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玉良:陕汽重卡持久相伴
“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口迁移事件。19世纪开始,以山海关为界,无数的中原百姓进入东北谋生,其中山东人占据大部分。改革开放后,山东省依靠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快速的发展起来,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第三大省,不少曾经闯入东北的山东人开始回来发展。
青岛作为山东经济最早起步的地方,是目前山东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是大量东北人回归“祖籍”的首选,以青岛黄岛开发区为代表,该区的东北人口约在50%以上。黄岛拥有大量的港口资源,来黄岛打拼的东北人中,除去做生意的,有很多人都是在港口做司机,任玉良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家乡在黑龙江。
大部分的男人小时候都有一个“军人”梦,并且十几年前,当兵转业后还可以分配工作,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仿佛是命中注定要与卡车结缘,任玉良当兵的时候就是“汽车兵”,也算是掌握了一技之长,转业后被分配到了黑龙江省鸡西市矿务局驾驶矿用自卸车。
鸡西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主要城市之一,是东北地区最大的煤城,矿区中活跃着大量的自卸车,从那时候起,任玉良便对陕汽重卡印象非常深刻,因为矿区中所见的自卸车大部分都是陕汽重卡,自己也曾驾驶过一段时间,“动力充沛、皮实耐用”是陕汽重卡留给他的最深刻印象。
生活好像是故事会,从一开始便为我们的人生规划好了该有的情结,任玉良的人生仿佛与陕汽重卡紧紧相连。由于矿上的生活又累又脏,赚钱又少,刚好有朋友在青岛的港口开车,便建议他也过来。如今,任玉良已经在黄岛生活了18年。
来到黄岛之后,任玉良先是为物流公司打工,驾驶的第一台车就是陕汽奥龙,他还记得那台车是290马力的4X2车型,谈到对这台车的印象,他用东北话说了两个字“禁造”(意思是可靠耐用)。
彼时的黄岛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集装箱量与日俱增,港口牵引车需求数量高速增长。任玉良身处其中自然感同身受,觉得开卡车很赚钱,但是为别人打工终究不是长远之计,便于家人商量,准备自己购车自己做老板。
不久之后,任玉良便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台集装箱运输牵引车。由于之前驾驶陕汽奥龙,操作已经得心应手,产品质量也心中有数,而且价格也相对较低,性价比高,所以他购车的首选就是陕汽奥龙,最终得偿所愿。
“有了陕汽奥龙之后,便开始挂靠在物流公司,主要在省内从事集装箱的运输,最远只到过河南开封。”任玉良表示,运输的货物主要为进出口食品,重量很轻,主要走国道和高速,一般路况都比较好,陕汽奥龙可以很好的保证运输效率,而且百公里油耗仅为25L左右。
陕汽奥龙一直被看做是港口运输的传奇车型,虽说已经停产,但是就像英雄高手一样,江湖上一直流传的它的传说。任玉良的陕汽奥龙,陪伴了他整整七年的时光,总行驶里程80多万公里。他认为,“陕汽奥龙最重要的就是省心,永远不用担心它会在路上抛锚,或者大修,影响货运效率”。时间就是金钱,在运输行业体现的淋漓尽致。
告别陕汽奥龙之后,任玉良的首选依旧是陕汽重卡,仿佛已经与陕汽重卡缔结了深深的运输情结。今年他已经45岁了,为了让自己驾驶的更舒服一些,他选择了陕汽德龙X3000;他还说:如今运输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抢效率才能保证收益,所以,他选择了“大马力”中480马力车型;在运输公司中,高端车型还可以令老板更加放心的将重要的、对车型要求高的高运费货物交由他来运输,也是提高收入的一种方式。
重卡界的“X战警”陕汽德龙X3000为高端物流而生,各项性能均处于行业内领先水平。通过与陕汽德龙X3000一段时间的接触,任玉良越发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首先,舒适性超乎他的预期,人性化气囊座椅、宽敞舒适的卧铺、充足的驾驶室空间以及多样化的储物空间等人性化无不令他满意。多功能方向盘上的蓝牙功能得到他的高度赞扬:通过蓝牙和手机相连,可以听音乐,丰富了枯燥的驾驶生活,还可以接电话,提高驾驶时的安全性。
2016年就像是“大马力”车型的元年,在年初陕汽重卡推出500+马力后,顿时引领整个行业跨进了一个新时代,带动了整个行业“大马力”车型的发展。任玉良选择的480马力陕汽德龙X3000,也是今年陕汽重卡重点销售的大马力车型之一,在全国各地得到了非常高的评价,在高速物流市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销售热潮。
“黄金动力链”一直是陕汽重卡的核心竞争力,在德龙X3000上得到了全面升级。任玉良介绍到:“480马力的陕汽德龙X3000搭载的是潍柴13L发动机,在1200-1500rpm的转速时即可达到最大扭矩2350N·m,配以法士特12档变速箱,以及速比3.083的汉德车桥,在高速上重载可以轻松跑到90km/h,爬坡、超车都不费劲,现在车辆已经行驶了16000公里了,还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
好产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像任玉良的陕汽奥龙,使用7年依然可以继续使用。当他购买的陕汽德龙X3000的时候,便依旧是抱着7年相处的计划,他觉得,陕汽生产的重卡产品是有感情的,只要你悉心照顾,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回报,他愿意与陕汽德龙X3000一起携手创造今后的幸福生活。(本文来自陕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