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曾经最繁荣的年代,上海及周边地区的钢贸企业曾一度发展到6000余家,从业人数多达6万。但如今,这些钢贸企业几乎锐减了一半,勉强活下来的企业,也在挣扎之中。
而钢贸老板,这个曾经鲜衣怒马、风光无限的财富群体,也频频与“跑路”、“自杀”等字眼挂在了一起。据媒体此前报道,福建省周宁县上海商会一位女老板所记录的“死亡笔记”里,已有不下10名钢贸老板自杀。而导致他们走上绝路的直接原因,正是持续的生意亏损和银行催债。
铁矿石期货叫板垄断定价 钢企欲借多元化“救赎”
当然,对于中国钢铁业来说,好消息还是有的—铁矿石期货的问世正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
多年来,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但铁矿石的定价权始终掌握在少数寡头手中。高企的铁矿石价格,让中国钢铁业一直存在着为“三大矿山打工”的说法。即便近年来钢价大幅下跌,铁矿石价格仍处在高位,钢价的跌幅远大于矿价的跌幅。
事实上,中国钢企此前大批奔赴海外寻矿买矿,最重要的动力正是为了提高矿石自给率,加大在铁矿石价格谈判中的话语权,以更优惠的价格获取稳定的铁矿石供应,降低生产成本。经过数年铺垫运作,其效果也已有所显现。
拿武钢来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这家中国钢企频频“出海圈地”,到2012年已成为全球钢铁制造商中最大的铁矿石拥有者,预计其2013年海外矿石年产量可达1500万吨,2016年可实现铁矿石的全面自给。
另据五矿集团副总裁李福利预计,中国钢企海外铁矿石权益矿产量在2015年将达到1.5亿吨,从而有望扭转铁矿石价格由国外矿业巨头主导的局面。
而今年10月18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全球首个以实物交割的铁矿石期货,或将为中国钢企叫板三大矿山,争夺铁矿石定价权提供新的利器。
目前,国际铁矿石三巨头80%-90%的产量以普氏指数为基础定价,普氏指数又以三大矿招标价为依据。由于普氏指数样本量小、编制方式并不公开,三大矿招标过程也不公开,因此其价格透明度饱受市场争议。
在业内人士看来,铁矿石期货设计为以实物进行交割的期货合约,能够真实反映市场供需关系,体现公允的市场价格,有助于构建客观、公正的定价体系。有了铁矿石期货,国内企业能以更低的交易成本、更直接便捷地参与到市场中来,使其交易意愿在主场得到最大限度的反映,从而利于逐步提升中国钢企、贸易商等的议价话语权。
目前,已运行两个月的铁矿石期货交投较为活跃,产业客户参与较为积极,市场运行平稳,价格发现和避险功能逐步显现,交上了一份令市场较为满意的答卷。
不过,铁矿石期货要想真正撬动铁矿石定价权,还要不少路要走。当期三大矿山参与中国版铁矿石期货的热情并不高,而若无法吸引他们下场搏杀,铁矿石期货恐将沦为中国钢铁与矿业企业之间的自娱自乐,很难最终变身成为核心定价权。
而当下,不愿被动等待的钢企们,更愿意主动出击,寻求自我的救赎之道。多元化成为许多钢企不约而同的选择,他们希望借此寻求新的盈利源。
钢企多元化并非新鲜话题,如前述武钢海外抄底买矿正是钢企常见的多元化方向之一。武钢也尝到了其中的甜头。公司人士此前坦言,在近两年全行业大面积亏损的情况下,武钢能够保持微利,其中来自矿山的收益占了相当一部分。
2013年,加入多元化行列的钢企越来越多。有的钢企多元化仍围着钢铁主业转,或往上游寻矿,或向钢铁电子商务、物流等领域延伸。如宝钢今年5月底正式宣布“触电”,推出钢铁现货交易电子商务平台—上海钢铁交易中心。宝钢也毫不掩饰自己的“勃勃野心”:想借此打造“钢铁版的亚马逊”。
有的钢企则大胆跨界,干起了与主业风马牛不相及的行当。这又不得不提武钢,去年其养猪的计划披露后引起了轩然大波,随后武钢董事长邓崎林进一步“淡定”地表示,公司还计划购买几千亩地进行立体生态养殖,同时将开展幼儿教育、水电维修、汽车租赁等城市后勤现代化服务。
或许有了武钢榜样在前,不少钢企也对“衣食住行”行业青睐有加。如今年9月,民营钢企巨头天津荣程集团宣布进军白酒业,在泸州打造10万吨白酒生产基地项目,预计总投资额达120亿元。上市钢企方大特钢(600507,股吧)亦宣布将分别投资2000万元和1亿元进军餐饮行业和矿泉水产业。
当然,对于企业来说,多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不小心新盈利点就可能成为新出血点。早在2000年前后,国内钢铁业也曾经历过一轮多元化发展热潮,从电子到服务业,很多领域都有涉及。但最终大多都未能成功,不得不退出收缩。
不少分析人士认为,就目前钢铁业现状来说,钢企多元化是有益的尝试。但这种业务的延伸一般还是应围绕钢铁产业链为好,这样能更好地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实力。其它的如食品饮料这些跟钢铁不相关的行业,不管是市场渠道,还是人才管理,钢企都没有优势,这种非主业的发展风险不小。
但无论如何,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对于钢企们来说,面对眼下愈演愈烈且很难预计将持续多久的行业大洗牌,只有先想尽办法活下去,才谈得上“剩者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