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重汽集团成都王牌公司转型升级实现三年巨变根源
当中国重汽果断迈上转型升级的变革之路,当国内外同行瞩目她的华丽蝶变时,中国重汽“二次创业”不平凡的三年奋进,再次增强了走新型发展道路的信心。
几乎同时,2010年9月,成都王牌商用车公司“牵手”中国重汽集团,这个地处川中的民营企业,以三年的融会贯通,三年的励精图治,三年的改革创新,深处着力,释放潜力,创下了中国重汽区域化发展战略的又一靓丽成绩单。
这是一份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成绩单。四川省最大的商用车项目——中国重汽成都商用车生产基地012新工厂落成投产,W5G中重卡隆重下线,匹配中国重汽曼技术平台的关键总成,整车品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全面实现了重、中、轻、微、特全系列商用车制造能力。
这是一份经济企稳回升、市场信心增强的成绩单。2013年,这个建厂已有50多年的企业,以盎然的生机实现产销3.5万台的经营业绩,创年度最高,近三年产销以30%的速度逐年递增,实现了从恢复性发展到逆势上扬的良性循环,完成了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这是一份惠及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成绩单。随着国家西部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十二五”期间重点工程的推进,重汽王牌将形成较大规模生产能力,满足用户对各类商用车型的需求,有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企业效益提升,为中国重汽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奠定了基础。
以市场机遇为牵引
回溯历史,三年前的初夏,两个步履匆匆的身影,沿着厂区的柏油路边看边聊。在坦诚的交谈中,中国重汽集团党委副书记韦志海与时任王牌公司总经理袁成军,达成一份默契的双赢发展共识。盏茶之功,竟成就一段旷世奇缘,这就是业界流传的“百日闪婚”的序幕。
哲学家培根总结,善于在做一件事的开端识别先机,这是一种极难得的智慧。当机遇以全新的内涵进入视野,中国重汽以超强的品牌魅力、雄厚的资金实力以及高瞻远瞩的市场眼光,睿智洞察机遇,以变革开启了机遇之门。国家政策使企业如沐春风,创业激情荡出雄壮的“时代强音”。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为西部大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新西部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新支点”,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西部地区广阔的市场容量,释放出骄人的光芒;“十二五”期间,国家投入近7000亿元,新开工建设的涵盖铁路、公路、机场及电力、水利、煤矿、石油、天然气等重点工程,相当部分将放在中西部实施;国家汽车产业政策调整明确提出,要大力支持汽车产业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尽快形成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集团,并支持汽车产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这一切,都让中国重汽看到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善战者,求之于势,商机不容错过。中国重汽审时度势,提出在“十二五”末,建成以重卡为主导,重、中、轻、客、特、工程机械全系列发展的大型商用车企业集团,其中重卡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他产品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中国重汽通过资本运营方式,成功重组成都王牌、组建福建海西、并购大同齿轮等一系列动作,不仅是为完善全国范围的产业布局,丰富产品系列,向着全系列商用车制造领域发展,这其中更体现着一个国有大型企业对国家、对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一份责任和担当。
兼任重汽王牌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的韦志海说:“我们紧紧跟随国家的发展战略,把国务院推进汽车产业重组和中国重汽的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寻求合作双赢,实现企业做大做强,进一步发挥重卡行业的龙头作用,这也是国有企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沿着现实的脉络,我们能看到这一成功战略是如何深刻地改变着王牌的面貌。重组后的王牌公司,始终把握着“挑战”和“机遇”这两个形影相随的主题词,坚持以责任和创新创造西部地区汽车产业的新跨越,坚持以胆识和胸怀果断淘汰落后产能,并注入大量资金实现企业转型升级,坚持以变革和融合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使这个浴火重生的企业,登峰越壑,更行更远。
以提质创新为保证
创新从来不是空穴来风,政策、产业、人才、金融等等,无疑是哺育创新的阳光雨露。
对于重汽王牌而言,从创新带动到转型升级,每一段进程都在用创新阐述着发展。因为,创新需要思路和路径,更需要方式和平台。重汽王牌公司总经理靳文生表示,只有保持产品在技术、性能、质量、服务等方面的优势,积极通过管理创新、产品创新、质量创新,才能打造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这就是我们的创新理念。
对于这个融合不同地域、文化、体制等多种因素的企业,领导层和决策层需要深入研究、重点解决的,显然要从创新管理做起。为了理顺企业管理,夯实管理基础,2011年以来,王牌公司紧紧围绕集团公司“二次创业”活动,积极进行两种管理体制的融合提高,大量植入中国重汽的管理制度、方法和流程,不断推进企业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靳文生的管理理念认为,一切具体工作都有章可循,要以绩效考核作为最终目标。公司健全考核组织机构及考核办法,按照销量、效益、质量、管理等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全面推动经营指标和管理工作上水平,促进了基础管理的提升;加强精细化质量管理,抓好现场质量监控,创新质量管理方法,发挥全员质量管理积极性,坚持不断改进,使产品品质广泛得到用户认可;面对快速增长的销售规模,最大限度释放有效产能,推行设备星级达标活动,增强生产的均衡性,缓解产能压力,提高生产节拍和劳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