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平邑石膏矿救援成功,宝峨钻机发挥关键作用
持续36天的山东平邑石膏矿垮塌救援工作于2016年1月29日夜结束,4名被困矿工成功获救,创造了中国矿山救援史上第一个通过地面打孔救援成功的案例。3台宝峨钻机参与了此次救援,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5年12月25日事故发生后,由于井下坍塌严重,地下水平掘进受阻,因此深达216米的大直径钻孔成为救援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上图为通过地面钻孔救出的被困矿工。
2015年12月26日,在接到救援指挥部的通知后,4名宝峨中国员工当晚即赶到现场配合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淮南队参加救援。为了确保钻井顺利进行,2名德国钻井工程师放弃圣诞节休假,于12月28日抵达现场,并立即开始投入救援工作。
在发现井下4名被困矿工并确定位置后,2016年1月1日,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淮南队与宝峨公司的技术人员一起开始5号钻井的施工。根据地质情况,指挥部确定了先采用宝峨BG 38旋挖钻机钻进到54米,再用宝峨RB-T 90钻机钻达最终深度的方案。
在5号井施工过程中,救援人员采用了宝峨旋挖钻机钻达54米,下入800mm直径的套管,之后再用宝峨RB-T 90车载钻机采用潜孔锤反循环、气举反循环、牙轮钻头空气正循环、牙轮钻头空气反循环等多种施工工艺,克服了地层坍塌、掉块严重的技术难题,施工过程中虽遭遇卡钻,但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成功,钻孔内分别下入610mm直径和508mm直径的套管,最终于2016年1月29日完成了内径490mm左右、深达216米的救生通道。上图为外径508mm的套管下到204米的位置。
上图为宝峨技术人员与指挥部专家共同研究钻井方案
上图为宝峨技术人员与指挥部专家合影
上图为在山东平邑现场参与救援的德国专家
回顾5号井的施工过程,可谓一波多折,多种钻井工艺悉数上阵,救援人员最终克服了各种困难,成功地完成了这口“救命井”的施工。
为保证钻孔的垂直度,2016年1月1日夜间,5号井旋挖钻机开钻后,宝峨救援人员下到孔内检查钻孔底情况。(见上图)
上图为宝峨BG 38钻机在进行5号钻井施工
上图为配置711mm大直径潜孔锤的宝峨RB-T 90钻机
上图为宝峨RB-T 90钻机在5号钻井施工中采用711mm直径潜孔锤反循环施工,平均钻进效率达4-5米/小时。
上图为宝峨RB-T 90钻机钻至169米深处遭遇卡钻后,德国专家与淮南队救援人员共同处理事故,并获得成功。
上图为卡钻处理完毕后,救援人员将外径610mm的套管成功下放到168m深处。
上图为下放外径610mm套管后,进行固井。
上图为宝峨RB-T 90钻机准备实施泥浆气举反循环钻进工艺,在钻透固井留下的水泥塞施工中效率高达8米/小时以上。
上图为宝峨RB-T 90钻机采用空气正循环洗井。
上图为2016年1月23日凌晨,宝峨RB-T 90钻机采用牙轮钻头空气正循环工艺施工,并钻达217米深,虽然没有直接贯通巷道,但与巷道的距离仅为800mm,为井下矿工掘进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page]
上图为宝峨RB-T 90钻机采用牙轮钻头空气反循环工艺清孔,并最终钻达228米深,即低于巷道10米多的位置,确保救援通道内的有足够的排渣空间。
上图为宝峨RB-T 90钻机下放外径508mm的套管。
上图为外径508mm、内径493mm的用于构筑最终救生通道的套管。
508mm套管下放到206米后遇阻,救援人员采用73mm油管通井,并于2016年1月29日下午最终完全贯通了救生通道。
上图为救援人员在实施下放钢丝绳救人前,进行最后一次测井。
上图为救援人员在实施下放钢丝绳救人前,正在通过测井设备观察孔内情况。
2016年1月29日傍晚,实施救援前的现场。
救援人员通过电话与井下被困矿工联系,进行最后救援的准备。
上图为四名矿工陆续获救。
在此次救援中,共有3台宝峨钻机在现场施工,分别为RB-T 90车载钻机、BG 38旋挖钻机和BG 26旋挖钻机。
上图为救援现场的宝峨BG 26和BG 38旋挖钻机。
上图为参加救援的部分宝峨中国员工。
参加救援的宝峨员工与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淮南队的救援人与在现场合影。
宝峨天津工厂员工连夜加班,生产出特制的加长钻头并迅速运往现场。
2016年1月22日,救援现场遭遇严寒,夜间温度抵达零下18度。救援人员仍然精神饱满,准备进一步实施既定方案。上图为宝峨人员与指挥部领导和专家合影。
上图为施工现场夜间寒冷异常,泥浆管、钻杆、铁链都已结冰。
宝峨员工与国家矿山应急救援淮南队的员工共同奋战,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上图为德国宝峨的钻井技术人与在指挥部与专家讨论钻井方案。
上图为宝峨人员接受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采访。
宝峨公司人员在现场接受中央电视台外语频道采访。
上图为宝峨员工在现场的帐篷内短暂的休息。
(本文来自德国宝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