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毅:无智能制造的工业云是浮云

2016-08-23

新一轮革命产业到来之前,一定会有标志。新一轮产业革命到来也一样,无论从生产产品的装备以及生产模式,包括产品的消费模式以及从业的人员,所有的这一切,也都会发生变化。确切地说,当下这几项指标正在发生变化。

新一轮工业产业革命背后是什么在驱动?在数码大方董事长兼总裁雷毅看来,各个国家情况并不完全相同,英国是从3D打印开始装备的变化;德国工业原先有三个基础,科学和技术、中小企业以及把中小企业产品链接起来的标准;但后来他们意识到信息驱动可以作为重要力量,并开始倡导工业4.0;互联网是美国的长项,在大的产业里头,美国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希望对产业的转型起到很大的牵引和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改变工业格局

一句话来说就是,不同的国家在产业基础往新一轮革命产业方向走的时候,找的是不同的切入点。但一个共同的观点是新一轮信息技术可能是产业革命重要的推动力。

业界都在讨论,中国装备业低端优势在流走,高端被压迫,中国装备业怎么能够更好的定位?如何满足内需?在这个过程中,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雷毅说:“过去都认为软件和产业是两张皮,但是两化融合给了一个新的概念,它不是两张皮它是一张皮。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在他看来,第一,新的生产要素产生,就像过去的厂房、设备以及相关的原材料一样;第二,信息技术会在传统的生产要素里面发挥重大的作用;第三,信息技术让所有的东西再造,这时候信息技术可能是平台、框架或者核心驱动力。

雷毅强调:“过去的四、五年信息技术作用于产业的时候,主要作用在消费端,就是大家通常提到的消费互联网。但未来15年,信息技术进入到产业、工业以后,整个格局会更大规模的发生变化。比如未来的产品将会是物理和数字产品的融合。而所有的企业在专业化、分散化、互联互通的前提下,针对目标实现动态组织的调配将是未来产业新的状态。”

未来15年的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主要在哪些地方有差异?

据悉,未来互联网平台不似现在的买卖平台,而是供需协作的平台。另外,它能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同时释放产能,其采用的技术包括工业软件、大数据、互联网及背后的云计算、物联等,也包括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或数字工厂、智能工厂。

工业互联网呈现形式就有工业云,工业云本质上就是互联网平台,当需方给出订单的时候,供方回答两个问题:生产能力能否满足?此外就是供方的生产资料如何被共享?

当然未来工业平台也会有支付等服务共同组成工业云生态环境,协调供方、需方等各个方面的关系。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产业强化专业的部分,并被影射到平台上,形成大的生态。智能制造过程中的研发、生产、供应各个环节都将智能化,走上互联网平台。

北京工业云的实践

据雷毅介绍,北京工业云的平台在2010年组建之初,大家的认知并不乐观。但截至2016年初的时候,北京工业云在中国16个试点省市里面被验收,目前也正在服务于北京智能创新设计以及京津冀资源协同。

“到今天为止,目前有18万家单位在上面进行登陆,有很多的资源平台。比如企业发布任务的时候,可以知道承接任务是谁,做过什么,能做什么;他的产品、能力,包括质量标准水平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的资料、资源被社会共享。”

雷毅说,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过程中生产门槛降低,产品第一时间设计出来,利用在互联网上的交流,可以共同协同来完善设计产品、进行产品加工。雷毅给记者介绍了另外机械阀门行业应用工业云平台的案例。他说,中国的阀门企业差不多有1800家,整个产值2500亿左右。但在如此众多的生产单位中,用户如何快速找到符合其预期的产品,并不容易。而阀门工业云平台上线后,现在已经有300多家,8000种产品在上面交易,产品数量超过3200万个。

此外,所有的阀门产品在软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很多颗粒化的数据,颗粒化的数据组合在一起,会形成新的产品。雷毅说,如此,产品的门槛就会被降低,加上生产的规则、规律被采用,新一轮的产品设计会非常的快。在工业互联网下,无论是报价还是选型,根据工况选用什么样的材料,然后把这些产品本身放到不知道哪个地方进行生产,并对生产的过程进行监控。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监控到生产环节相应的情况,设备的情况、物料的情况以及仓库的情况,让整个的生产和制造透明,同时把设计所有相关数据放到这样地方共享,让生产和制造透明。

用户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去跟踪想看到的任何的环节。产品最后的装配,不简单的是一个装配程序,通过所谓的物联,把装配的数据送到装配小组那儿来。

“工业云如果没有智能制造的支撑,将会是一片浮云!”雷毅强调,在工业云的平台下,智能制造可以让企业转型升级变到新业态里面。当然前提是企业本身的智能化,加上产品智能化和装备智能化。“未来,我们的竞争或者合作不是技术、不是产品、也不是企业,而是生态竞争。互联网包括大数据、工业软件在整个过程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会把孤立的东西连接在一起,形成未来的生态圈。”(本文来自中国工业报)

相关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