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PMI数据呈现的情况相仿,4月的消费额、投资和工业数据显示,中国实体经济仍处于动力不足的过程中。
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9.3%,比3月份回升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0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2.8%,比上月回升了0.2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1.3个百分点。
投资方面,1~4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91319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6%,增速比1~3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1~4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9180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1.1%,增速比1~3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并未如此前外界预期的那样受到“国五条”的影响。
而前四个月,上海成功出让经营性用地涉及的总金额已超300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60%,这也透露出如果财税制度改革未有大幅动作,为解决地方财政紧张的状况,地方政府将再次从卖地收入上寻求突破。
野村证券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认为,4月份的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投资的数据非常疲软,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调主要来自工作日的调整,因为今年4月较去年多了两个工作日。如果剔除工作日变动因素,实际工业增速其实是在放缓。
与宏观数据的表现一致,在微观市场所反映的市场需求信号也较疲软。
继鞍钢、武钢等大型钢企纷纷下调6月份钢材出厂价之后,被视为行业标杆的宝钢也不得不首次下调了出厂价格。而在3月初,宝钢还大幅上调了4月钢材出厂价。
与此同时,产能过剩的情况也没有因为历经一年的价格低迷而好转。由于既往产量从去年开始集中释放,粗钢日均产量最近数月多次刷新历史纪录。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副会长刘振江此前在参加钢铁规划论坛时直言,中国钢铁工业进行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不抓住产能这个“牛鼻子”,不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是没有抓住要害。与钢铁行业类似,平板玻璃、水泥、电解铝等行业也因产能过剩而出现效益大幅下滑。今年全年,调整产能过剩都将是国家经济政策的核心议题。
但在长期政策出台之前,暂时没有看到高层计划动用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等总量调节手段实施调控的迹象。不过,张智威认为,疲弱的实体经济数据会引发政策放松,而全社会融资总量在未来数月内会进一步放缓。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则认为,货币当局从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透露出的信息是,质量和效益而非单纯的量和速度才是政策的首要考虑,因此,货币政策不会在现有的宽松水平上继续加码,而要在现有力度下“用好”、“更有针对性”,以便达到“改善对实体经济服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