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我国第一辆铝合金仓栅车在位于长沙麓谷的晟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下线。站在总重40吨的货车后面,只需轻轻推动,尾厢门就被打开了。由于比同类钢制车减重约3成,可节油20%。这家在持续创新中多次创造中国纪录的高新技术企业,今年截至目前总销售收入已达190多亿元。
像高速发展的晟通集团一样,近年来长沙高新技术产业持续高速增长,始终领跑经济发展。
据统计,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3485万元,为2006年的4.7倍,年均增速达36.1%。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总额467.12亿元,为2006年的6倍,利税率由2006年的10.5%提高到2011年的13.4%。
在全球经济环境恶化的2012年,长沙高新技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前两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2038亿元,同比增长18.51%,实现增加值550.3亿元,增长20.62%。
高新技术产业是最能彰显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也是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近年来,有着丰富科技资源的长沙,不断推动政策、资金和人才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紧紧抓住这个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长沙市委、市政府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长沙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先后出台了《关于加速科技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制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主要指标等考核奖励制度。财政科技投入机制也得以创新,建立了科技金融合作平台,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2007年至2011年全市累计财政预算内科技投入56.3亿元,年均递增22.1%。同期全市累计研发经费投入390.6亿元,年均递增25%。研发经费占GDP的比重由2006年的1.73%提高到2%。去年底至今,3家专注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需求的科技银行,也陆续在长沙高新区亮相,更是拉开了我省科技创新与金融创新紧密结合的序幕。
科技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为实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通过“万名人才引进”、“千人计划”、“313”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活动引进高、精、尖专业人才,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和留学人员创业资助基金。201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活动人员5.85万人,与2006年相比增加4万余人,每家企业平均拥有科技人员数比2006年的42人翻了一番。
企业是高新技术产业的筋骨。可喜的是,随着政策、资金和人才不断向高新技术产业流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做大做强,呈现高端化、国际化趋势。中联重科从一家单纯的机械研究院成长为中国工程机械装备制造领军企业,海外业务已经覆盖到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成功实施了几次海外并购,去年实现销售收入近850亿元。未来一段时间,中联重科将完善跨国运营体系,致力成为全球工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去年,长沙市新增中联重科等11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新增数的近一半,达到18家。
同样可喜的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也已经成为8大高新技术领域中产值排名的首位。新材料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产值紧随其后。如蓝思科技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实现由最初的手表玻璃到手机玻璃、从平板玻璃到3D玻璃,使企业发展成为世界显示屏功能玻璃面板行业的先进代表。湖南湘联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技术创新防飓风系列产品,成为首个通过美国测试的中国产品。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日益增强。2011年长沙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020亿元,为2006年的4.5倍,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由2006年的10.63%提高到1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