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针对上周出现的信贷紧缩迹象,MarketWatch驻香港专栏作家斯蒂芬(CraigStephen)撰文指出,信贷紧缩的背后有可能有着更加深层次的原因,隐藏着央行不得不去面对的,已经很严重的问题。
信贷紧缩中国人民银行成众矢之的
上周,中国银行同行拆解利率急剧蹿升,在投资者开始解读这一现实时,央行的行动自然就成为了众目所瞩。这是否是一种深思熟虑的政策,旨在肃清金融系统中的过度投机?或者,中国人民银行是为了掩盖更大的问题?
表面上看来,在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减缓,通货膨胀局面尚称稳定时,对信贷大动干戈的政策似乎是值得高度质疑的。此外,导致隔夜拆借利率猛涨到13%,客观上其实是冻结了同业市场的现金紧缩,央行这样的做法是否妥当?
至少,这似乎是采取了一种近乎鲁莽的方式来贯彻市场纪律:他们其实是在冒违约的风险,甚至是触发更广泛的系统性问题的风险。只不过,如果上周的行动是有计划的,则中国央行该说确实也有自己的难言之隐。
一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都能够贯彻其高度控制力,在中国经济当中,国家控制着非常巨大的比重,运作着一个庞大的,密封的资本账户。在雷曼兄弟倒台引发的金融危机当中,这样的体系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所有国有银行都被动员起来放款。
关于上周的金融动荡,另外一个解释是,中国央行发现,自己传统的政策工具已经过时了。在过去,他们可以通过确定贷款配额、准备金比率或者是利率来管理信贷增长。可是现在,他们却发现,自己已经很难找到一种有效方法来控制金融行业了,因为大量新的信贷发明根本都在监管控制范围之外。
人民币海外流通量持续增加中国人民银行苦不堪言
对于中国人民银行而言,另外一个棘手的因素还在于,这些压力恰恰是在中国持续增加人民币海外流通量的同时出现的。
伴随资本控制放宽,这其实就等于使得中国资本市场在来自外部的潜在资本冲击下,地位变得更加脆弱了。上周的信贷紧缩会在这个时间发生,一种可能的解释就是,中国政府被外国资本的流出打了个措手不及。
曾经非常广泛的日元/人民币套利交易的反转还可能让问题进一步恶化,这种交易中很多都是披着贸易的外衣进行的。德国银行的分析师们曾经在一篇研究报告中发出警告,称这一反转可能会让人民币投资的廉价融资渠道受到重大损失。
另外一个潜在的麻烦在于,伴随出口竞争力的削弱,中国已经习惯的外贸盈余可能注定将要缩水乃至消失。根据官方统计数据,中国的贸易盈余第一季度当中有386亿美元,可是最新的5月数字显示,出口现在已经大幅度减缓至接近静止。不过,近期的数据是否准确也是个问题,毕竟中国的出口范围非常广泛。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去年此刻,中国已经进入了一次震惊的倒计时,第二季度当中,他们1998年以来首次遇到国际收支赤字。如果这样的情况再度发生,中国央行就将遭遇困境。近年来,中国大规模增加货币供应,而在这背后撑腰的,是他们始终盈余的资本账户和经常账户。为了确保自己的货币不会升值,中国央行以自己积累的3万亿美元以上外汇储备为依托,大量印钞。
如果这种盈余局面反转,货币供应就将下滑。那时,中国就将不得不以人民币来购买外汇,以维持自己希望的汇率,迫使货币供应收缩。这就意味着,在货币供应和经济增长之间,中国必须做出两难的选择。货币贬值显然是他们不愿意采取的方法,因为中国的领导人早已确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蓝图。
投资者在真正搞清楚这一次的信贷紧缩到底是怎么回事之前,神经不可能不保持高度紧张。如果中国不得不进入货币供应紧缩模式,通货紧缩的寒意就将传遍全球。里昂证券策略师纳皮尔(RussellNapier)提供的数据显示,2007年以来的五年当中,在全球十六个最大的经济体的广义货币增长当中,中国占据了40%到45%的比重。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信贷紧缩将延续,直接对本已脆弱的工程机械行业复苏迎头一棒,可以用雪上加霜来形容。信贷销售在工程机械行业中占据了主要位置,如果银行紧缩银根,必将对工程机械产品的销售产品较大影响,工程机械行业复苏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