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作业平台市场:有挑战才好玩

2017-03-02

最近走访市场,被问及最多的问题便是 “XX厂家、XX厂家今年也要上高空作业平台了,您觉得能做好吗?”、“市场都拼成这样了,为什么仍然有很多人挤破头要进来,他们会不会把市场搅得更乱?”

是的,高空作业平台生产厂家从几年前的20家左右迅速飙升至80家左右,租赁商也从2012年的20多家涨到2016年的300多家,在持续低迷的工程机械市场,高空作业平台一枝独秀,逆势上扬确实引起了众多厂商的关注。对于以上问题,由于涉及诸多因素,难从某个单一角度给出结论,但是,从整体市场的角度或许能带来些启示。

笔者认为,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好玩儿的市场!好玩儿至少要具备两个特征,一个是有想象力,即该市场规模空间值得期待,又有极为可观的利润吸引商家;另一个是有挑战性,即在该市场中生存、发展并非人人皆宜,优胜劣汰,要通过和越来越多的高手过招,进而逐步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最终留存下来。

而当前的高空作业平台市场,两者兼具!

为什么大家都想进?市场有想象力!

市场空间值得期待

对照美国和日本的GDP/高空作业平台保有量平均水平,预计未来我国高空作业平台的理论保有量在30 万台左右,是目前保有量的10 倍。按照未来我国高空作业平台将增加27万台的体量来计算,市场规模或将达到400-600 亿人民币。随着未来我国GDP 的持续增长,产品国内认可度提升,安全高效特点得到验证,租赁模式逐步成熟,我国市场对于高空作业平台的需求也将水涨船高,市场空间巨大。

同时,未来我国高空作业平台的更换也将会频繁发生。按照27-30 万台的均衡保有量以及使用年限8-10 年估算,我国高空作业平台市场在达到均衡状态后,每年仍旧会至少有3 万台左右的更新量,对应的市场规模则是40-60 亿人民币。

厂家利润空间有吸引力

浙江鼎力2016 年业绩预告显示,预计2016年实现毛利41.95%,净利26.24%。相比之下,中联工程机械产品平均毛利率25.08%,其中毛利最高的是起重机械31%;三一重工manbetx app 毛利率27.53%,混凝土22.85%,起重机29.68%(2015年报显示);高空作业平台净利水平甚至超越其他产品的毛利值,这对各个生产企业来说诱惑怎么不大?

随着市场需求被逐步激发,厂家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会更为明显,这也使得厂家的市场操作空间更大,从而决定了无论租赁商还是终端客户将有机会得到更多的服务和更优惠的价格,即,对租赁商来说,产品的购置成本及享受服务的成本会比现在更低,继而增大其利润空间。

光有想象力还不够,有挑战性才好玩!

新厂商加入,竞争态势更为激烈。

没有哪个领域能是永久的蓝海,任何一个有需求规模、有利润的市场都会被盯上,对于高空作业平台这样竞争格局远未成型的领域更是如此。

从生产制造层面来说,随着众多厂家的加入,品牌集中度必将经历从“集中——分散——集中”过程,价格混战将是“分散”阶段的重要特征,原有非充分竞争市场将逐步走向充分竞争。

从租赁商层面也是如此,即便高空作业平台租赁市场对于许多在此领域从事多年的老租赁商来说已经变成“红海”,个别应用领域如厂房建设等已出现恶性竞争,但仍阻止不了更多租赁商进入。以其他工程机械产品的代理商为例,鉴于本身资源、现状、优势等方面,无论是扩展租赁产品线、还是以高空作业平台为切入点摸索租赁经营方式,代理商涉足租赁业务都已成明显趋势。

逐渐增多的各种背景、各种类型的厂商使得在这个市场生存更具挑战性。

强大的对手才能成就更多强大的企业。

新加入的厂商,情况各异,其中不乏一些行业巨头。他们自身企业规模大,实力强,拥有相对成熟的密集而广泛的渠道网络,无论从资金实力还是研发能力来讲,都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另外,这些企业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中摸爬滚打,积累了强大的营销管理能力和丰富的营销手段。他们的进入,必将给原有高空作业平台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加剧市场的竞争程度,也迫使所有企业在和高手过招的过程中,迅速练好内功,提升自身竞争能力。

市场不讲先来后到,全靠实力说话。

无论是新加入,还是原有传统高空作业平台厂商,在市场中竞争都是平等的,拼的是综合竞争实力,无论是选择在蓝海中开辟新的道路或在红海中杀出一条血路,都需要相应的实力支撑。如果要判断一个企业能否做好,能否盈利,不应看企业进入行业的时间长短,而是要根据企业整体的盈利模式、资金实力、渠道能力、人才积累、技术研发能力、营销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综合判断。

所以,笔者认为,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要淡定,不要过多精力去担心、甚至抱怨为何有这么多企业来“分蛋糕”。因为,无论愿意不愿意,市场就在这里,想进入的终归要进来,有能力的必然会留存,唯有坦然面对,从提升自身战斗能力入手,做好应战准备,体验其中的竞争乐趣。(本文来自 精英智汇 孔延霄)

相关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