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字”真经

2015-03-20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讲实际、接地气,问题鲜明,言语朴实,充满民生情怀。整个报告亮点纷呈、饱含真情。其中三个特点,更是令人眼前一亮。

抓“时”而上。《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增强各类所有制经济活力。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制定非国有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投资项目的办法,在金融、石油、电力、铁路、电信、资源开发、公用事业等领域,向非国有资本推出一批投资项目。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实施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更多领域放开竞争性业务,为民间资本提供大显身手的舞台。” 进一步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这些政策的逐步落实,为企业的发展壮大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为企业摆脱束缚,冲出行业不景气的“泥沼”带来了曙光。可以说,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各行业的发展都要紧跟时代的潮流。

扣“实”而作。李总理对2014年的工作总结言简意赅、点到即止,2015年的工作部署条理清晰、面面俱到,这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个明显风格。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无论是“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的厉言指责,还是“力争让最后20多万无电人口都能用上电”“无论财政资金多困难,惠农政策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支农资金只能增加不能减少”的郑重承诺,都可谓以实动人、以实服人。他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就大家关心的房地产和住房保障问题,提出“干一寸胜过说一尺”,是对千千万万的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警示和告诫,是对实干兴邦、以实干兴企等精神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顺“势”而为。随着近年来GDP增速有所放缓,国际上唱衰中国发展的音量在加大,国内也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可能已进入“康德拉捷夫长波”下降阶段。此时此刻,认清大势所趋、顺势而为至为关键。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一方面要主动适应、顺乎时势,在奔跑中调整呼吸,踏准发展的节拍;另一方面,更要积极引领、有所作为,在创新中激发智慧,争取更好的结果。新常态不是新无奈,虽然意味着新困难、新挑战,但更孕育着新机遇、新希望。综观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这是总理传递出的鲜明讯息。

时、实、势贯穿了整个报告的每一个环节,是我们理解和学习本次《政府工作报告》的起点,更是我们在实际中落实两会精神的原则和态度。

相关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