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卡特彼勒技术研发(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晓波介绍,卡特彼勒无锡研发中心从设施筹建到设立到开发项目,再到项目成果落地只用了3年时间。在建立之初,卡特彼勒就确定了面对中国和全球新兴市场的产品开发:无锡研发中心主导,北美、欧洲研发中心提供支持;全球高端产品开发海外研发中心牵头,无锡研发中心配合的战略思路。因此,卡特彼勒无锡研发中心建立之初就把精力放在破解新产品、新设施、新员工这三大新问题上。对此,孙晓波说:“正是因为这种精准的、适应中国市场的本地化定位,无锡研发中心才建立起一个很好的研发生态系统。”
卡特彼勒的中国战略
毫无疑问,中国市场正在成为卡特彼勒最重要的销售市场。从很早之前开始,卡特彼勒就已经把自己的市场分为几块,其中,北美市场被称为高成熟市场,每年大约有3%左右的增长;欧洲被称为成熟市场,每年的增长大约为5-8%;拉美地区则被称为发展市场,其增长空间大概为25-30%之间;亚太市场被称为新兴市场,增长空间也大概为25-30%,但与其他市场不同,卡特彼勒对亚太市场中的中国市场格外重视,其高层曾反复谈及:中国是新兴市场中一个非常强大的板块,我们对此有加分。卡特彼勒制定的全球战略中,中国是战略的核心点之一,“只有在中国取得成功才能保证卡特彼勒在世界长久的领导地位。”其前任全球副总裁朱季明如是说。
不过现实却并不如卡特彼勒所想象的那样乐观。今年上半年,卡特彼勒的销量下跌接近10%,而且连续两个季度净利润下降超过4成,而随着全球采矿业和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低迷,这样的下降速度并未出现终止的迹象。不少经济专家甚至认为,卡特彼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道格·奥伯赫尔曼把宝压在中国身上并非是个明智的选择。
这样的指责或许并不算有失偏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程机械市场孕育出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卡特彼勒、小松、特雷克斯、斗山、徐工、三一、中联重科、柳工、龙工、山河智能等国有、民营、外资、合资数千家竞争企业在此市场中“赤身相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就曾这样表示:“现在工程机械的竞争早已不是为卖出一台机器,你搭一台彩电,我送一台冰箱了;现在的工程机械公司是赤膊上阵,用手抓,用牙咬。”
过度竞争的结果必然是行业景气度下行,特别是在2011年4月伴随着“4万亿投资”效应的消失,零首付等激进的销售策略和粗放的发展模式留下的恶果开始显现。一方面,工程机械行业产能过剩、库存加大、应收账款高企、融资按揭资金紧张等问题陆续爆发;另一方面,中国几家上市龙头企业年报频频报警,营收、利润下滑严重使得银行不断收紧其融资额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发改委官员甚至私下表示,“要消化过剩的产能,没有个十年八年是难以办到的。”
不过,道格·奥伯赫尔曼对此却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目前正处于正常的经济周期,卡特比勒对这种波动有充分的准备。同时,他们会坚定执行中国战略,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