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的好戏还未唱罢,又一家中国工程机械企业将扩张触角伸向了海外。
4月20日,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徐工集团”)宣布收购全球着名混凝土成套设备领导者德国施维英集团有限公司(“施维英”,Schwing)。
“包括股权合同在内的所有协议都已经签署,双方都在走报批阶段,应该很快就能获得批准。”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在当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但对于双方的持股比例,王民并未进一步透露,仅表示“我们持多数股权,处控股地位。”
这是2012年开年以来,中国工程机械业海外收购的第四例重大案例。此前,柳工收购波兰HSW工程机械业务收官、山东重工集团跨界收购意大利豪华游艇制造商法拉帝集团、三一重工对德国混凝土机械商普茨迈斯特的收购也于4月16日完成交割。
至此,加上2008年中联重科对意大利混凝土设备商CIFA的收购,混凝土装备的全球前三家企业皆入中资企业囊中,行业竞争重心亦转移至中国。去年,中国混凝土机械以逾1000亿元的市场规模名列工程机械行业之首。
谈判一年余
王民告诉记者,徐工集团在2010年就开始与施维英接触,“但那时不是为了收购,而是为探讨双方可以有哪些合作的方式。”
创建于1934年的施维英是德国的家族式老店,主要业务包括混凝土搅拌站、混凝土搅拌车、混凝土泵和混凝土回收站等
但与普茨迈斯特在金融危机时面临的处境一样,其近年来的利润也大幅缩水。
数据信息显示,2008年施维英的销售收入大概在10亿欧元,2009年降至4亿欧元左右,2010年就更少。
施维英中国区的一位管理层人士向记者坦承,受金融危机影响,加之企业经营不够灵活的因素,在中国尽管市场在不断扩大,施维英的市场份额却在减小。
该人士进一步透露,事实上,十余年间,施维英在中国始终未能打开局面,与此同时,其成本太高,一直未能实现国产化、进口比例过高等问题也相继暴露。“购买对象仅限于国有企业,用于重大项目如核电、高层建筑或外方投资领域。”
而在施维英深陷泥潭之时,徐工集团的收购机会也由此出现。
王民告诉记者,施维英主要是走高端产品市场,其优势在于成套技术,技术根底优于同行,去年还有5亿欧元的销售收入。“这是一家70多年历史的老企业,一开始只愿意进行少数的股权转让,整个谈判历时一年多才同意由我们控股。他们最终认可了徐工的文化、战略和高管团队。”
“徐工实行积极中稳健的策略。我们很明确,在混凝土机械领域,全面加大对世界顶级企业的进军,通过收购合作加快整合,提升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努力成为世界品牌。”王民说,“中国企业收购国外企业,在经营、操作层面并不容易。徐工走向海外面临的挑战还很多,特别是人才、经验的不足。”
三方大战
随着徐工借势施维英的挺进,混凝土机械的市场格局也呈现出三足鼎立之态,对于徐工而言,施维英的系统可靠性及庞大的国际市场销售渠道无疑是其借力发力的跳板之一。
记者了解到,目前,除了总部德国赫恩,施维英在美国、德国、奥地利、印度、巴西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生产基地,在法国、荷兰、奥地利、捷克、瑞典、韩国等地设有自己的销售和售后服务中心,同时还拥有100多个国家的代理商队伍。
资料显示,徐工集团2011年营业收入871亿元人民币,出口超过10.8亿美元,规模位居全球第七位。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九类主机、三类关键基础零部件市场占有率居国内第一位,汽车起重机、大吨位压路机销量全球第一位的背后,徐工发展后劲正受到的市场挑战不容忽视。
徐工机械2011年年报显示,除了铲运机械、压实机械在下半年增速高于上半年,其他产品下半年增速均明显逊于上半年,尤其是占收入一半的起重机业务,需求回落明显。
安信证券一份报告也同时指出:作为行业龙头,徐工汽车起重机、履带起重机销量分别增长1.1%和下降3.7%,汽车起重机连续9年保持行业第一;但履带起重机业务受中联、三一的强力竞争市场份额则下降至21.8%。而在其整体销售收入结构中,混凝土机械领域销售收入则大幅增长91%。其中,2011年销售收入更是达到19.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1%,在主营收入中占比为6.3%,该板块2010年占比只有4.3%。
但无须讳言的事实是,虽然徐工的增幅最大,但相比于其它两大市场占据者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其份额仍远远小于二者。
资料显示,2011年,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机械销售收入260.46亿元,同比增46.10%,占主营收入51.3%;中联重科销售收入71.57亿元,同比增50.61%,占主营收入15.45%。
“徐工的混凝土机械,在1990年代初的时候曾经和大象(普茨迈斯特)合作过,但主要在技术贸易层面,过去没有太重视混凝土设备这一领域的发展,现在我们需要加快步伐。”王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