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汽的国际布局
刚刚过去的5月,对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重汽”)而言,就如国际化战略的缩影,在国际舞台上的布局进一步深化——5月7日,与尼日利亚Dangote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出资设立“丹格特中国重汽西非商用车有限公司”,致力于在尼日利亚进行中国重汽产品的散件组装生产;5月8日,与芬兰卡哥特科集团共同出资成立的重汽希尔博公司在泰安运营,将打造优质高效、性价比高的随车起重运输车和m.7manbetx 系列产品;5月12日,集团第6000辆曼技术产品交车仪式举行。
“只有实施国际化战略,才能保持和扩大中国重汽改革重组和发展成果,解决企业长远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国重汽党委副书记韦志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2004年开始启动国际化战略的中国重汽,不仅打通了国际市场途径,而且路子越走越宽,整车出口连续9年居国内重卡行业首位。
出口“引擎”
从上世纪末陷入破产窘境到重组重生后再崛起,创新和国际化战略助力支撑中国重汽做大做强,是中国重汽人的最大感受。
据韦志海介绍,中国重汽的国际化战略始于10年前。2004年,中国重汽提出“双十”行动方案,即2004年比2003年出口整车及创汇额增长10倍,再用两年时间,到2006年底再增长10倍。在2003年中国重汽通过各种渠道仅仅出口了40多辆整车的背景下,要实现“双十”行动目标,在很多人看来是天方夜谭。
然而,奇迹发生了。韦志海说,2004年底,中国重汽实现出口整车526辆,创汇额达1271万美元,顺利实现了第一个增长10倍的目标;2005年出口整车达4920辆,提前完成计划。从此,中国重汽的国际化之路走上了快车道。
“2012年,中国重汽生产的800辆欧五重卡出口巴西;2013年,中国重汽300辆欧五重卡进入香港市场。”韦志海说,借助产品的升级换代,中国重汽实现了中国重型汽车工业与国际高端重卡同台竞争的梦想。
同时,中国重汽也实现了品牌国际化。2010年,中国重汽实施国际市场营销改革,变过去在济南坐等客户为驻扎在国外搞营销。在优化完善国际网络布局中,中国重汽积极推进境外KD 组装网络建设,目前已通过技术合作、实物投入等方式在尼日利亚、摩洛哥等8个国家合作建立了KD 组装工厂;截至2013年底,中国重汽国际市场已发展一级经销商网点160余家,建立400多个服务网点、300余个配件网点。
韦志海表示,更令人骄傲的是,“中国重汽”已成为国内知名的自主品牌,“SINOTRUK”国际品牌也随着产品出口在许多地区和国家成为用户认可和喜爱的中国汽车品牌。
中国重汽国际部副总经理刘青说,“目前曼技术产品已全面导入市场,标志着中国重汽带领中国重卡跻身国际先进水平重卡行列。”
“以前我们是走出去加大推广宣传,现在我们品牌打响了,变成‘慕名而来’了。”韦志海说。
携手曼进入新阶段
在加强国际合作、打造国际竞争优势的同时,中国重汽清醒认识到必须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董事长马纯济认为,只有树立自主品牌,才能强化民族品牌,才能打通通往国际市场的途径。
自主创新与吸收消化国际先进技术并重,是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必经之路。2009年,中国重汽与德国曼公司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全面启动战略合作。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德国曼公司以5.6亿欧元获得中国重汽25%加1股的股权,同时中国重汽引进曼公司TGA 系列化整车技术平台,其欧三至欧五排放,排量5、7、11、13升,功率覆盖140PS-560PS的 D08、D20、D26发动机技术,以及吨级齐全、涵盖轮边减速和单级减速的全套车桥及相应前轴技术,双方建立起面向未来、同步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2013年1月,集中国重汽与曼公司资本与技术深度合作成果于一身的SITRAK 下线。这标志着中国重汽产品与国际一流品质接轨。SITRAK 产品成功导入高端重卡市场,得到了用户广泛好评。”梳理与曼的合作,韦志海认为,这是中国重汽新阶段的开始。
去年4月,中国重汽成功推出HOWO-T系列重卡,这是其采用曼技术,利用和曼相同的生产设备,采用与曼相同的出厂检验标准,结合中国国情及50多年成熟重卡制造经验,生产的新一代高安全、高可靠、高经济性产品。
在韦志海看来,在与曼公司的合作创新过程中,中国重汽不仅得到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动机、车桥及整车技术,同时也学到了产品开发思路、业务流程以及管理方法,更学到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实现了人员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5月12日,中国重汽曼技术产品上市一周年暨第6000辆曼技术产品交车仪式在济南举行。中国重汽总经理蔡东表示,中国重汽正在践行的是一条从德国创造到中国制造直至中国创造的发展之路,这对于中国重汽未来发展以及双方的长远合作都具有深远意义。(本文来自中国重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