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福建泉州成为“双创”沃土

2016-07-28

7月20~22日,为进一步推进泉州市园区和孵化器在“十三五”期间的健康快速发展,由泉州市科技局组织的园区与孵化器运营实战训练营在泉州金星大酒店举办。

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福建泉州成为“双创”沃土

6月2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等一行人参观领SHOW天地。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类似这样的专场培训活动在泉州越来越多。一年多以来,福建泉州通过积极探索创新众创空间的发展模式,涌现出了一批有亮点、有潜力、有特色的众创空间和新型孵化器,并成为创新创业的重要阵地和创客们的聚集地。

记者从泉州市科技局获悉,目前,泉州已有24家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3家省级互联网孵化器。同时,结合泉州特色产业进行差异化经营,已培育59家众创空间,集中汇聚了创客5630位,孵化创新创业企业626家,项目1080个。

聚集各项创新要素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为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泉州市在系统学习《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条措施的通知》等文件基础上,深入北京中关村、上海、苏州等地开展众创空间的考察学习,不断加快“双创”工作的建设步伐。

2015年10月,泉州市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若干意见(试行)》等有关决策部署,在激发创业创新主体活力、加快构建众创空间、建立创业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拓宽创业创新投融资渠道、深化适合创业创新审批改革、加大财税政策扶持、营造创业创新社会氛围、加强组织保障等八个方面提出一系列具体的工作意见。

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福建泉州成为“双创”沃土

泉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

随后,泉州市科技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发展众创空间促进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在福建省率先制定众创空间认定和管理办法,从规范运营管理、配套设施、导师队伍、融资服务等方面入手,着力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业服务链条和良好的创新生态,有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记者了解到,目前,泉州市的众创空间类型主要有六大类:

一是综合生态型。这类以丰泽创客领SHOW众创空间、鲤城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晋江三创园创客大街为代表的众创空间,以公寓为载体,构建一个集居住、创业、社交、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生态,也为创业者的居住和生活提供一个寻求合作交流与资源整合的平台。

二是文化创意型。此类以丰泽春风众创空间、洛江文化公社为代表的众创空间,主要为互联网、文化创意等创业者提供人性化与智能化结合的共享办公空间服务、时尚及极具创意设计的工作空间和社交平台。

三是产业链整合型。此类以石狮星期YI创客空间、鲤城泰克创客空间、德化瓷智汇众创空间为代表的众创空间,一般由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以服务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为主,提供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及产业链、市场资源支持,协助优质创业项目与资本对接,帮助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成长。

四是创业孵化型。此类以石狮V-WORKS创客空间、丰泽蕃薯创客空间为代表的众创空间,以服务创客群体和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标,将创客的奇思妙想和创意转化为现实产品,为创客提供互联网开源硬件平台、开放实验室、加工车间、产品设计辅导、供应链管理服务和创意思想碰撞交流的空间。

五是投资促进型。此类以泉州高新区创客梦工厂、安溪弘桥智谷众创空间为代表的众创空间,针对创业项目、初创企业急需解决的资金问题,以资本为核心和纽带,聚集天使投资人、投资机构,依托其平台吸引汇集优质的创业项目,为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帮助企业对接配套资源,从而提升创业成功率。

六是校园培训型。此类以石狮闽南理工学院创客园为代表的众创空间,借助高校背景、校友资源鼓励引导有创业意向的科研人员、大学生、留学人员等开展创业,建立了良好的项目库,选择市场发展前景好、技术领先、处于产业链高端的早期项目予以投资和孵化,培育生成一批有创新元素的中小企业,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这些在不同领域创新创造的众创空间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创新中谋转型,越来越多的创客走上了创业之路。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壮大创新创业群体

为解决泉州科技创新资源短缺、平台建设短板的问题,泉州市持续加大对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有力促进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加大建设步伐,组织开展中科院技术项目对接活动,有效促进了中科院项目成果在泉落地转化。此外,泉州还引进了华中科大智能制造研究院、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国防科大高精度数控制造研发平台等二十多个重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通过持续实施“137科技创新平台计划”,泉州在全市各县(市、区)及高新区各分园区全面布局19个科技孵化器,新建64个企业研发中心、17个实验室、18个研究院所、8个检测中心、9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实行重点项目管理服务和动态监督,完成投资9.93亿元。

创新推动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新型科研机构,引导泰克通讯、南方路机等多家骨干民营企业出资1.7亿元投资建设微波技术研究院等20家新型科研机构,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业内生创新动力。

政策力挺,使得泉州科技创新创业群体获得新发展。泉州市科技局在认真贯彻《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与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基础上,扎实开展民营科技企业孵化器备案、从业人员资格培训等工作,给予“环保型小样染色仪的研制”等5个孵化器科技项目立项支持,引进美国硅谷创客资本、深圳华制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来泉建设泉州工业4.0孵化器,推动建设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24家(国家级2家、省级8家)、省级互联网孵化器3家。

随着科技创新创业群体日益壮大,泉州市还专门制定重点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工作方案,通过举办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辅导培训班,加快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更加突出的产业龙头、骨干型科技企业。2015年累计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528家、高新技术企业266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79家、市级以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398家(其中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28家、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103家,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62家),全市科技型备案企业达768家,推荐220家企业列入2015年福建省科技型企业备案。

打造创客活动周专场对接促实效

为进一步助力创客创业梦,泉州市科技局于近期连续举办了多场创客活动周,包括石狮科技活动周专场、资本对接专场、3D打印专场。

泉州创客活动周首场专场在石狮星期YI服饰创意博览园举办,该科技活动周以“创新引领·共享发展”,结合泉州创客活动周,集中组织开展创客活动市集、创客高峰论坛、科普灯谜竞猜、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科技宣传进校园等丰富多彩的科技宣传和大众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提升公众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创新、创意、创造、创业……这需要思维模式和实践行为的高度融合。在星期YI,我们能让你找到所需要的‘创世界’。”石狮星期YI服饰创意园执行董事李明欣简明扼要地讲述了星期YI服饰创意园的内涵,他说,这里就是纺织服装业的“硅谷”。

类似于星期YI这样的众创空间,如今在石狮已不鲜见。它们有的由政府主导,有的是民间自创;有的脱胎于传统的科技孵化器,有的依托于行业龙头企业;有的打着“互联网+”的烙印,有的与区域优势产业密切衔接……在石狮,蓬勃兴起的众创空间各领风骚。

有想法,但是缺少资金和资源,是当前创客团队都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在创新创业资本对接专场上,泉州市科技局充分发挥福建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资本市场的作用,为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搭建对接平台,帮助解决初创企业资金问题,以创业、创新、创投“铁三角”引领创业浪潮。

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为与会企业带来了两个重磅利好:福建省创业创新天使投资基金以及海交中心双创板的设立方案。据了解,福建省创业创新天使投资基金出资总额3亿元,首期规模1.2亿元。该基金旨在培育优质的成长型、科技型创业创新项目和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海交中心双创板面向的客户群指向持续经营12个月以上的创新创业企业、成长型企业,通过高新技术认证、商业模式具备成长潜力的企业优先。

请进来走出去打造泉州经济新引擎

随着众创空间及科技孵化器的发展,泉州创客团队和园区孵化器越来越多。为此,泉州市有组织地开展多层次的创业创新交流活动,借鉴先进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机制,弘扬创新精神,树立创业典型,使创业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

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福建泉州成为“双创”沃土

泉州创客活动周(石狮专场)启动仪式。

为贯彻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和管理办法》(国科发高〔2010〕680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推进泉州市园区和孵化器在“十三五”期间的健康快速发展,加强对园区和孵化器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泉州市科技局在7月20~22日举办了园区与孵化器运营实战训练营,并计划于下阶段组织赴上海、南京、苏州等地实地参观考察学习博济科技园、O’PARK中国园区在线、创客邦等智慧园区和孵化器。

目前,泉州已成立了全市众创空间联盟,通过联盟增进众创空间之间资源和讯息交流,促进众创空间服务体系创新和完善。综合运用购买服务、资金补助、无偿资助、业务奖励等形式支持研发设计、科技中介、金融服务、中试孵化、成果交易、检验检测等众创服务平台建设。

此外,泉州还计划“走出去”,与南平等地建立众创空间山海协作联盟,积极引导两地众创空间、创新团队充分发挥各自产业、资源优势,深度开展项目合作和对接,激发两地创新创业活力,共同促进两地产业加快转型升级。

可以说,泉州众创空间建设已然成为了八闽大地上一道独特的风景,掀起了全城“众创”大热潮。这些众创空间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让创新创业真正成为泉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本文来自中国工业报)

相关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