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钱荒”虽然愈演愈烈,但决策层的态度和策略却越来越明确:提高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利用金融政策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信号释放于6月1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称,金融系统必须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
稳健货币政策继续前行,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成央行以后工作重点,市场对央行近日降息降准的预期落空了。
除了引导预期、“释放央行不会持续注资的信号”外,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这次会议还说明目前金融业和实体经济脱节的问题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引起了决策层的重视。“对目前经济的结构性问题,金融方面将采取一些相应的处理方式。”
国务院开出的“药方”就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所谓用好增量,即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等的信贷支持。支持调整过剩产能,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定向开展并购贷款,严禁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违规建设项目提供新增授信。
“盘活存量”。统计显示,这已是一个多月以来,李克强第三次提及存量资金问题。这种货币政策新思路,意味着时下调整经济结构的各项政策,需要更多地盘活存量资金,而非倚靠增量信贷。
“银行问题是中国整个经济内在的表现。”厦门大学金融系副教授陈善昂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中国经济目前不是简单的周期性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对此,必须要做结构性调整,包括盘活存量。
有分析人士认为,目前银行钱荒的问题并不是流动性缺乏的问题,而是金融发展空心化,很多资金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要么被房地产市场吸收,要么在银行系统内“打转”,“脱实向虚”现象非常严重,在当前关键节点上,“盘活存量货币”就显得尤为重要。
刘元春也认为,盘活存量非常重要,是改革的核心目标。目前存量的问题太大,比如投融资平台和影子银行的问题,都是存量的问题。
虽然经济指标弱势为货币政策再度放松提供了一些空间,但房地产调控压力和地方债务风险却制约货币政策难以明显松动。国家审计署6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已接近3.85万亿元,其中银行贷款占78.07%,这都属于存量的问题。
对于如何盘活存量,刘元春建议,对存量的监管进行改革,比如对影子银行的治理,对投融资平台的治理,对以往的贷款进行系列的清理,从而使资金的流动方式和流动效率有所改善。
激活存量,就是要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陈善昂强调,最有效的办法还是放开市场,推动市场改革,让各种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比较自由地投向市场,参与和投资一些严重短缺的行业,比如高新技术行业、教育、医疗等行业,或者让民间资本参与到一些地方不良资产的处理,温州已经就此展开了一些探索,这都属于盘活存量。
目前实体经济不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小微型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狭窄。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要“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将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试点扩大至全国,扩大债券发行等”,即将逐步提高直接融资的比重,推动资产证券化的发展。
资产证券化是自去年以来很时髦的词。陈善昂说,这届政府想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挤破虚拟经济泡沫,但调结构是很痛苦的过程,不是那么容易,而且会遇到惯性的阻力,会伤筋动骨。
有分析人士提醒,产能过剩产业与经济转型相悖的产业将面临经济持续低迷和信贷政策收紧的考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家支持产业将面临利好。宏观来看,短期内政策当局可能坚持稳健政策和审慎监管以控制实体部门债务率和金融风险进一步上升,这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但在短期内可能增加经济下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