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工张炳稳:工厂里走出的村书记

柳工 2015-12-14

前言:“村书记”通常又叫村官,是目前中国农村的基层管理者,这个“官”主要跟村民和村事打交道。在广西柳工,也有一个村官,这个村官名叫张炳稳,他跟那些土生土长的村官很不一样,因为他是从工厂里走出来的。

临危受命,接受挑战

2008年初,那时的张炳稳还是柳工路面公司的一个车间主任,天天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日子。一天,领导找他谈话,问他愿不愿意到农村去锻炼锻炼?作为柳工的厂子弟,张炳稳从小生活、学习,到此后参加工作,一直都是“呆”在工厂里的,对工厂里的一切都非常熟悉,并形成了一个非常单一的轨迹。而对于农村,却没什么概念,也不知如何跟农民打交道,更不知自己是否能在那个广阔天地里大有作为。再说要去的地方又是偏远山区,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心里不免有几分忐忑。但当他得知此事之前曾物色过几个人,却因种种原因没能成行时,喜欢尝试新事物的他就决意接受这个挑战。

为什么要去贫困农村?那下子张炳稳也总算明白了几分其中的道理:贫困村大都远离城市,城市里集合的资源,如财富、知识、人才、技术、经济和现代文明等,都难以辐射覆盖,即使有些辐射得到,其“光源”也极其有限;再有就是贫困村的自我发展和主体意识还不够强,需要借助外部资源来加以引导和培养,以便群策群力,帮助村民早日摘下贫困帽,让农民享受到改革成果,过上幸福美满的好日子。

临行前,领导对他提出要求,希望他扛着红旗去扛着红旗回,不打退堂鼓。当时说好是去一年,但他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好几年,而在这几年中,他也从最初的扶贫指导员,走马上任当起了村书记。

城乡差别,立志改变

张炳稳的第一站,是被委派到广西来宾市武宣县三里镇三江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兼扶贫队员。

三江村是壮族村,村子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绝,因为没有道路,村民出行只能靠两条腿。村民住的是泥土夯成的屋子,房顶以茅当瓦,冬天冷风飕飕,雨天漏水涟涟。全村不通电,也没有自来水,到了晚上,到处黑咕隆咚,更谈不上看电视和有什么别的文化生活了。他“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村民们是怎么过的!”

第一次身处三江村的现实当中,张炳稳的心情和思绪是非常复杂矛盾的。“想想吧,要是在城市里,当夜幕降临,整个城市都是万家灯火,一片通明,马路上的灯会一直照到天亮。”

他想象着自己所生活的那座具有“全国最美夜景”美誉的城市——柳州,想着城市里四通八达的宽敞马路和街道上的人来车往,想着城市里的夜市喧嚣足以让休闲和娱乐持续到天亮;想着城市里的公园、学校、医院、超市、车站、药店一路数不胜数……城市里一切的一切,此时都有如天堂一般,多么让人心驰神往。

而“眼前的这个地方,真的是去了让人‘惊心’,看了让人‘痛心’,想走让人‘揪心’,要改变现状则让人‘费心’”啊。

强烈的对比让张炳稳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同时也深感肩上担子的无比沉重。“那下子,城市和农村就好比摆放在一起的两幅画,让人看了心里怎么都无法平静,而且你看得越多了解得越深,越叫你无法心安。”于是,他在心里默默发誓:一定要坚持下来,为改变这样的贫穷落后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农村的苦,他不想多说,“有时候想逃跑,但又有一个声音在说,你要坚持下去。”

正是这份坚持,让张炳稳沉下心来走访村民,展开调研,写出了村情调查报告,制定出了调整产业结构的方案并加以实施。他与村干部们齐心协力,积极开展民心工程,大办惠民实事,将争取到的扶贫资金,用于疏通水渠,修建通往外界的环村路,为100多户村民修建沼气池,建立起了村级卫生救助站等,他们还大力推动洁净乡村活动,并在三江小学建了蓝球场,升旗台,使过去脏乱差的环境增添了整洁干净的颜值,也使三江村的精神气质有了显著的改变。

柳工张炳稳:工厂里走出的村书记

张炳稳(左)走访村民,体察民情。

三江村的村民深知,张炳稳这个指导员为村里办下的许多需要用钱的大好事大实事,其实都得益于他身后有一个名声响当当的企业的大力支持,这个企业名叫柳工。于是,三江村的村民自发从村庄骑单车到柳州,专程来给柳工赠送了一面锦旗。

这一年,三江村的扶贫项目通过了自治区的验收。柳工获得了广西定点扶贫先进单位称号,张炳稳当然成为定点扶贫的先进个人。

“那一年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村里的经济效益比原来提升了30%,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1140元,提高到了1400元。”

说起这件事,张炳稳流露出一脸欣慰。要知道,尽管在城里人看来只有区区200多元的增收,但在当地,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征战南北,“宝马”开路

一年之后,三江村的帮扶工作结束。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人选,张炳稳又转战到了广西来宾市金秀县六巷乡门头村,担任了2年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兼扶贫队员,帮扶对象是瑶族同胞。

贫困乡村交通不便,一驾摩托伴随着张炳稳风里来雨里去,往返于驻点村和穿插兼顾帮扶的村庄之间,穿行在田垅小道和丛山峻岭之中。由于路况崎岖难行,好几次都遭遇险情,一次还差点掉下山沟,幸好被一排树挡住。但没办法,村民们东山头一屋,西山脚一户的住得都很分散,你要去走村串户开展工作,就得靠这辆心爱的“小宝马”带着你满山遍野地跑,在山村里办事,摩托就是效率。

当然,这辆摩托还有另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功能,就是它的后架能驮得起他的“一间房子”。贫困村没有旅社,也没有宾馆饭店,而他的摩托后架上,就是他的旅社宾馆和饭店,那里捆绑着他的全部家当:帐蓬、被褥、衣物、乃至口盅毛巾牙刷等,全是生活必需品。由于还兼顾着其他乡镇的穿插性扶贫工作,张炳稳经常需要四处转战,更换驻点,因此走到哪里,他就把自己的这个“家”搬到哪里,就到哪里去安“家”。无所谓辛苦,只要不给当地干部群众添麻烦,干什么他都愿意。

奔波,是自然的。那时209国道正在修路,满天满地都是粉尘,一趟过去全身都变了颜色,连胡子眉毛都是灰土,戴着口罩都没用,鼻子里还是灰。吃的方便面也是东一餐西一餐,有时候没法注意到卫生,常闹肚子,胀气,肠胃功能有些失调。好在心中有一股气,挺着,去面对。

柳工张炳稳:工厂里走出的村书记

张炳稳骑着他心爱的“小宝马”在209国道上。

而恰巧在这一时期,他的家庭也面临着一大堆困难,需要他去克服和面对。他初次离家时,儿子才几个月,他离家一年,孩子也才一岁多,因为家人无力照顾,早早就被送进了幼儿园。妻子身体不好,患有哮喘,工作的辛苦和照顾小孩的劳累,让她力不胜任,不得不选择送孩入托。母亲患有重度糖尿病,父亲需要常年悉心照料她,尽管这样,母亲还是没能熬过2009年。岳父母家也帮不上什么忙,因为岳父左腿动过2次大手术,自理都不便,一切需要岳母操持……

[page]

谈起父母和妻儿,张炳稳一脸内疚。但他并没有因此打退堂鼓,更没向组织提要求。只是每次回家探亲时,他会尽可能更多地做家务,更多地陪伴妻子儿子,更多地孝敬老人,以弥补他长年在外的亏欠。他想,困难谁都会有,谁家都有,挺一挺,这一切会过去。

 

柳工张炳稳:工厂里走出的村书记

每次回家探亲,张炳稳都会尽可能更多地陪伴孩子。

就这样,他又坚持了2年多,战线也越拉越远,直至抵达广西最北面的三江县,期间还有穿插性的扶贫工作需要继续兼顾。为此,他的那辆“小宝马”又奔忙于三江和柳州两地,一路的风餐露宿,一言难尽。

满山茶园,最美景致

2012年,根据上级精神和部署,张炳稳受柳工委派,来到距柳州230公里的三江县林溪乡美俗村,任第一书记。

美俗村地处广西最北面。村里共有384户共1600人,均为侗族,这里全村水田人均不足0.5亩。由于人多地少,加之基础设施落后,80%的劳动力外出务工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村集体里没有一文半毫的原始积累。

但这儿也不是完全没有发展优势,杉木、松树、毛竹、茶叶随处可见,只是分布零星,还没有形成大的规模和产业。相比之下,杉木和毛竹的生长周期要长一些,而茶叶,是每年都可以采收的,尤其是这里的环境气候,对茶叶的种植有着绝对优越的天时地利,只要动员群众多种植茶园,形成规模和产业,就会多有一条致富路。

张炳稳走马上任来到美俗村时,柳工在美俗村投入50万元作为群众增收主要项目的一个茶叶加工厂已经开始运行。因为有了这个实体,带动了当地及周边群众种植茶叶的热情和信心;也使张炳稳在美俗村开展工作更有底气。从茶叶的种植管理,到茶叶的加工流程,以及如何使农民在这个行业上获得稳定和长期收益的发展远景等等,都被他提到了重要日程。

经过两年的努力,美俗村茶园已初具规模,仅茶叶单项收入就高达589万元,人均增收1900元,惠及美俗村及周边区域群众3100人。同时茶叶厂还招收村民进厂当工人,为村民解决就业问题。

如今的美俗村可称得上一个“有点实力的村庄”了,村集体里有了一定的积累,村委会有能力为村民办更多的好事实事,文化生活也随之丰富多彩起来。村里的球场、戏台,阅览室、健身广场等基础设施,也都在落成或兴建。村民们安居乐业,和乐融融,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柳工张炳稳:工厂里走出的村书记

村里有了集体经济,“大当家”张炳稳(左一)和村干部们在给贫困户发放物品。

说起茶叶,张炳稳意犹未尽。别小看那些小小的叶芽,它们可是一个个会变魔法的小精灵,是美俗村经济舞台上闪亮登场的舞者,在满山遍野里舞出了一片新天地。而茶厂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也因为改变思路,变“救济”为“造血”,走出了一条“坚持以当地群众为主体,帮扶引导为辅”的专业合作化成功道路,从而使焕然一新的美俗村成为周边招蜂引蝶的示范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激情犹在,初衷不改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张炳稳在扶贫路上已走过了六七个年头。

这些年来,张炳稳在桂中大地上从南到北先后到过4个县,蹲点过4个村,服务对象全是少数民族。每到一处,他都能跟当地群众融为一体,打成一片,真抓实干,把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在这一路的风雨兼程中,扎实勤恳、任劳任怨,用一种永不消退的激情和干劲去面对工作和生活,成了他的人生写照。他也因此多次获得上级党委及政府部门的表彰,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扶贫队员。而看着贫困村民们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对未来有希望,有梦想,他觉得这才是自己扶贫工作最大的收获和快乐。

谈起扶贫问题,张炳稳见解独到,“我认为贫困农村的问题首先是温饱问题,是民生问题,一延伸就是社会安定团结的问题,再一放大就是党和国家有没有为民造福,为老百姓谋福利的问题。”他说近十年来,中央每年发布的1号文件都会将农村的发展摆在了显要位置,因此自己要尽职尽任,努力把这项工作做好。

而对于对农村的总体印象,张炳稳认为贫困农村的总体情况其实都差不多,基本都是处于老、少、边、山的偏远地区,环境恶劣,资源稀少,或者缺水少医,或者交通闭塞。有人曾形象地比喻:“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性生活基本靠手”。事实上这样的比喻并非夸张。因此他要求在解决好贫困村温饱问题的同时,精神层面的东西必须及时跟进,时事政治、普法教育、科普知识、文化娱乐等,在贫困村同样重要,不可或缺。

经过了农村的历炼,张炳稳的人生体验和思想见识自然要比当初在较之单纯的车间主任岗位上要精彩纷呈得多,他把这份人生阅历的意外馈赠,看成是“送人玫瑰”之后的“手留余香”。在农村广阔的天地里,他经受的锻炼和得到的收获是多方面的,身处复杂和未知的环境,他不仅克服了各民族之间的语言沟通障碍问题、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的差异问题、交通及人身安全方面的问题等,也形成了他敢于直面困难,勇于担当的鲜明个性,激发出他能够依靠政策和灵活变通解决问题的领导能力,更提高了他严格自律,勤政为民,善学慎思的境界认识。

回望自己所走过的扶贫路,张炳稳感慨万分。他说当初自己是带着满腔热情来到农村的,能够投身到扶贫工作服务农民,他感到很荣幸,也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觉得这是时代赋予他的重要使命。时过境迁,而今作为美俗村第一书记他,却依然初衷不变,激情不减,时刻牢记柳工领导的嘱托:只要红旗在手,他就会将手中的旗帜高高举起,迎风飘扬。

对于下一步打算,张炳稳表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需要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农村的许多事情,需要像种庄稼那样未雨绸缪,比如美俗村的经济建设、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生态环境等,都需要早作打算,全盘考虑。”

看得出,张炳稳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农村能否大有作为,毋容置疑,张炳稳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本文来自柳工)

柳工设备推荐

相关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