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信息:云平台下的新工业模式

徐工 2017-01-20

徐工信息:云平台下的新工业模式

一家成立不到三年的公司缘何能做成国内首个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作为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龙头老大徐工集团孵化出的年轻IT企业,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成长经历和发展理念或将成为大型集团IT部门独立创业的成长样本。

“徐工信息的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是全国首个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此平台填补了大数据在工业领域大规模应用的空白,在成功解决实时定位、轨迹回放和远程控制等功能后,可以不断采集并拓展设备基础信息,进行设计研发、资产安全、市场营销、产品智能等的智能化水平提升,从而愈发体现互联网与制造业双向融合和渗透的特点。”这是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徐工信息)总经理张启亮操着几乎嘶哑的口音在“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徐工信息展区向采访的记者介绍来自徐工信息自主研发的首个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而就在当日上午,这种几乎重复的介绍张启亮已经说了不下30次。

这个被定义为国内首个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的产品是基于徐工信息强大的创新能力,其自主研发和设计的具有多路总线接口、无线故障诊断接口、定位精准、防护等级高、超低功耗等特点的新一代物联网智能信息终端,现已成功应用在国防机械、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环卫机械等领域。

一家成立不到三年的公司缘何能做成国内首个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作为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龙头老大徐工集团孵化出的年轻IT企业,它的成长经历和发展理念或将成为大型集团IT部门独立创业的成长样本。

徐工基因

徐工集团王民董事长一直有一个梦想:让徐工插上信息化的隐形翅膀,翱翔全球!如今,这一梦想又一次得以腾飞——2014年7月1日,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天,江苏徐工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运营。这家致力于为各细分行业的用户提供涵盖智能制造、物联网、咨询实施、两化融合等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的公司,在不足三年的时间里,就已成为徐工集团人均贡献度最高、盈利能力最强、增长速度最快的子公司。作为徐工集团历史上最年轻的部长和现今最年轻的总经理,1979年出生的张启亮自认为徐工信息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虽然年轻,但我们可不是一穷二白,”张启亮笑言。脱胎于徐工集团信息化部门,徐工信息拥有73年装备制造业大型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经验,以及徐工起重机、徐工装载机、徐工混凝土机械、徐工挖掘机和徐工汽车五大智能化生产基地的建设经验,还有着过千条的企业管理经验,“这些独有的经验和优势,让我们既懂生产制造,又懂管理,还懂IT技术,当然要更受客户青睐了!”

在徐工大吨位manbetx.com 智能化制造基地,现场独具特色的两条智能化生产线,数控机床、机器人、AGV小车等通过工业互联网技术实现了人与机器的对话,设备与设备的对话;而通过数据共享,信息交互,解决“信息孤岛”,最终达到智能生产。进到车间,只见生产线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但是却看不到几个工人。原来,一台终端已经成为整个工厂的“大脑”,工作人员只需在终端上进行简单的触控,就可以下达生产指令,这时机床、机器人就可以识别指令,开始智能生产。事实上,徐工大吨位manbetx.com 智能化制造基地在建设之初,就定位于行业样板工厂,从生产管控、物料配送、质量检验等方面均制定了智能化方案。其带来的成效十分显著——在实施智能制造之前,原来1500人一年只能生产1.7万台产品;而通过发力智能制造,如今相同的人员,可以实现年产4.6万台。不仅是产能提高了,大量智能化设备的应用,特别是焊接机器人和涂装机器人的应用,更使产品质量得到极大提高,并且能够长期保持稳定。

“首先,我们来源于制造业,对制造业的整体链条、各个环节都有着深刻的理解,我们站在徐工集团这个巨人的肩膀上;其次,我们又有着互联网的基因,徐工集团多年以前就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我们来自徐工集团的信息化部门,所以天生地就具备互联网和制造业的双重基因,并且双向深度融合。”张启亮认为徐工集团的特有基因对于徐工信息的成长最为关键,“此外,我们是以实际应用来驱动自身技术发展的,所以更接地气、更容易落地。每当我们有了新的产品、新的解决方案,首先会在徐工集团进行落地实施;等实际效果很好了,我们再推向外部市场,所以能够真正帮助客户解决难点和痛点。”

这种独特的竞争优势,使得徐工信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焕发出了强劲的战斗力。2016年年初,知名风电设备制造商天顺风能决定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在得知消息后,徐工信息迅速与天顺风能进行了接触,并针对其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了解决方案;随后,在向客户进行汇报时,天顺风能方面从整个供应链变更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最后的竞标中,徐工信息凭借丰富的经验、绝佳的方案、执着的付出力挫佳能、罗克韦尔、MPDV、山大华天等诸多国内外一流企业,一举中标。

徐工信息:云平台下的新工业模式

“天顺风能希望我们能够帮助他们全面提升整个生产管理智能化水平,包括风塔塔筒、风叶等产品所有的生产线——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到产品质量的保障,从生产计划到供应链、物流系统的高度协同,甚至产品的追溯等等。可以说这个项目起点高、时间紧、要求高。但是我们立志将这一项目打造成整个行业称道的精品项目,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夜以继日,攻克了一项又一项难关。如今,项目已接近尾声,即将顺利完成!”张启亮认为助力客户打造成行业标杆是徐工信息的唯一选择。

徐工信息的目标定位是:对内实现工业4.0,对外提供工业4.0模式。这种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因为好多的企业需要徐工,希望了解徐工,想和徐工做的一样,但是以往没有这种平台。而现在有了这种机会,所以好多的企业来找他们合作,就是看中他们在徐工的经验。徐工信息也把徐工成功的案例有效地转接到其他的企业。这种跨界的联合,强强的联合,形成了一种非常良好的、“螺旋式”上升的模式。

“在传统的制造业,信息化人员不可能成为主流,不会有很高的待遇和地位。但是转到这个(信息技术公司)平台上,我们成立了专业的信息化公司,我们的体制、机制和工资待遇,都是对标IT行业的。所以这会成就从人才洼地到人才高地的转变,这对拉动原有的传统企业(转型)是非常有效的。目前有很多的企业都在尝试,因为以往制造型企业,想找一些这方面高端人才还是很困难的,因为缺少这种氛围,没有一个好的平台。但是制造业企业转化为服务化的平台,就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人才)空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氛围,让这些高手进入这个平台,为传统的制造型企业服务。我认为这种模式,在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应用。”张启亮把徐工信息定位为制造服务业企业。

“三年上市、2020年进入行业前五。”张启亮给徐工信息确定了发展目标,2017年正好是第一目标的节点,对此徐工信息正紧张筹备。

徐工指数

工业生产开工指数是判断工业发展情况的重要依据,徐工信息创建的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依据平台上徐工集团工程机械产品的运行状态监控就可以评价出一些工业领域的开工状况,形成独特的“徐工指数”。这远比靠工业企业自行申报的数据来得准确,来得及时。

徐工信息成立了物联网研发中心,建立了专业的软硬件产品研发、运维团队,并凭借对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独特理解,将物联网在工程机械行业里最简单的车载信息终端应用,拓展至了覆盖基础业务流程、面向不同对象、深度契合行业需求的各种物联网平台。

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大型、多设备协同作业的繁忙施工场景:施工管理员轻点智能手机,将当日的施工方案导入客户物联网系统,指令快速传输,各个设备调整作业计划、作业工具、施工位置和作业路线,开始繁忙有序地施工;当管理员欲满意离去时,其中一台设备发出故障预警,讯息快速并同步传递至徐工服务工程师和管理员,并为后者展示解决方案,待其做出选择后,数据中心协助预警设备实施版本升级和故障自动恢复,瞬间,预警设备重新投入施工,客户也收到完美的运营情况统计报表。

如今这已不是“想象”。借助徐工信息的物联网技术,这种施工场景已成为了现实——其自主研发的系列智能终端产品,已经具备了实时定位、轨迹跟踪、状态监控、远程控制、异常预警、故障报警、工况采集、远程升级等诸多功能。同时,由于在业内第一家实施了物联网信息终端海外认证工作,徐工的相关管理人员可以适时看见远在南美巴西、东南亚、缅甸、老挝等国家和地区的车辆实时运行情况。

也就是说,借助各种物联网软件平台的支撑,徐工可有效监控其分散于全球各地的设备,实现设备与设备、设备与人以及人与人的互联互通,真正做到了全球服务的“零距离”。

而这种智能终端,分别适用于工程机械、环卫设备、电梯设备、机场设备以及出租车等移动终端。其正在开发的适用于机床行业的智能终端,也将打破人与系统、系统与设备的技术壁垒,实现人与机床的直接通信。“只有在重大领域实现突破,才能最终实现工业4.0。”张启亮强调说。

徐工定制

徐工信息更多为徐工集团传达着“互联网思维”理念。“‘互联网思维’是非常重要的。以徐工集团为例。首先在研发方面,徐工集团过去的研发是一种不可公开的秘密,我们一直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研发自己的产品。但是现在这已经行不通了。如今在这种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我们更要做到如何充分利用外部的资源、全球的资源,加快我们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其次就是我们的制造。现在客户偏好个性化的定制,如果按照传统的制造方式,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传统生产方式下)单独一台车、一台车地生产,那样生产效率是极低的。但是互联网却快速实现了客户定制:Customer-to-Manufactory就是C2M的方式。那就是说C2M后,进行2C环节,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未来所有的全球制造产业,都在向客户的定制化转型。没有互联网,这种变革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无法打通生产和客户之间需求的交流,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的贡献是很大的。最后,我们的营销和服务模式也在发生着重大的转变。曾经我们的企业,包括目前大部分制造型企业,都是以企业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的。但是互联网的思维转变了这一点,如今我们要以客户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如何把客户的需求,转化为你企业的产品,这应该是所有企业都要思考的,都应该用‘互联网+’的思维,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解决我们企业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张启亮说。

用商业模式创新解决经营中的难题,“互联网+工程机械”是徐工集团未来新的增长点。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表示:“未来五年,再制造及二手机交易将与新机销售一样成为企业主流业务,深耕后市场创造的不仅是制造业服务化的增量空间,更将打开‘另一片蓝海’的企业价值空间。‘互联网+工程机械’对用户而言,不仅仅是新奇愉悦的‘智能互联型’产品体验,更将是实实在在的B2C电商购机、无人化操控、设备效率自动管理、施工工艺方案智慧优化、故障预测报警智能主动服务等;大数据挖掘的是最大资源,更是同样潜力无限的用户价值空间。”在王民的理念里,商业模式的整体创新要紧密结合互联网思维,对企业全价值链的方方面作彻底的反思改革。

徐工云平台

“徐工云”的理念来自于GE的Predix,正如Predix一样,徐工信息致力打造的徐工云平台就是要把徐工这样的传统制造企业向开放式企业转变。

“Predix的运用意味着工业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化就在于以往在这个平台上研发的一款发动机,不是GE的人研发的,但是研发出来的发动机,比原来的产品轻了很多,稳定性又很好,又省油。这在航空的发动机行业是一种颠覆。我们的想法就是通过GE的这种模式,让徐工也能生产一些颠覆性的产品。虽然我们这次放在平台上的环境设备,虽然徐工已经生产出了产品,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把全球的高手、智慧聚集到这个平台上,这是我们设立平台的初衷。而且我们王民董事长非常重视这个平台,他说这个平台有可能会把徐工真正引向世界级的一个企业。”张启亮说。

在张启亮看来,徐工是一个传统的制造企业,就现在来看还是比较封闭的。但是互联网平台上的“徐工云”会改变徐工,让徐工向开放式企业的创新转变。

2016年11月22日,在上海举行的baumaChina2016国际工程机械博览会上,徐工集团携手华为、阿里巴巴、中国电信等互联网和通信业巨头,共同启动“徐工工业云”平台,打造“互联网+云技术+制造”的全新工业经济发展模式,这标志着徐工积极融入“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时代大潮,打造中国首个工业云平台迈出更为坚实一步。

张启亮介绍,全新打造的“徐工工业云”平台,将应用颠覆式思维、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将徐工数字化工业能力输出,打造成开放、共享、共赢的全球云平台,力争成为中国工业领域的“Predix”。这种平台模式将为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带来新的创新变革动力。

“这次工业云改革与以往的信息化是完全不同的,对于徐工人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但是也是一种机遇。如果我们把这件事做好了,以后在‘徐工云’的平台上,我们可以聚合更多的资源。我们徐工研发的网络越多,徐工的张力就越大,同时创新的模式也就越多。所以‘徐工云’的研发,有可能成长为这个行业的变革者。”张启亮表示。

徐工信息:云平台下的新工业模式

“徐工云”技术众筹平台也为徐工原有的研发模式带来颠覆性变化。原有研发模式是公司研发人员去研发,然后拿出新产品。但是“徐工云”技术众筹平台是一次性把研发的新产品放在网上,让全球喜欢这项专业的人员,喜欢这项工作的人员,全球不同区域的、不同肤色的、不同语言的人,都来参与这款产品的研发。这不仅仅是工程机械行业的第一家,也是国内制造业的第一家。

“我们的想法就是让世界成为徐工的研发部,我们希望把这个想法变成现实。所以说我们正在尝试。我们要把我们徐工未来的难题,包括我们新的产品,都要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开放研发。希望这是一种颠覆式的创新模式,使我们的研发变得更加具有竞争力,更能满足客户的需求。”张启亮认为“徐工云”带来的一切都是颠覆性的。

徐工生态

无论是“徐工云”这样的开放式平台,还是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这样的具体应用平台,都是为构建徐工产业生态服务的,而徐工试图打造的徐工产业生态,从根本上说是为中国工业整体服务的,徐工的产业生态最终会辐射成为中国工程机械产业生态乃至中国工业新生态。

“‘徐工云’是一个庞大的基础平台,相当于一个通道,而在‘2016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展出的‘首个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则相当于‘徐工云’上的一个具体应用。”张启亮如是解释“徐工云”与“首个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之间的关系。徐工的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实际早在2005年时,作为徐工信息前身的徐工集团信息化管理部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了。

在徐工信息自主研发的物联网智能终端里,装有速度、温度、位移等多种传感器,通过把这个“黑匣子”装在运行的车辆上,徐工的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就能实时接收到传回的数据。目前在平台上已经接入了超过31万台设备,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就能实现诸多的价值。比如,可以看到每台设备的开工率,由于工程机械反映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可据此预测每个省的GDP。目前这些数据已经被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采纳。再有,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徐工的客户可以得知每个机手的操作行为习惯,可以据此为其定制保险,更好地保障他们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还有,徐工可以监控设备的运行轨迹、速度、工作情况等等,帮助机主提升运营价值。而从维修方面来说,这个平台可以对设备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实施远程故障诊断和远程维护;也可以分析出每个区域的设备故障率状况,从而计算出该布局多少维修人员、备件和服务车……总而言之,这个平台的商业价值是非常巨大的。

据了解,徐工的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不仅可以接入工程机械设备,还可以接入汽车、农业机械、环卫机械、军工机械等。目前已经接入平台的31万余台设备中,不仅有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而且还有武警部队的装备。不久前,徐工信息为武警交通部队研发的装备指控平台在全国公路交通军地联合应急救援演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统一指挥能力、快速反应能力、整体协同能力以及设备安全管控等都在这一平台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彰显出了巨大的价值。“理论上说,只要是行走的车辆,我们都可以接入进来。我们不仅要将工程机械产业相关利益者全部囊括进来,而且要走向大装备行业,进行跨行业应用,形成一个强大而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张启亮把打造徐工生态系统作为徐工工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的终极目标。

徐工智造

作为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主攻方向,智能制造可谓是世界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徐工信息总经理张启亮表示:“我们不能再走渐进式创新的老路,必须走颠覆式创新的新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指数型企业增长,才能在智能制造领域走在别人前面。”

徐工信息定位发展目标,综合现代化技术,将现代传感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先进技术作为基础,通过智能化的感知、人机交互、决策和执行技术,实现设计过程、制造过程、制造装备的智能化,是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与集成。

在占地600亩的装载机工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徐工大吨位装载机智能化制造基地”这个名字。基地从建设之初,就定位为行业样板工厂,从生产管控、物料配送、质量检验等方面均制定了智能化方案。进入车间,各生产线井然有序,忙忙碌碌,但工人却寥寥无几,更多的是焊接机器人、涂装机器人等大量的智能化设备。它们的入驻以及MES系统的实施,不仅提升并保障了产品质量,还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果不能颠覆式创新,我们就必须走渐进式创新的道路,整合一步步的技术创新,实现突破创新。”张启亮表示,中国制造业大部分还处于工业2.0~2.5阶段,必须要补课。如果技术水平、管理手段没有跟上,很容易南辕北辙。

“从最早的ERP到后来的MES系统,徐工集团打造了五个各有千秋的智能化工厂。而依托这些最佳实践,徐工信息契合工业互联网趋势,以信息为中心主线,打造了智能制造的整体解决方案。”徐工信息智能制造发展部副部长许建全介绍说,它以MES系统为核心,以传感器和机器人作为两翼支撑,通过实现智能生产、智能物流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最终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制造。

而凭借其在该领域的出色表现,徐工信息2015年11月荣膺“全国智能制造优秀解决方案”商,并参与起草了江苏省智能车间认定标准和国家工业云标准;还与SAP、西门子、华为等8家单位组成了“中国工业4.0星火小组”成立,为《中国制造2025》贡献徐工力量。

“智能制造绝不是换几个机器人、多几台数控机床那么简单,要构建新型的制造体系,实现供应链、价值链、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连接集成,首先还是产品的智能化,第二是生产装备的智能化,第三是管理的智能化。以保证用更经济、更高效、更精准的体系,为用户提供更可靠、更精密、用不毁的产品。中国制造之所以至今未被全球中高端用户充分认可,要害是质量。因此,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将信息技术嵌入主机、关重件提高产品品质,以智能制造贯通神经脉络、锻造精益制造平台,坚实地打造出高可靠性、用不毁的中高端产品质量。”王民对于智能制造理念的诠释为徐工信息指出了发展方向。

“未来的工程机械都在线上,服务都在掌上。”张启亮笑着说,徐工集团已经启动了全球物联网系统,“十三五”期间还将打造财务共享中心,实现全球的统一结算。同时,还将借助“互联网+”,实现全球协同研发、制造,并打造智能供应链管理系统,全力奔赴世界行业前三强,完成“珠峰登顶”。

徐工信息的角色

作为徐工集团唯一一个没有产业边界的产业,徐工信息,不仅是一个新兴的利润板块,更是带动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创新的重要引擎,还是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的汹涌大潮冲击下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机会。

此外,它还是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一个积极探索和实践。作为徐工集团旗下第一个采取混合所有制的子公司,目前徐工集团持股比例为60%,徐工信息全体职工持股比例为40%。

“体制改革是一座能量巨大的火山。”王民说。而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内生动力,可以极大激发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下一步,徐工集团的股份还将继续减少。而到“十三五”末,将彻底实现全员持股,真正地做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在张启亮的眼中,徐工信息需要做好两个工作:一是要支撑好徐工集团的转型升级。徐工信息已经有了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包括原创性的技术,现在徐工信息已经成为徐工集团信息化人才的高地。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给徐工集团注入新的思维、新的技术和新的模式。二是把徐工信息做大做强,2017年徐工信息将单独上市。“我们希望用制造业的经验,加上互联网的方式,把这个企业做大做强,让员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张启亮说。

张启亮认为,未来的企业,不仅面临着信息化和制造业相融合的问题,它还需要真正实现双向的渗透、双向的驱动和双向的拉动。在他看来,未来的企业将逐渐转变成平台,员工也将从现在的企业雇员转变成平台上的独立个体或合伙人。未来谁拥有一个好平台,谁就可能拥有更多的资源;拥有了更多的资源,企业的竞争力就会更强。(本文来自徐工)

徐工设备推荐

相关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