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特重工:由《三国演义》领略儒家思想“五常”之于现代企业管理
儒家思想作为传承二千多年的优秀文化,可以说首屈一指,其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是其他思想所无法比拟的。人们的思想难免受到时代的局限,大部分思想都随着斗转星移、岁月流逝而烟消云散。那些属于少数的能够经受住时间检验、可以推动人类历史持续向前发展的观念,则无疑是人类宝贵的财富。而作为中国正统思想的儒家文化,在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之后,仍处于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以证明其存在的社会价值。
山东德州恒特重工副总经理王登峰
儒家伦理的概念、范畴几乎无所不包、不胜枚举。其基本范畴就包括仁、义、礼、智、信、忠、恕、孝、悌、谦、敬、正、直、勇、节、廉、耻、中庸、经权、慎独、理欲、和同、纲常、公私、荣辱、苦乐、勤俭等诸多伦理观念。儒家思想“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五常是上天授予人类的五种恒常不变的道德规范,也是上天授予人类的命,即天命,是人的本性。在本文中,笔者仅就对于影响社会伦理道德和企业管理提升的儒家思想之“五常”进行探讨,并以《三国演义》中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来加以诠释。
一、“仁”者无敌。
所谓“仁”,就是仁爱,即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换句话,就是“仁者爱人”。首先,是“亲亲为大”,即爱自己的亲人;其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推己及人,由敬侍自己的老人进而敬侍别人的老人,由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爱护别人的孩子;再次,“推恩足以保四海”,即要把这种爱心推广到四海之内,爱全人类;最后,还要“仁民而爱物”,博爱到爱惜天下万物。总而言之,“仁”就是推己及人、由近及远、最后扩展到天下万物的广博爱心。
“仁学”是孔子全部思想的核心,也是儒家最主要的思想之一。在孔子看来,“仁”既是宇宙观,又是做人的最高理想品格,是解决人际关系的最高道德标准。因此,孔子几乎毫不吝惜地把一切好的品德都归结到“仁”中去。他首先肯定了“仁”的重要地位,并强调人们要在“仁”的基础上处理好上下左右之间的各种关系。然后,他把“忠恕”称为“为仁之方”;把“孝悌”称为“为仁之本”;把恭、宽、信、敏、惠称为“仁”的五种品德。所谓“仁”,按他的解释,便是“仁者,人也。”“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
《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仁学”的代表人物,毫无疑问是刘备。刘备(公元161年—223年),字玄德,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汉朝宗室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少时拜师于儒家大师卢植。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蜀汉开国皇帝。南宋文人傅干评曰:“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以下三者足以佐证其为仁德之人。一者激昂大义,义救孔融。其时黄巾余党管亥率众军攻打北海,北海相孔融被大军所围,情势危急,所幸太史慈突围向刘备求救。刘备惊讶道:“北海相孔融居然知道世上有刘备!”便不顾势单力薄,立即随太史慈去北海救援。黄巾军闻知援军至,四散而逃,孔融逐得以解围。
二者颠沛流离,不弃民众。公元208年,荆州牧刘表病逝,曹操亲率大军南下,次子刘琮投降。寄人篱下的刘备只好从新野撤往江夏,路经襄阳,众多荆州士人慕名投奔。到当阳时,竟有10万余众,辎重数千辆,日行仅十里。有人劝说抛弃他们,轻骑前进,但刘备却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遂被曹军追上,大败于长坂,损失惨重。
三者心胸宽阔,善待黄权。刘备“桃园三结义”之二弟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将吕蒙杀害后,刘备为报仇率大军攻打东吴,意欲夺回荆州。结果被陆逊大败于夷陵,兵退白帝城,部将黄权率军投降曹魏。大臣都劝刘备满门抄斩黄权全家,刘备却说:“权投魏实不得以,权未负我,是我负权。”不但没杀,还厚待黄权家人。刘备身居高位,有如此胸襟实为后人称颂。
现今企业家应学习刘备之仁德之怀,则大业可成。据上例其一者则可与同行结为战略合作伙伴,达成共荣共赢之目的;而非大打价格战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据其二者,则可热衷公益,树立良好企业形象,成为有责任的企业家,筑牢深厚的发展底蕴。据其三者,则可凝聚员工,不离不弃,同心同德,共谋发展大计,共创企业辉煌。
仁者无敌,如此而已。
二、“义”者至尊。
所谓“义”,儒家最初的解释为“义者宜也”,是指正当的言行,也就是指符合“仁”的规范的社会实践,其中突出了一个“正”字。《礼运》云:“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这是古代对“义”所归纳的十项具体要求,即:父母慈爱儿女,儿女孝顺父母,哥哥爱护弟弟,弟弟尊敬哥哥,作丈夫的尽到丈夫的责任,作妻子的履行妻子的义务,年长者宽厚对待年幼者,年幼者顺从年长者,身为国君施行仁政,身为臣子竭尽忠诚。即每个人在特定的人际关系角色中,都要遵循一定的标准行事。
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汉代董仲舒进一步指出,“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己,不在正人。” 这就是说,“仁”之“爱”侧重于对他人的爱,“义”之“正”侧重于对自己的正,和当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说法相吻合。“义学”思想肯定会对社会道德和企业经营有着深厚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义学”的代表人物,非汉寿亭侯关云长莫属。关羽(公元162年—220年),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被民间尊为“关公”;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清初文学批评大家毛宗岗称关羽为《演义》“三绝”之“义绝”。
最能体现关羽忠义之举的莫过于“千里走单骑”的故事。自从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关羽即视刘备、张飞为胞兄胞弟,对其忠肝义胆。公元200年,曹操大败刘备,刘关张走散,关羽被擒。曹操遣张辽劝降,关羽不得已降曹,但提出三个条件:一是只降汉朝,不降曹操;二是用刘备的俸禄养他的二位嫂子;三是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便要去寻找他。曹操为留下关羽,对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送美女金银,又是牵马坠蹬,关羽却从不致谢。当曹操将吕布的赤兔胭脂马送给关羽时,关羽却再三拜谢。曹操感到奇怪,问他为什么以前得到东西从不感激,而今却再三拜谢。关羽答曰有此千里马,便可早日找到他的大哥。曹操听后,异常后悔。
后来,关羽知道刘备下落后,立即挂印封金,护送二位嫂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与刘备会和。自此,关羽义举名扬天下。当然,关羽为报答曹操的礼遇之恩,不但帮其杀颜良诛文丑立下赫赫战功,而且不惜冒着违反军令状被杀头的危险,在华容道义放曹孟德,足见其义薄云天。故有“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的盛誉。
现在,关公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精神。除了华夏大地之外,在日本、韩国、朝鲜、泰国、新加坡、东南亚以及海外华侨中,对关羽的膜拜之风也历历不衰。正因为关羽做人做事有始有终,恩怨分明,挂印封金,立场明辨,不但社会人士对其尊崇之至,而且企业家们也对其顶礼膜拜。他们在与人合伙做生意时,都会请一尊关羽像,不背叛合伙人之意,以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善待消费者,善待合作伙伴,善待员工。加之后人神化,故而有武财神之意,所以中国史上武有财神赵公明关云长,文有财神范蠡比干。
三、“礼”者可敬。
“礼”,示人以曲也,己弯则人高,敬人即为礼。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在儒家思想中,礼有三重含义:即礼法、礼义与礼仪。礼法指政治与社会制度,再具体一些,就是指宗法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家族制度。如孔子所说“为国以礼”,荀子所说“礼者法之大分”。礼义指人的社会行为规范,属于道德的体系。如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仪指人际交往中的仪节,表示自己身份和对对方身份的尊重,也包括传统风俗习惯,称为礼俗,如《中庸》说“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在运用上,孔子强调“仁”、“礼”统一,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就是说在礼节背后必须有仁德的实质。儒家强调“礼之用,和为贵”。礼义与礼仪可以通用,都属于伦理道德规范,是文明的重要标志,亦对现实社会和企业管理有着很深的影响。
《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礼学”的代表人物,我首推鲁肃,因为“敬人即为礼”,而鲁肃的字即为“子敬”(当然,这只是巧合)。鲁肃(公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他曾为孙权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于周瑜死后代替周瑜领兵,守陆口。鲁肃去世,年仅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鲁肃的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礼遇刘备,合纵抗曹定乾坤。荆州牧刘表病死后,其子刘琮将荆州拱手献给曹操,这种局面对孙权和刘备极为不利。此时,鲁肃主动请缨,以吊丧为名前往荆州拜会刘备,对刘备礼遇有加,纵论天下形势。遂引诸葛孔明返回东吴,舌战降曹派张昭等群儒,完成合纵抗曹之使命。赤壁大败曹操后,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之格局,鲁肃可谓居功至伟。
二是礼遇孙权,威加四海显能臣。赤壁大战结束,鲁肃先行归来,孙权聚集众将,起身向鲁肃示敬,并说:“子敬,孤持鞍下马相迎,足以显卿未?”鲁肃趋前几步,摇头说:“未也。”众人闻之,无不愕然。鲁肃就座后,才徐徐举鞭说:“愿至尊威德加乎四海。总括九州,克成帝业,更以安车软轮征肃,始当显耳”。孙权听后,开怀大笑,此后愈加倚重鲁肃,最终成立帝业。
三是礼遇关羽,单刀赴会息战事。赤壁战后,孙权把荆州借给刘备。刘备平定益州后,孙权请刘备归还荆州,刘备借故不还。孙权派鲁肃率领大军屯守益阳,和关羽对抗。此时,蜀吴疆土犬牙交错,多次发生摩擦,眼看战争一触即发。鲁肃顾全大局,总是以友好的姿态礼遇关羽。并“单刀赴会”,晓以利害,最终双方以湘水为界,平分荆州,孙、刘休兵罢战,避免了一场战争(真实的历史上,“单刀赴会” 是鲁肃,而非关羽)。
“礼”即遵守制度,就是遵纪守法,恭敬礼让,守规矩。古代作为道德准则的礼则引申为遵守制度、遵守规则的美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我们要把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礼”转化成公司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规矩规则,形成企业的行为文化。这样,所有的员工遇到同类的事情就按照制度办理、遵守制度、遵守规矩就是了。同时,最有礼貌的人是最受人尊敬的人,最能遵守纪律的员工也是最有可塑性的员工。中国人对制度的遵守远远不如西方人,是有违儒家思想的。
四、“智”者不惑。
孔子说:“知者不惑。”孟子说:“是非之心,智也。”说明“智”是聪明、智慧,是指人明断是非和分辨善恶的能力,故是道德品质之一。《中庸》即认为“智”是“三达德”(智、仁、勇)之一。孟子又说:“智之实,知斯二者(指仁与义)弗去是也。”这是说,只有知仁知义才是真正的“智”。董仲舒提出了“必仁且智”的命题,认为“仁而不智,则爱不别也。智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这表明,在儒家传统里,“智”不仅是认识论上的智,更是道德理性上的智。对任何事物都要处理得很平实,智要通过礼来完成。它是理性的,但不是工具理性,而是道德理性和目的理性。
“智”,不但要“知人”(孔子答樊迟语);还要“知己”(《周易•系辞传下》:“知己,其神乎”);更要“知事”(“格物致知”)。
《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智”的代表人物,莫过于诸葛孔明。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政权,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改造十矢连弩等军事及日用器物。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王维新教授评价孔明说:“两汉以来无双士、三代而后第一人。”
说起孔明的智慧,千言难尽,概括讲就是躬耕南阳,勤学不辍;精通音律,能书会画;隆中绝对,纵论天下;舌战群儒,联吴抗曹;草船借箭,三气周瑜;火烧赤壁,巧借荆州;三副锦囊,赚娶尚香;托孤受命,辅佐后主;开诚布公,整顿巴蜀;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修士劝农,国富民丰;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南蛮,七擒孟获;北伐曹魏,六出祁山;装神扮鬼,伏杀张颌;自制连弩,一发十箭;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八卦阵图,御敌丧胆;空城用计,吓退仲达;虽死犹在,计杀魏延;羽扇纶巾,决胜千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肝义胆,绝唱万年。
当然,人无完人,诸葛亮虽然智冠群芳,仍百密一疏,存在很多的弱点,如用人失察,痛失街亭,挥泪斩马谡;虑多决少,志大失机,北伐终无果;举轻若重,事必躬亲,累死五丈原。最终未能完成恢复汉室之大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如果现在的企业家能招聘到一位象诸葛孔明似的高端人才,当是企业一大幸。这种人才不但恪尽职守,殚精竭虑,而且智慧过人,把握大局,同时又忠心耿耿,不营私利。企业家对这种丞相式的人才尽管大胆起用,因为他们没有野心,对“富二代”也会尽心辅佐,不遗余力,一如,李嘉诚创办的长江实业集团的甘庆林。
五、“信”者大用。
“信”指诚实而有信用的品质。交友之道以诚信为本,做人做事也要信守承诺。孔子把“信”,即与人交往中讲求信用,诚实无欺,说话算数,提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孔子说:“谨而信”、“敬事而信”、“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可知可也”。《管子•枢言》中讲到:“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孔子把失信的人看成是无知的人,办不成大事的人;而把守信看成是能够结交天下的君子。这都是强调做人要以诚信为本。
儒家又认为信要与义联系起来,合称信义,故说“信近于义”。另一方面,儒家又强调信必须服从仁义大节,“言必信,行必果”未必就是君子,不必学匹夫匹妇之小信,所以孟子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信”同样影响着管理文化,“上好信,则民莫不敢用情;不信,民勿从也。”
《三国演义》中,最能体现“信”的代表人物,大多推举太史慈。太史慈(公元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至死不弃孙策,被后人以信称颂。陈寿评曰:“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风。”
有两件事最能体现太史慈知恩必报、信诺如山。一是北海报恩救孔融。太史慈少而好学,仕郡奏曹史,以信义著称。时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后孔融被黄巾军管亥所围,太史慈母亲对他说:“汝与孔北海未尝相见,至汝行后,赡恤殷勤,过於故旧,今为贼所围,汝宜赴之。” 太史慈便请来刘备解围。刘备感叹太史慈的义举,对孔融说:“慈与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使慈冒白刃,突重围,从万死之中自讬於君,惟君所以存之。”
二是恪遵信义报孙策。后来太史慈跟随刘繇不被重用,与东吴孙策打仗时不敌孙策,顽抗之下,最后仍被孙策俘虏。孙策相当重视太史慈,成功收揽他。刘繇破亡后,尚有余众万多军卒未降,太史慈便受命前往安抚。众人都认为太史慈从此离去,不再回来。然而孙策却坚信太史慈必不背信弃诺,二人更约定不过六十日后回,太史慈亦果然在期限内回来,此事可见太史慈信守必行。
诚信是道德的基本规范,无论是社会团体,还是企业实体,抑或社会个人,无信都不能立足于社会。现在很多企业核心员工跳槽严重,一方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诚信的严重缺失。我更倾向于日本企业的管理模式,在日本企业里,非常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氛围,员工基本上始终如一,在一个企业里工作到退休。信者大用,值得我们好好研究。
总之,儒家思想之“五常”赋予整个社会严谨的“人伦”理念,强调人际关系秩序化,推行道德伦理、社会规范以及各种礼节,主张建立一个用礼治调节法治的德治社会。儒家思想还要求人们“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现那种“天人合一”的社会状态,和谐而安宁。由于企业员工已是成人,他们在进入企业之前已经基本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念。我国的儒家思想代代相传,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所以现代企业的管理思想大多都可以从儒家文化中寻找到归宿,这无疑为企业推行各项管理制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来自:山东德州恒特重工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