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翼
通过调研,孟庆伟发现超越离合器原来本身就是靠挤压楔紧原理工作的,其原设计并不是一个很完善的方案。但限于行星式变速箱的总体原理,不可能完全推翻现有结构。那么解决路径只剩下改进,使其使用寿命大幅提高,并且易于生产。
凭着对技术研究的执着与热爱以及无数次反复验算、试验,孟庆伟似乎发现了曙光。“改进方案说来并不复杂,只是把原结构略微进行了改进,在小而有限的空间里,巧妙地增加了二十余个形状特别的过渡垫块。从而达到了增加受力面积,减少应力,提高可靠性的目的。”这一认知成果以及由此形成的文献得到了国家局的肯定,获得了国家。前路,似乎一片光明。
在获得国家后,孟庆伟开始踌躇满志地对这一技术进行了推广,他粗略地算,按照每年装载机的新销量不少于10万台来算,近十年已销售的装配行星式变速箱的装载机总量估计应在100万台左右。按平均3000小时的超越离合器寿命算,市场需要的此种配件年产值将超过亿元。
此外,虽然多年来国外同行一直在推广定轴式变速箱,国内同行也在不断模仿,但由于成本高,加工难度大,最终都没有成功。而老式行星式变速箱系统相对简单、操纵容易,便于生产、适用性强、成本较低廉,深受用户欢迎。美中不足的就是其中的超越离合器可靠性较差。所以,就算定轴式变速箱开发成功,行星式变速箱也不会因此而退出市场,并还将会在较长时间内继续担当主要角色。
十年两茫茫
当时的孟庆伟为自己发现的庞大市场而激动不已,并没有意识到该征途的坎坷。但现实却是,尽管有了好的创意,但要转化成生产力却难之又难。
获得认同是第一道难关。行业内普遍认为老式行星式变速箱生产了四十年,应属于淘汰产品。很多厂家都想开发国外定轴式变速箱,所以主机厂大多都对行星式变速箱的改进并不热心。
即使是孟庆伟服务了十几年的装载机企业,对这项技术也没有表露出太大的兴趣。据悉他曾向自己所在公司进行汇报,当时正值该公司着手开发定轴式变速箱的初期,公司并无兴趣再对老式变速箱进行改造,而且有的技术人员甚至给出“过五年老箱就淘汰了”的结论。
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不想尝试。有的企业也很希望有所作为。孟庆伟说,在他之前,也曾有企业试图将超越离合器改进产品投放到了市场,但由于急功近利,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或许受此影响,之后很多企业不再敢去啃这块硬骨头了。这些年来,行业内也习惯把这个部件当成易损件来对待,主机厂相互之间比谁的三包故障率,只要不比别人落后很多,就满足了。大家忙于跑马圈地,以大为强,着力于产品的外观造型和外部结构的变化。
对于自己的,他也曾与多个专业厂家谈过,存在各式各样的想法,有的不想冒险,有的不相信他能破解行业难题。但总的说来,多数厂家的疑虑在于一旦自己费了很大的力气进行推广研发,到头来成果却可能很快就被别人抄袭了,谁也不想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局面。虽然行业专家已经对他提出的结构进行了评审,一致认为他的这一发现,突破了行业多年来解决不了的难题,如果得到推广,将是对装载机行业的重大贡献。然而现实却是,这项花费了孟庆伟十年精力,并获得了国家的技术文献现在还躺在抽屉里睡大觉。
有人说,孟庆伟是手捧宝珠无人识;也有人说,他是敝帚自珍。
记者问:“十年了,你觉得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而今的局面呢?”
对这一问题,他一时没有答复,并说会好好思量然后邮件回复。过了几日,孟庆伟回复了稿件,针对记者问题,他的回答如下:
也许,是我那来自偏僻农村的特有性格,认死理、不服输,不善言辞,个性倔强,埋葬了这项技术的生命?
也许,是接触的公司并不认为老实憨厚的我能解决几代人都没解决的难题?
或许,是业内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乏信心,不肯把投资打水漂?
在记者看来,个中原因,大概都有吧。但记者采写此文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帮助孟庆伟找到原因所在,更是希望通过他的个案记录,来向外界展示,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历程中,存在的机械行业技术人员这一群体,正如何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而努力奋斗着。(杨红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