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彼勒和小松的智能化从核心零部件开始都有自己开发的掌控系统。特别是像卡特彼勒控制系统的关键零部件都是由自己来实现支撑的。小松在这方面的研究也不甘落后,基本上是盯住不放的。我们只是做过概念,真正形成商品推向市场,这个过程还是非常遥远,不像小松、卡特彼勒这样的公司按照产业化的角度进行超前研究,最后走向市场。
由于初期自动化的形成还是更容易一些,说到更加精准的智能、环保,在能耗上面或者智能化的程度上,除了有很好的控制系统、控制元件以外,执行元件也就是控制系统的终端、动力系统发动机、传动系统、液压系统,这些都要控制它的质量,我们还不是用原始的或者机械液压为主体的机构去实现,只能是打开了一些通道,做不出那样效率。小松、卡特彼勒在智能化的开发中,都是从执行元件入手的。中国工程机械在整机方面是比较迅速的,这也是我们的一大进步,但是真正要形成有竞争力的商品走向市场,我们还是需要再提升,我们就是开发出那些大型装备的关键核心零部件还没有支撑的东西。
绿色化方面。昨天我们在卡特彼勒陈总的报告中可以看到卡特彼勒混合动力的挖掘机的节能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小松也是如此。
卡特彼勒和小松虽然在这个领域开展了几十年的研究,但是他们依然把智能化、绿色化作为他们产品升级的方向,卡特彼勒正在研究下一个动力总成系统,向他们追求的目标实现。为了跟市场更好地契合,卡特彼勒最近这五年在中国投资,跟市场相结合的研发投入在加大力度,因为毕竟要跟市场和工况情况、使用习惯要结合在一起。小松也是如此。
说到国外的成功因素,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工程机械的最大市场,也是工程机械的制造大国,但是怎么样把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制造强国的背景还是在创新能力上。在工程机械这个领域,国际巨头他们有非常先进的技术,当前的研发能力非常强。卡特彼勒有8000多名工程师,他们也有非常完善的研发平台。卡特彼勒的技术中心就有好几个,而且很大一部分在试验场所。他们最近除了在无锡投了一个研发中心,在南通又做了亚太地区最大的综合试验场,占地也是很大的。包括徐工在内,我们呼吁了十年时间,一直到今年我们的试验场才刚刚进一步落实。在零部件和核心控制系统方面,卡特彼勒都有很强的控制力。卡特彼勒除了这种支撑的研发外,在它周围也是有一个强大的系统研发团队支撑,美国有一批高校合作伙伴跟他们合作。
三、国内现状
大家都知道,经过近30年的快速发展,工程机械发展很快。特别是这10年,制造大国名不虚传,我们主机产品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且已经开始走向全球,参与竞争。但是就是从绿色化、智能化角度来看,我们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我们的排放还只是国II标准,要尽快再升级,需要整个社会的配套系统。重卡专用车要实行国IV,国IV一推再推,大气污染都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这时候我们还在观望。
徐工作为行业内的骨干企业,在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方面做了不少探索。
早在1995年,徐工就承担了国家“863”项目“徐工机器人化工程机械现代集成制造应用工程”,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第一个863项目,就是把信息技术跟工程机械产业相结合,通过那个项目的驱动,我们当时做出了中国第一代自动化工程机械的产品,包括自动装载机、自动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搅拌站,而且得到了相关部委的重视。后来工信部提出“两化”融合,也是这么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