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烈日炙烤在柳州市柳东新区花岭产业园这片热土上。在这里,藕塘片零部件区、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玉柴动力等各大项目的建设者正在热浪中挥汗如雨,加紧施工。“我们必须加快进度,给力柳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玉柴动力项目部负责人表示,项目建成后可年产柴油机20万台,将大大推动柳州汽车产业核心零部件的发展。
用新型工业大项目,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正是柳州工业一路昂首前行的决胜方略。
十大工程,搭稳工业产业新构架
800多亿元!
这是柳州市“十大工业结构调整工程”实施一年多来的投资力度。
2012年2月,为改变工业结构失衡,重工业比重高,轻工业比重低,传统产业、传统产品比重大的格局,柳州启动了“汽车整车升级工程”、“汽车零部件提升工程”、“工程装备制造业基础元器件优化工程”、“钢铁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工程”、“化工产业延伸工程”、“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壮大工程”、“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中小企业‘千百十’发展工程”、“‘三个千亿’打造工程”等十大工业结构调整工程。建立健全重大项目工作责任机制、协调机制和督查考核机制。及时对工业结构调整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和指导十大工业结构调整工程实施,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加上2011年的前期投入,至2012年底,柳州市十大工业结构调整工程实施以来的总投入已达812亿元,占同期工业投资75.2%。持续高强度工业项目投入,推动柳州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今年上半年,在全国微车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上汽通用五菱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全国钢铁全行业亏损,但柳钢集团仍然实现赢利;柳工集团在工程机械行业低迷的形势下,盈利能力逐步回升,上半年实现盈利3.4亿元。
如今,柳州市工业已构筑“543”(汽车、冶金、机械、化工、有色金属新材料5大支柱产业,制糖、建材、造纸、日化4个优势产业,新能源环保、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3个新兴产业)的产业新格局。100多家国家级产业、园区(基地)和高新技术企业,引领着各个领域抢占绿色化、精致化、高端化的产业制高点,形成各个产业向上发展的差异化竞争态势,全市工业企业已从单纯追求规模效应向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产业深化。该市工业化渐由过去的“平堆式”发展转向“立体式”发展。
转型升级,政府扶持不遗余力
“从2007年到2012年,全市共奖励了2280家对工业发展作出较大贡献的单位。‘转型升级’已经成为柳州企业的荣耀。”柳州市工信委主任牛继昌表示。
在这份荣耀的背后,是柳州市对企业转型升级不遗余力的扶持。市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4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两化”融合、节能减排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该市已连续开展6年“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政府各职能部门联合社会化服务机构,每年服务企业均超过500家;与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合作建设中小企业贷款融资服务平台,2004年至今累计为119家企业协调获得国开行流动资金贷款13.71亿元,帮助近400家企业落实各类银行贷款40多亿元,降低融资成本2000多万元。“市长企业接待日”开展4年多以来,共为79家企业解决了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已经成为政府密切联系企业的一个常态化、长效化平台。从今年开始,该市每年扶持新兴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由原来的12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每年筹措不低于1亿元的资金,用于支持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柳州)及国家进出口汽车监测重点实验室(柳州)的建设,帮助柳州汽车及零部件提高质量、提升竞争力。
今年1-6月柳州全市工业更新改造完成投资345.05亿元,同比增长31.6%。重点工业项目有了可靠的资金支持,进展顺利。上汽通用五菱发动机四期项目设备安装已进行设备调试,预计9月竣工投产;柳钢小转炉大型化改造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广西康明斯年产14万台工程机械发动机项目一期工程今年3月已投产,形成工程机械发动机5万台生产能力。
产城融合,发展与环保同步
柳钢中板、高线、板坯连铸改造,上汽通用五菱西部新生产线和新型发动机技改,东风柳汽多功能家用小型车(B11)技改和重卡驾驶室改造,柳工提升装载机核心制造能力提升、年产4430台挖掘机技改和万台叉车生产线……近年来,柳州工业投资一直保持强劲势头,2006年至2012年,技术改造的总投入共计2326.4亿元,平均增速达49.7%,多年位居全区第一。
大规模的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有效带动柳州城市发展。其中,广西柳州汽车城的建设拉动柳东新区汽车产业集聚,广西康明斯工程机械发动机项目则优化了柳江县机械产业布局,新宇、华晟公司的搬迁项目建设,直接促进了柳北纺织产业发展。柳州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46.3%,提升到2012年的57.3%,分别比全国、全区高6个百分点和15.5个百分点,保持全区领先。
柳州的“产城融合”,是一种发展与环保同步推进,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美丽融合”。“十一五”以来,柳州市在产业升级中实施重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共200多项,总投资100多亿元,淘汰落后水泥产能264.9万吨,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27.5万吨。在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了220%的情况下,规模以上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却下降40%。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4.61%,39家重点能耗企业(占全市能耗80%)累计完成节能量758.5万吨标准煤,跻身“中国节能减排二十佳城市”,由“酸雨之都”转身为“山清水秀地干净”的美丽城市,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升级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