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人士用“触底反弹”来形容2013年工程机械的发展态势。经过2008年至2011年上半年的“野蛮生长”,从2011年下半年起,由于需求疲软、产能过剩、库存积压,素有“工程机械底盘件生产基地”之称的泉州,不论在零部件抑或是整机销售,都遭遇了“寒冬”。
2013年,泉州工程机械行业不仅通过种种努力实现去库存,进入缓慢复苏阶段,其中部分企业还告别了价格战,实施转型升级。在这一大背景下,深入挖掘成长性较好的细分板块上,已经给2013年带来一抹亮色。
小型挖掘机生产与销售一路向好。2011年,洛江新源工程机械、劲力工程机械等企业开始着手生产小型挖掘机,2013年全年的生产量约为3000台,需求量稳定并呈现上升的趋势。“小型工程机械由于环境适应性广、价格相对便宜,受到了客户的喜爱。”泉州工程机械行业协会秘书长林炳洲表示,这得益于城镇化建设加速,农田水利、道路建设及小城镇住房建设等对小型工程机械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加之,中央财政对农村公路建设、农田水利投入和对农机购置补贴的持续加大,也为小型工程机械逆势而上拓宽了空间。
大型整机企业转型生产叉装车,实现新突破。由于挖掘机、装载机、推土机等工程机械市场的饱和,以及市场发展的需求,晋工机械、福大机械、威盛机械等开始加大叉装车的生产投入。“在叉装车研发、生产上,泉州走在全国的前列。”林炳洲透露,以威盛机械公司为例,该公司捕捉到石材矿山装卸机潜在的市场需求,2009年开始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专门用于矿山开采的叉装车,2012年实现全面铺开生产,2013年成为叉装车龙头企业参与叉装车国家行业标准的制定,奠定了泉州叉装车在全国的地位。
从整体上看,泉州机械装备产业形成了“毛坯铸锻—零部件生产—整机装配—产业服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市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通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0.5%;专用设备制造业同比增长24.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同比增长24.8%;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增加9.2%;仪器仪表制造业同比下降13.8%。“机械装备产业各子行业有降有升,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总体发展相对平稳。”市经贸委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