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别3年 徐工重卡当刮目相看!
"导语
“士别3年,当刮目相看”。
2015-2017年,这3年间,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徐工汽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08年起步的徐工汽车,尽管已有十年的历史,但其真正走上发展之路,也许不到3年时间。
为何说问世10年的徐工汽车,不足3年发展?这3年中,徐工汽车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看分析:
01、跃入泥潭 艰难起步
2015年之前,徐工汽车的产品非常薄弱,其中公路型产品,都是在收购春兰卡车的基础上,修改升级而成。
提起春兰汽车,年纪稍长的业界人士并不陌生,它的前身是南京东风汽车,曾于1992年推出我国第一台“六平柴”,后来被春兰收购后,又于2000年率先开启我国卡车“轿车化”的新时代,并率先推出一款“5吨王”载货车,并凭借该款车在2001-2003年间创造了行业销量第三的奇迹。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经营出现问题,春兰汽车从2004年走入下坡路,到2008年时,优势殆尽,并陷入资不抵债的困境,可售资源全无,工厂荒废。此时徐工接手了这个只剩资质空壳且债务缠身以及大量职工“嗷嗷待哺”的企业,可以说徐工造卡车是从泥潭中起步,它要先扭亏、先“上岸”,比平地起新厂要难上加难。
但徐工毕竟是一个有技术积累、有经济实力、有宽阔视野、能在世界舞台代表中国的国际化品牌,他们首先巧妙的发挥自己在工程车辆方面的巨大优势,经过头两年的整顿恢复生产之后,很快推出了跨界的非公路产品,并于2012年实现了扭亏为盈,同时整合国际技术资源,启动了最新一代漢風平台的研发,历时3年,于2015年初定型。
02、产品大换代 漢風唱主角
2015年3月18日起,徐工汽车自己全新开发的重卡产品——漢風重卡,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可以说,漢風重卡才是徐工汽车装备精良的正规军。
徐工漢風G9重卡
正规军的特点是训练有素、“装备现代化”,并且所有兵种齐全,分工明确。2018年商务年会,徐工重卡展出的所有展车,只有一个平台产品——漢風重卡。而在2014年商务年会时,徐工重卡展品还主要是从春兰汽车改造来的瑞龙(Z)、祺龙(K)、(T)等等产品平台,五花八门。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徐工2015年前的产品,多采用模仿和追随战略。中国的重卡很多以“龙”命名,比如天龙、乘龙、霸龙、昊龙、龙卡,龙V,而彼时的徐工重卡,也有两条“龙”:瑞龙和祺龙。
但是,从2015年开始,徐工汽车经过探索和适应,全面步入正轨后,最新推出的产品以“漢風”命名,一方面是要彰显徐州厚重的漢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是要打造一个代表中国的崭新的民族重卡品牌。从这个特立独行的名字可以看到,新一代徐工重卡不走模仿老路,而是走出了一条徐工特色之路。
相比此前的修修补补,漢風重卡,这个徐工汽车历时3年研发的全新产品,绝对是装备精良、具有前瞻性的现代化部队。
比如,漢風G9具有平地板(2017年上市的一些新重卡还有不是平地板的),大空间、丰富的各种智能配置、人性化的设置等等;应用FCWS(前车防撞警报系统)、 LDWS(偏离车道警报系统)以及TMPS(车轮胎压监测系统)等主动安全系统、HUD(抬头显示);配备静态转向灯、昼间行车灯、ALS(前照灯自动点亮系统),以及冰箱、餐桌、旋转座椅等等。
由于漢風系列于2015年才面世,因此可以说,徐工汽车从2015年开始才算正式走上正轨。
03、从南京到徐州 徐工汽车智能化工厂启用
3年前,徐工汽车的产品,都是在收购的南京春兰卡车老工厂生产。2015年3月以后,徐工汽车的产品,则是在全新的智能化工厂生产。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如果没有一个现代化的工厂,很难生产出现代化的车型。
2008年,徐工收购了位于南京的春兰卡车后,就一直在南京的老工厂生产,虽然这个工厂不断升级改造,但是有些缺陷是娘胎里带出来的,无法改造。徐工新一代重卡漢風,当然也需要在现代化工厂生产。
2012年,与漢風重卡的研发项目同时启动的,还有位于徐州的徐工重卡全新工厂的规划和建设。
2015年3月18日上午,漢風重卡在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位于徐州的全新工厂,正式下线。
徐工汽车徐州智能化工厂
徐州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新工厂,位于江苏省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项目总规划3000亩,一期项目总占地1382.26亩,总建筑面积为40余万平方米,总投资25亿,具备年产6万辆重型卡车的能力,按照国内领先水平的一流现代化重卡工厂定位和建设。
该工厂的设备均采用国内外成熟工艺、高效节能的制造设备;管理上采用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工厂管理系统,体现了高效率、低成本的现代化工厂理念。
正是因为徐工的新工厂从2015年起才正式启用,因此,徐工在生产上,也是2015年后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记者在徐州看到,徐工重卡徐州制造基地二期项目也已经动工,意在打造一个更加强大、更加现代化的代表中国重卡最高水平的制造体系。
04、重新建立供应商和经销商体系
2015年开始,徐工不但在产品上有了全新一代的产品,在供应商上,也有了变化——那就就坚定不移使用重卡行业黄金供应链。
在2014年的商务年会上,徐工的供应商众多,同一部件,各类厂家并存。而2018年的商务年会,徐工汽车的战略供应商则更加集中。
与优秀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另外,有利于采购降低成本;再有,就是大幅降低管理成本及备件成本;此外,在售后服务上,也能借助战略供应商的渠道和能力。
2018徐工商务年会颁发年度优秀品牌经理奖
除了供应体系发生变化,在经销商管理上,2018年的徐工也和2014年时不可同日而语。2014年时,不少卖徐工重卡的经销商都是卖工程机械的。当时,不少徐工经销商并没有卖汽车的经验和渠道,他们只是顺带做部分徐工汽车产品,主营的仍是其工程机械产品,在推广自卸车等重卡产品时,可以采用打包销售方式,将重卡与工程机械产品一并打包销售给客户;而2018年,徐工汽车经销商则是清一色的重卡专业渠道,而且,还有不同渠道的区分,并不是每个经销商啥产品都卖,而是擅长卖公路用车的就只卖公路车,擅长卖工程的就只卖工程车。
同样,在售后服务上,徐工汽车在近3年中也有大幅改观。比如,在2017年,徐工重卡的客户满意度从88%提升至了91%,全年新建服务站213家,淘汰39家,净增174家,全国服务站总数突破750家。中东部市场服务半径缩小至100km,已全面实现2小时到达服务地点。2018年更是要向总量900家迈进,平均每个地级市要实现3家覆盖,要超过多数老品牌。
05、2017年:进入万辆俱乐部
经历3年发展,2017年的徐工重卡和2014年相比,市场基础也是不可同日而语。
2014年,发展了7年、以工程型车辆为主的徐工重卡才刚刚站上5000辆的台阶;到2017年,其销量翻了一番多,销量达到12888辆,成功进入了万辆俱乐部,并且牵引车销量跻身行业前十。
除销量翻番外,徐工重卡在产品结构上也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14年时,在5000辆总销量中有4000多辆工程车,这其中又有不少工程车是给徐工集团配套的。
到2017年,徐工的牵引车销售7500辆,同比增长40.5%,进入行业前十。而牵引车的销量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的,这足以证明徐工已经有了在重卡市场中突破、超越的能力。
06、2018年:徐工要怎么干?
3年来,徐工汽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过,这仅仅只是开始,因为这3年时间里很多时间,徐工都用在了积蓄力量上。
徐工汽车徐州工厂在2015年建厂时,仅仅只有180人,经过3年发展,现在达到2000人,伴随人员的到位,徐工各项工作才算逐渐走上正轨。
从产品上看,漢風重卡从2015年3月下线开始,也是逐步完善产品系列,其2017年的牵引车、载货车、工程车产品基本涵盖主要细分市场,但仍有一些市场空白点。
从经销商渠道上看,还要进一步开发。2017年,徐工已接纳寻求合作的网络200多个,筛选后新开发一级渠道网络80家,淘汰能力较差的经销商10家。现在,徐工渠道经销商总量达到180家,这一数量,要达到徐工汽车的规模目标,还要进一步提升。因此,2018年徐工重卡仍然要聚力渠道开发。
2018年,徐工还要建设更强的徐工重卡技术中心,以提升研发和试验能力。正在扩建中的徐工重卡技术中心,将很快发挥出更强大的战斗力。
无论如何,经过3年发展,如今的徐工已经脱胎换骨,驶入快车道。2018年,徐工重卡的销量目标1.8万辆(相比2017年销量增长40%),力争2万辆,其营业收入目标要达到50亿元,这意味着徐工重卡2018年总量目标要进入重卡行业前十。
徐工集团总经理助理、徐工汽车事业部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罗东海
这样的目标看起来,很有挑战性。不过,在2018年徐工商务年会上,徐工集团总经理助理、徐工汽车事业部总经理兼党委书记罗东海这样说道:“发展徐工品牌的重卡20年前就是一个‘徐工梦’,也是所有徐州人的‘汽车梦’,如今这个梦已开启全新征程,徐工有信心面临任何挑战。”
"后记
业内不了解徐工的人士,只知道徐工是一家规模巨大的工程机械企业,但是不知道徐工的国际化程度早已位居中国装备制造业领先地位——在产品方面,已有10余类产品成为全球技术或销量冠军,并在全球范围,成为一家企业中拥有门类最齐全的各类车辆底盘技术的品牌之一,并有多个产品技术或规格超越欧、美、日品牌;在制造方面,已在全球收购3家主机及高精尖零部件企业,在海外拥有12个制造及组装工厂;在技术方面,已建成德国、美国、印度、巴西4个海外研发中心;在营销方面,拥有40多个海外分公司,500多家海外营销渠道,产品覆盖179个国家,并在数十个国家,代表中国成为所在领域的国际高端品牌,在十余个国家,占有率居垄断地位,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熠熠生辉的国家名片。目前,海外收入占主机收入的近三分之一,他们提出2020年的海外销售收入目标是占整体收入的50%。
新进入的重卡产业,被徐工列为和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并列的三大战略产业板块,其未来发展力度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