑。
在海外并购方面,中信重工全资收购一西班牙公司后,后者业绩实现逆势增长,不仅当年创造了良好业绩,同时为2013年储备了订单。
运营方式决定未来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发布的《“十二五”机械工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将主攻五个重点领域、实施五大发展战略。其中,五个重点领域为:高端装备产品、新兴产业装备、民生用机械装备、关键基础产品、基础工艺及技术。五大发展战略为: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
作为传统意义上高端装备、新兴产业装备制造的主力军,重机“五大”公司只有切实将五大发展战略落地、植入、生效才可能有未来。
应该说,重机行业的大部分国企的发展模式与宏观经济的动作非常相似,主要以投资扩张来跟随投资拉动所产生的需求。近十年来,包括近年来通过实施IPO,重机企业大规模的技改投入相当普遍,仅就重型锻压装备而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万吨水压机、油压机已有10多台,但据说有企业为核电装备准备上两万吨级油压机。而受核电、航运市场低迷影响,目前压机开工率比较低,造成了资源的大量浪费。由“四万亿”带来的短期“繁荣”效应,使企业对产能扩张产生了更强烈的刺激作用,造成产能总体严重过剩,企业资产负债率高,总投资贡献率比较低,投资效益低下。业内人士对此的评价是:在现有机制下,国有企业仍无法摆脱依靠国家政策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宿命。
事实上,国内“五大”重机公司的硬件水平即使与那些国外著名的公司相比,也不逊色。但在软件投入方面,在为客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的能力方面差距巨大。当强大的“加工车间”,面对变化了市场而无用武之地,收不到加工费时,企业就显得一筹莫展。二重重装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前,装备制造业赖以运行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以及客户需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整个工业流程完整项目中,用户的关注点不是项目中单个零部件,而是整体项目功能是否满足需求。在工业领域,专业化系统服务成为消费趋势,这就需要企业向用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从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转型。
从目前产业的现实情况看,转型对于企业而言,无论愿意与否,都是无法回避的任务,尽管存在机制障碍问题,尽管存在操作层面的极度复杂性。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是核心要素。而转型的效果或将改变“五大”或“七大”领先国内市场的原有格局。
对于转型升级,重机行业的龙头企业——中信重工有着深刻的认识并在行动上有所体现。中信重工力推“三个转型”意在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改变。“三个转型”一是在内涵上,从制造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二是在商业模式上,从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转型;三是在外延上,从本土化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在中信重工看来,转型是一场深刻变革,需要强大的动力驱动。而技术驱动、人才驱动、资本驱动和文化驱动组成了“三个转型”的综合动力系统。
施耐德电器公司曾有过著名的“十年转型”计划。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转型升级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而且,转型的成果也不可能完全被企业阶段性的经营业绩所量化反映。但是否真正实施转型,或许意味着企业之间经营力将逐渐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型对于“五大”同样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