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一段时间,不少地方政府可能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财政支出困局。财政压力悬于眼前,各地方政府要完成规模宏大的投资,谈何容易。但是,不管从哪方面融资,对已负债累累的地方政府来说,有能力继续进行负债投资吗?继续负债下去,其风险将有多大呢?
更重要的是,与上一轮中央主导的投资计划具有统筹安排、系统协调等优势相比,这次地方地方政府10万亿投资计划很容易出现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加重金融风险等隐患。因为本轮投资依然以低效重复的政绩工程为主,基础设施建设等仍占据重要地位。
因此,一些观察家指出,由于各地政府推出的10万亿的投资计划,其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说得严重一点,这12.8万亿很可能是地方政府开出的空头支票。
面对各地在短期内抛出的12.8万亿的投资计划,有人形容这是1958年“大跃进”的翻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把这一政策演变成一场固定资产投资大比拼,盲目确定投资目标、扩大投资计划,其后果将会十分严重的。
问题是,地方政府官员嘴里吐出的巨大数字,其实是对他们希望从国外、国有及民营企业乃至中央政府吸引到的投资所作的乐观预测,而不是地方政府本身在未来几年计划支出的金额。
在地方财政收入无法完全独立支撑规模宏大的投资计划情况下,如何融到资金成为难题。地方政府的资金来源与2008年4万亿大规模投资计划相比,出现了很大的不同。国家对于地方债政策的收紧、房地产调控,导致地方土地出让金减少,这些都让地方政府在新一轮投资中捉襟见肘。
有专家认为,一些地方政府大规模的投资计划有些无法理解,中国的银行系统没有能力提供这么大规模的贷款,因为中国的银行系统正为2008年大规模刺激所引致的2万亿至3万亿元地方政府坏账而发愁。
国家审计署的审计报告显示,从1997年至2010年短短14年间,地方政府债务上升了40倍。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10.7万亿元,其中政府直接责任达9万亿元,占可支配收入的86%,超过当年全国财政收入,其中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超过100%。2011年新增地方债务3万亿元,规模达13万亿元。
据社科院发布的金融蓝皮书测算,20112013年地方债务进入偿债高峰期,到2012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偿债率将超过20%警戒线,达到26.6%,一直到2014年才能回落到警戒线下。而此次的地方版“4万亿”会使得地方债务偿还雪上加霜。与此同时,7月6日,全国人大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直接叫停地方政府自主发债,至此地方政府一条重要的融资渠道被关闭。
从目前来看,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新一轮巨量投资热潮和投资竞赛正在展开,这巨量投资计划,在地方政府自身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借助于银行信贷。地方银行正在被动员要求支持投资项目,要承诺能够贷款,这会使政府的债务黑洞越积越大,而对于银行而言,也无疑是一个灾难性的选择。面对如此宏大的投资计划,人们不禁担忧:今天如此巨额投资,会不会成为明天的“财政毒品”。
今年是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偿债高峰。如果地方政府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其债务压力无疑将再度大增。
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认为,地方版“4万亿”的一个隐患是会进一步恶化地方政府负债,使得地方债务偿还雪上加霜。
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为10.7万亿元,占全国GDP和地方政府综合财力的比重分别为26.93%和70.45%。全国范围今年到期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达1.8万亿元。
不过,地方政府认为大规模投资计划有助于债务的化解。
全年增速
有望维持8%以上
预警地方财政
刺冲动
厦门大学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社9月2日联合发布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012年秋季预测报告,预计如果通过适当降息0.25个百分点并保持N2增长14%左右,同时辅之以适度的财政政策,第三、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将回到8%以上,2012年的中国GDP增速仍可维持在8.01%的水平。
CQMM课题组认为,2012年中国经济尽管遭遇欧元区经济大幅减速,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不利外部局势,但是,上半年以来的宏观经济政策已经逐步产生作用,中国经济增长“缓中趋稳”的态势正在确立。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近两位数的高增长,中国经济进入速度转换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树成认为,现在经济增长率在7.6%至7.8%是正常的,而且高于政府年初7.5%的预期目标,没有必要兴师动众地采取宏观刺激政策。
课题组也认为,8%的经济增长率是中国进入次高增长阶段之后的正常增长率,在外部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的情况下,未来两年中国经济的最低增长率预测值为7.5%。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当是适度微调,稳住8%左右的增长速度,将重点转向深化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不宜再度启动大规模财政支出刺激政策。
事实上,二季度中国经济时隔三年再次“破八”之后,市场上要求再次启动新一轮大规模投资刺激政策的呼声再起。据媒体报道,近几个月“地方版四万亿”火热升温,从6月份至今,多地公布了一系列大手笔长期投资发展规划,各地曝光的投资规模之和已接近10万亿元之巨。
课题组及参加报告发布会的专家学者发出预警,认为以投资为导向的财政刺激政策对于稳增长有一定效果,但也有着明显的负面作用。
课题组进行的政策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在当前外部经济环境下,实施追加“2万亿”财政支出(2008年投资扩张规模的一半)扩张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GDP的增长率,但力度有限;由此带动的信贷及货币扩张不仅会大幅提升通货膨胀的风险,而且还可能进一步恶化原已失衡的经济结构。
大规模刺激政策带来的地方债问题更值得关注。课题组认为,在当前债务规模较大、发债空间减小、偿债逾期风险较高以及相关的宏观风险背景下,再度推行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刺激政策无疑将恶化政府的债务负担状况。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看来,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的“速度依赖症”,要维持经济增长的速度,目前可用的刺激手段非常有限,还是需要稳投资,但以政府为主的投资,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投资本身不可怕,提高消费能力也需要投资,关键是投资的结构、效率和资金来源,要改变过去完全由政府主导的状况。”刘树成说,投资的方向应该包括六个方面,即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搞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科教文卫等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保障房等民生工程建设。
让专家学者更加担忧的是,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政策以及转向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带来的信贷扩张,不能有效刺激对实体经济的长期投资。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龚敏告诉记者,2009年开始的刺激政策带来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出现不愿意借钱的情况,而今年四季度可能还会降息0.25个百分点,过多的信贷转化成过剩的流动性,从而引发资产价格大幅反弹。
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认为,目前中国最迫切的还是实体经济的转型,要进行供给端的大调整才有可能保持住7%的长期增速,包括切实采取大规模的减税政策,大幅度地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解决企业的技术转型之困,否则长期的增长潜力将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
课题组建议,当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应当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长效率,改变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建立民众有效制约的有限政府,更好地使财政收入真正用于民生,缩小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做文章,为转向内需拉动为主的次高速增长创造条件。