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彼勒的研发中心在中国市场是重中之重,是基础,是种子。卡特彼勒在中国的研发投入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的需要,开发出适合这些市场特殊需求的产品。同时,中国的研发人才的智慧也对公司为发达国家市场的产品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所以我们花时间、花精力和投入都是值得的。
我们的研发看重的是产品完整生命周期的价值,这恰恰是卡特彼勒产品的优势所在,卡特彼勒愿意为客户提供完整的产品和服务方案,帮助用户成功。
6月的一天,记者来到美国卡特彼勒设在江苏无锡的研发中心采访。一年前投产的三期工程,包括3500系列大型发动机实验台架在内的多个重载发动机实验台架,以及其他它的一些实验室已经全部满负荷运转。
短短三年,卡特彼勒无锡研发中心就完成了从设施筹建到设立开发项目,再到项目成果落地的三级跳跃,成果斐然。“不但完成工程建设,而且还开发出一些非常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卡特彼勒技术研发(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晓波博士对国际商报记者介绍说,“目前,无锡研发中心已经成为卡特彼勒在全球的第二大综合性研发中心。我们从零做起,开发出针对中国市场的大型轮式装载机986H,现在已经投产,将来也会销往美国;同时,我们还开发出了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不同型号发动机等等。”
正因为如此,卡特彼勒无锡研发中心获得了国家财政部、税务总局、商务部、发改委、科技部五部委联合颁发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证书。“这是国家和政府对我们的认可”,孙晓波博士不无骄傲的说。
读懂中国市场需求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普遍都会面临一个问题:这一地域的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进入中国四十多年,在亲历并参与到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卡特彼勒也感受到中国客户需求的“成长过程”:多年之前,中国用户看重的是机器的价格。然而,随着市场和中国用户的成长,现在,越来越多的工程机械行业的用户更加重视的是在运营当中的费用,如油耗必须低;单位时间搬运的土方要多;其他产品如发电机组的生产力要高;还有二手产品的再销售价值要高,也就是卡特彼勒的机器到一定使用阶段时,其保值率比别的品牌机器要高很多。卡特彼勒认为,这都是产品完整生命周期的价值,也恰恰都是自身产品的优势所在。“卡特彼勒相信,只有用户成功,我们才能成功。我们更关注机器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价值,从客户购买了设备第一天开始,就相当于购买了卡特彼勒的股份一样。我们提供的不只是产品本身,还包括优质的服务,是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这将是陪伴用户成长的几十年的过程,这个过程千金难买。”孙晓波博士说。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卡特彼勒就向中国工程机械同行进行了技术转让,把很多图纸、技术转让给国内品牌。进入上世纪90年,卡特彼勒开始在中国设立制造企业,至今已拥有26个制造工厂。此后,卡特彼勒设定了在中国市场大规模投入研发的计划,并着手布置研发中心,第一家在青岛,后来在无锡、天津和南通,建立起战略研发中心区域部署。同时,卡特彼勒还有选择地与一些零部件企业进行合作,并与中国的大学、研究院、包括国家研究实验中心建立联系和合作,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研发生态系统。
对于卡特彼勒在中国的研发布局,孙晓波博士介绍说,无锡研发中心从规模上说,是卡特彼勒全球第二大的综合性研发机构,而天津研发中心主要是做材料科技方面的研究;青岛研发中心主要为卡特彼勒旗下的山工集团提供研发支持;南通试验场主要进行工程机器的整机测试,还有一些系统如发动机的测试。
精准的本地化定位
卡特彼勒无锡研发中心始建于2009年,定位与卡特彼勒设在北美、欧洲的研发中心一样,是全球研发体系当中的一员。在技术层面,因为北美和欧洲的研发中心起步早,实力强,所以要比无锡研发中心领先。但是,面对中国和全球新兴市场的产品开发,无锡研发中心处于主导地位,北美、欧洲研发中心提供支持;其他全球高端产品的开发则由海外研发中心领导牵头,无锡研发中心进行支持和配合,这种分工清楚、明确、高效,有利于卡特彼勒更好地为中国市场服务,同时为卡特彼勒全球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动力。
在卡特彼勒无锡研发中心的建设和运行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来自于所谓的“三新,即:新产品、新设施、新员工”。“这种挑战在许多行业和企业都是很少见的”,孙晓波博士认为。但是,由于有了精准的、适应中国市场的本地化定位,特别是依靠卡特彼勒所拥有的经过充分市场验证的全球业务模式,可以调动各种资源支持,无锡研发中心在三年半时间就建立起一个很好的研发生态系统。
放眼未来的人才战略
基于从一开始就对卡特彼勒在中国研发非常清晰的定位,无锡研发中心在规模上已经成长为卡特彼勒全球第二大综合性研发中心,也是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综合性研发中心。连同青岛、天津和通州的分公司的研发人员,以及各事业部分散在工厂里的工程技术研发人员,卡特彼勒在中国大约有1200名工程技术研发人员,中国研发人员比例已经达到卡特彼勒全球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8%到10%这一良性比例。
这些数字也透露出卡特彼勒在中国市场投入研发的另一重点,即培养本地技术人才和本地领导人才。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卡特彼勒在中国有一整完套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大学层面,卡特彼勒与全国12所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包括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通过设立奖学金,举办专题讲座、开展项目合作,孙晓波博士也出任一些大学的客座教授,帮助卡特彼勒尽早发现和培养人才。在未来人才的培养上,卡特彼勒研发中心与初中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就开始接触,培养他们在工程方面和知识创新的兴趣。在无锡,卡特彼勒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曾作为志愿者前往当地的6所中学,指导学生参加机器人大赛,激发他们对工程领域的兴趣。“我相信,这也会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人才储备做出贡献。”孙晓波博士说。
现在,卡特彼勒研发中心正在筹备一个中美大学合作项目,选拔品学兼优的中国学生,在中、美两所大学完成学业后到再到卡特彼勒实习一年,最后进入无锡研发中心工作。
由于参与了卡特彼勒无锡研发中心设计、建设的全过程,早在十多年前就回国效力的孙晓波对此感受颇深。他说,无锡研发中心是卡特彼勒在中国市场部署完整业务模式中的重要一环,就如同农林作物的播种、生长、收获一般。基于这个原因,卡特彼勒的研发中心在中国市场是重中之重,是基础,是种子。卡特彼勒在中国的研发投入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的需要,开发出适合这些市场本地需求的产品。同时,中国的研发人才的智慧也对公司为发达国家市场的产品开发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所以我们花时间、花精力和投入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