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智造”决定未来市场,“精造”代表品质与效率。中国制造业已进入第四阶段,中国制造应从“智造”迈向“精造”,能否成功实现产业升级在此一举。
“全国的总和,55%用的是湘电(大吨位自卸)车,45%来自国外6家企业的车。”湘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建雄称。
周建雄所称的大吨位自卸车,是开采矿山必不可少的运输工具,其制造技术过去一直被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垄断。如今,中国制造正逐步取而代之。
总部位于湖南的湘电集团,是一家有着70余年历史的中国最大的电工装备制造业企业。到2012年,该集团产值突破了200亿元大关,特别是2003年至2010年间,实现了销售收入年均40%的连续增长。
湘电集团的经历正是中国制造业从“自造”、“制造”到“智造”的真实写照。到2010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产出的19.8%,美国为19.4%。中国以微弱优势超越美国,夺得“全球最大制造业产出国”。
眼前,面对美国提出制造业回归,发展中国家还能继续占据这头把“交椅”吗?中国是否将长期扮演“世界工厂”的角色?这些问题均聚焦了世界各国的目光。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科斯认为,中国制造下一步要走生产率主导的提升路线,不是靠低成本优势在全球立足。
重新深挖市场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已成功完成“三部曲”。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到1985年起的制造业门类逐渐齐全,再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全面承接全球低端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根据总部设在维也纳的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调查报告,从1995年到2005年这十年间,全球的制造业产出提高了34%,由57720亿美元增加到77470亿美元,而中国的发展速度接近全球平均速度的5倍,达到156%,制造业产出从2424亿美元增长到6197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产出中占比从4.2%上升到8%。
这一系列数字显示,中国制造业无疑在这十年间取得了辉煌成就,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支柱产业。中国制造业产出在全球排名由2005年位列第三跃升至2010年榜首。
目前,中国制造业开始迈入“第四季”。展望未来,谁能制造出新的需求,谁将登上制造业新高峰。
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预计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约4.3万亿元,2020年为11.4万亿元。可见,未来制造业的市场需求势头不减。
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周建雄敏感地觉察到,这势必在一定时期内会推动和促进绿色节能高效安全的新型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发展。他提出,“十二五”期间,湘电集团将结合自身优势和产业发展趋势,集中精力将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制造新的市场需求。
中国制造业在重新深挖市场的同时,仍需提升制造业的资源效率。显然,中国区域经济差距,为这一效率提升提供了广阔市场前景。
“催生”新机遇
从中国的出口区域结构来看,2011年“珠三角”和“长三角”出口占比为74%、环渤海占比16%、中部六省和西三角占比7%,这意味着到目前为止,所谓中国出口和中国制造仍然主要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其中广东集中了“珠三角”87%的出口份额,江苏和浙江则集中了“长三角”74%的份额。
不少学界人士判断,制造业内迁的核心驱动力仍然来自于流动人口的重新布局和土地供给的区域分化。在过去十余年内,流动人口从内陆向沿海的长距离迁移是中国劳动力市场最为常见的事情,但这一局面正在转变,短期的刺激因素是海外经济不景气导致人口和制造业内迁,但这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华夏幸福(600340,股吧)基业全球产业促进中心总裁轷震宇称,亚洲制造业已进入产业集群升级与转移阶段,尤其在中国,区域间竞争更明显地体现为产业集群间的竞争;实现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之一。
放眼看中部,工程机械“湘军”产值规模占了全国的1/4,长沙工程机械企业是主力军。长沙已经是中国工程机械产业最集中的地方,仅三一重工(600031,股吧)、中联重科(000157,股吧)、山河智能(002097,股吧)这3家公司的市值就超过了全国工程机械上市企业市值的2/3,长沙打造了“中国工程机械之都”的牌子。
去年底,在武汉出席会议的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称,武汉的传统重工业、制造业有着辉煌的发展历史。未来,武汉如果能将新兴信息科技技术与产业相结合,变制造业为“智”造业,将会引领全球制造业重振的大变革。
“对促进中西部特色发展提出定位:建设高端装备制造特色产业链。”在《规划》中明确指出,中国制造业应充分考虑区域比较优势,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业相对集中发展,形成区域发展新格局。
中共十八大提出了“新四化”蓝图,其中,新型工业化列在首位,工业生产特别是制造业的升级转型,抑或给中国制造业重振提供新的机遇期。
智慧转型
依托前3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红利,中国制造华丽转身。但如今面临新型工业化,仍需再次“转身”。
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国情咨文强调,为了让美国经济基业长青,需要重振制造业,并提出“哪里发明哪里制造”的口号,力图重塑制造业霸主地位。
这对已迈入“第四季”的中国制造来说,其再次“转身”是否会遭遇“天花板”?
结合中国国情,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曾分析说,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加快,人力成本不断升高,这对中国固有的低成本制造业构成了影响。中国要继续发挥制造业的优势,必须走“高附加值制造业”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