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是我最大的骄傲——记柳工建厂元老、原工模具厂党支部书记李运杰
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2 年的冬天,还不到20 岁的李运杰,便已准备好踏上他的寻工之路。生长在河北农村的他,文化水平不高,家里的生活也较困苦,因此他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快点参加工作,养活自己,好给家里减轻负担。
李运杰在家中看报
当时正值上海华东钢铁建筑厂在河北招电焊工,李运杰便应征报名,而后被分配到了大连机械十七厂做电焊工,支援东北建设。“当时没有太多想法,完全服从国家分配,祖国分配到哪儿,我就在哪儿干,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什么不会就学什么。”他回忆道。从零开始,李运杰学起了电焊。5 个月后,他被调往长春华钢厂制氧站做制氧工,面对一个全新的工作,又是得从零学起。2 年后,他又被分配到武汉金属结构厂洛阳氧气站工作一年多,随后便来到了广西柳州,加入了柳州工程机械厂(柳工前身),继续做制氧工。
从东北一路向南,几经周折,终于在祖国的大西南站稳了脚跟,这一站,就是60 年,再未离开过。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他的爱人张敬绵,她是中国第一代女电焊工,与李运杰同是河北人,二人参加工作时相识,并一路相伴至今。初来广西,身为北方人,李运杰和爱人有太多的不适应,又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那时候,饭吃不饱、衣穿不暖,以马棚为家,日子可以说是苦不堪言。但在李运杰看来,支援国家建设,在哪里都一样。越是艰苦的地区,越需要人来建设。
“我是祖国的好儿女,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祖国繁荣强大就是我最开心的事。”提起在柳工工作期间令他最为开心的事,李运杰这样说道。
一起吃苦的幸福
建厂初期,当时流行一句话,叫“低指标、瓜菜代,半年粮食半年菜”,“低指标”是指国家粮食供应的指标降低;“瓜菜代”自然就是粮食不够吃,只能吃瓜咽菜,大家的生活都很清贫。“唯有一个人,让大家一想到,心里就暖暖的。”李运杰饱含深情地说,让他久久不能忘怀的这个人,便是柳工第一代领导人李郁。
“李郁是个艰苦朴素,能吃苦耐劳、与大家同甘共苦的好领导。”提起李郁,他和他的爱人都连连称赞。“苦战三年,建厂安家”,这是李郁在当时艰苦环境下提出的口号,时至今日,还让李运杰印象深刻。在李郁的精神引领下,大家再苦再难都没有退缩,每一天都是干劲十足。
而李郁,每当在有苦活累活的时候,总是冲在最前面。厂区里铺有火车道,许多物资都是通过这个火车道运送过来的。通常情况下,由厂里的工人去搬卸货物,但李郁每次都跟大家一起搬卸,把自己当成普通的工人,从不“冷眼旁观”;厂里的员工没有菜吃,他就请在广东的战友帮忙运菜过来,保证大家的基本生活。
在李运杰的印象中,李郁还是个勤俭持家的人。当时给厂里购买家具,李郁都是到二手市场去买,还跟员工开玩笑地说:“那个红木沙发有什么好啊,硬邦邦的,坐着难受,我这沙发可是专门从上海订做的。”节俭之余还不忘给大家安慰。
可以说,有李郁在,大家就有了主心骨,就浑身充满干劲,可以一起开荒拓地、建功立业。
“少了大的惊喜也要找点小快乐,就算有些事烦恼无助,至少我们有一起吃苦的幸福。”还记得有一句歌词这样唱道。是呀,苦不是结果,它只会让我们更加明白团结的力量,更加珍惜一起吃苦的幸福。
坚持是我最大的骄傲
“回望过去那段日子,苦是苦,但是那么苦,我也没有离开,坚持下来了,我觉得挺骄傲。”坚持就是李运杰内心最大的骄傲。他说,老一辈柳工人的坚持会化为全体柳工人的坚持,这份坚持所传递出的力量就是它的意义。
从制氧工到车间主任,李运杰凭借自己的坚持和努力,一步一步走向了管理岗位。但要问他最难忘的工作经历是什么,他还是毫不犹豫地说出了“制氧工”三个字,他仍然忘不了这份在最艰苦的年代从事的最朴素的工作。也许,这就是李运杰的初心。他始终都把自己当做一名朴实的劳动者。
提起让他最有成就感的事,他说,都是平平淡淡过来的,再多的精彩和跌宕起伏不过就是尽职工作,没什么可炫耀的。好一句尽职工作,这才是一名员工最好的信誉。
于李运杰而言,他度过的是平凡的一生,但于祖国而言,他们夫妇俩都是支援边疆建设大军中光荣的一员,也是一代代柳工人心目中的创业英雄。正是有了他们的坚持,才有了柳工扎实的根基。让我们共同向柳工的创业前辈们致敬,用今天的实际行动回报他们曾经付出的艰苦努力,为他们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