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灾是云南自然灾害之首。2009年以来,云南连续4年遭遇严重干旱,今年又发生了冬春干旱,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云南历史上少有的5年连旱。严重干旱暴露了云南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性缺水矛盾尖锐、防灾减灾能力不强等突出问题。我们必须深刻反思,下更大的决心,尽最大的努力,尽快破解水利基础设施这个瓶颈制约,从根本上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水利基础保障水平。
连年干旱成因复杂
云南的旱情主要有4个特点:一是降雨连续偏少,气温持续偏高。2009年至2012年的年降水量均低于多年平均水平,2011年、2009年降水量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少年和次少年。而2009年至2012年的年平均气温均高于多年平均水平。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全省平均气温较历史同期偏高1.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值。二是库塘蓄水减少,供水矛盾突出。2009年至2012年,全省河道来水量较历史平均偏少33.8%,库塘蓄水连年下滑。蓄水分布不均,滇中地区的昆明、楚雄、玉溪和滇西的大理、丽江库塘蓄水严重不足。三是旱灾涉及面广,灾害损失严重。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4182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旱直接经济损失达396亿元,是前10年的1.6倍。四是连续受旱受灾,叠加负面效应突出。这次连续4年大旱历史罕见。由于连续受旱,反复受灾,产生了一系列叠加负面效应。
云南干旱连续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全球气候变化异常。2009年以来,受大气环流和海洋温度异常等因素影响,下沉辐散气流长期控制云南区域,引起区域降水持续偏少。同时,降水偏少幅度最大的时段恰恰出现在雨季,不但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而且导致库塘蓄水严重不足,给来年的城乡供水安全带来严峻挑战。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地形地貌特殊。云南85%的降雨量集中在5月至10月的雨季。占全省土地面积6%的坝区集中了全省2/3的人口和1/3的耕地,但水资源量只占全省的5%。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有水难用。同时,云南山区、半山区面积占94%,山高坡陡谷深,降雨径流大部分下渗至地下,往往形成“水在下面流,人在上面愁”的状况。三是水利基础薄弱,工程性缺水突出。云南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7%(不含水电开发形成的库容),不到全国的1/3;已建成的水库97%是小型水库,调蓄能力弱;全省人均蓄水库容不到全国的1/2,水利工程人均供水能力仅为全国的64%。四是用水需求提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不断增加,供用水矛盾更加突出。
“兴水十策”成效明显
面对严重干旱,云南以“兴水强滇”战略为主线,以“兴水十策”为重点,4年大旱4年大干4年大丰收,打响了抗大旱、兴水利、促发展的硬仗。一是系统科学规划。组织编制云南重点水源建设规划、“十二五”大中型水库建设规划、“五小水利”工程建设规划、大中型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等一批规划,基本形成定位清晰、功能互补、协调衔接的系统性、全局性、战略性水利规划体系。二是强化项目前期工作。建立重点水利项目前期经费投入滚动使用机制和前期工作项目良性运作机制,实现“开工一批、推进一批、论证一批、储备一批”。水利投资连续实现“撑杆跳”:过去每年不足20亿元,2009年突破100亿元,2010年突破150亿元,2011年突破200亿元,2012年达到264亿元。三是建立水利投融资新机制。采取国家投、财政拿、集体筹、银行贷、招商引、个人出等办法,变国家投入的“独木桥”为四通八达的“立交桥”。按土地出让总收入的5%计提专项水利资金,成立省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来源。四是积极申报大项目争取国家支持。“润滇工程”的一批中型水库和星云湖抚仙湖出流改道、牛栏江—滇池补水等一批水生态文明建设工程获得了国家的支持帮助。2012年,国家支持云南水利建设资金近100亿元。五是做好水资源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这篇大文章,率先开征水资源费。六是动员烟草部门反哺水利。2005年至2012年,省级烟草部门累计投入78.9亿元资金建设农田水利。七是改造中低产田地。4年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地1169万亩,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八是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水平。开展国有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确保水利工程既建得成又管得好、长受益。九是综合利用水电站水资源。云南水能资源丰富,目前建成的水电站库容超过600亿立方米,今后将达到1600亿立方米。省委、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引导综合利用水电站水资源。十是调动社会治水积极性。加快水价改革,建立基层水利管理新机制,采取转让、承包等形式盘活水利资产,激发社会力量建设水利的积极性。
“兴水十策”推动云南水利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滇中引水”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昆明补水工程供水成效明显,建成掌鸠河引水工程,实施清水海引水工程,将多个水源连为一体共同向昆明供水,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将明显改善滇池水环境;“润滇工程”新开工146项骨干水源工程,相继建成157座大中小型水库,新增库容14.88亿立方米;完成了738项大中型及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启动实施1568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五小水利”建设加快推进,为山区、半山区各族群众解决饮水困难和脱贫致富发挥了巨大作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掀起高潮,全面开展大中型灌区改造,推进61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8459公里水库干支渠防渗建设,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88万亩。
深入实施“兴水强滇”战略
历史昭示,善治滇者必先治水;现实表明,富民强滇必先兴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紧紧围绕小康水利目标实施“兴水强滇”战略,着力构建以滇中引水为骨干、重点水源为支撑、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为调剂、河湖水系连通为通道、民生水利为基础、水生态文明为保障、现代信息化管理为手段的“四江八湖连通、西中东部调配、多源互补、区域互济”的云南小康水利安全网。为此,要在以下关键环节实现重大突破。
优化布局,增强水源安全保障能力。重点优化大、中、小型水库规划布局,推进重点水源、集中供水水源、战略储备水源工程建设,加快水电站水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基本形成大中小微水库并举、分散水源与集中水源并重、蓄引提调结合的水源安全保障格局。
科学配置,构建连通畅达的水网体系。统筹规划建设江河湖库引调水连通工程,构建区域与流域相结合、分散配置与集中配置相协调的引排顺畅、蓄泄得当、丰枯调剂、多源互补、调控有效的全省江河湖库连通水网体系。
突出民生,夯实农村水利发展基础。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灌区续建和配套建设,形成完善的灌排体系。加快建设以“爱心水窖”为重点的“五小水利”工程,改善山区、半山区水利条件。
积极引导,形成节约用水良好风尚。大力推广应用节水科技、节水器具,高度重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加强城乡供水管网的管理和维护,严格高耗水行业的节水监管,建立激励节约用水的价格机制,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用水良好风尚。
改革创新,提升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平。稳步推进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深化水利投融资、水价、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综合治理,打造七彩云南水生态文明。抓好湖泊河流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恢复干热河谷生态,建设水源涵养林,保护饮用水源地。建立健全水资源和水生态补偿机制,实施“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建设河畅其流、水复其清、蓝天绿地、青山碧水的美丽新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